--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10-3 15:49:58
-- 十禅图[共享]
明代普照禅师曾作十幅牧牛图配以诗句,说明禅悟的用功过程和所历阶段,精辟而生动。图中牛代表人的古朴本性。 第一图 未牧 生狞头角恣咆哮 犇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种种杂念,欲望所干扰和羁绊,引起身心的种种不安与烦劳。本性便受到迷惑,不能自持,而产生了各种的烦恼和疾患。 黑云,这里指无明。谷口,这里指玄关。 第二图 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迥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初入门径,应收摄心神。如同给野牛套上缰绳一样。这也就是佛家所讲“戒律”。使心不外驰而不迷乱。所谓“以戒为师”。在不断的自戒中根除放纵,也就免了亏损。 山童:指修练者。上山修练谓之仙。 第三图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修持调节过程中,心智渐平,驰性渐伏。这时将体验到身心的泰然安逸。此时练功不可松懈。要如同牧牛一样,忘却疲劳,随行随安。从此点来看,调息是关键。心息相依,气平意安。 第四图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修持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明朗的转机。这时将发现生命的真实宿地,也就会逐渐摒弃以往的旧习而向自然趋近。此时仍应固本强元,心系灵台。 第五图 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 放去牧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真性的复归,便达自在之境。内与外的统一使心性已不被尘垢所蒙。这时真我已现,呈现出光明,便可解除戒律的束缚,达到不戒而戒的自性戒。 绿杨古溪,这里指肝木肾水相和济济。亦指密宗海底轮处。 日暮碧云:得见性光,忽明忽暗。浮云掠影,一切自然中。 第六图 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超越了形式上的阻碍而获得真实的体性。在安然澄澈中体验到生命内在的境界。神气相合,达到一种质的穿透。由量变产生了质的变化与飞跃。 露地:这里指人间尘劳事。隐意指在此层次当严防有漏。从上图诗句看出当修练者见到性光时,当仔细呵护。而且此阶段亦是性能增强的时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神安意自如。 不劳鞭策,就是指要自我有约束力,这样才能无咎。 第七图 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牛”已被调伏,达无碍天地,就创造了任运发挥的条件,彻底解放的自性,如闲庭信步。人类具有无穷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得到深导的开发,就是生命本质的升华与飞跃。 柳岸春波:识么?水是春波媚,树是柳花黄。若解其中味,搬柴运水功。 夕照:大颠宝通禅师云: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第八图 相妄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超出万相的存在就是真,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天人合一。到了此境地,还有虚妄吗? 白牛:佛家用语。释佛以三乘论迟急。牛、鹿、羊三乘。三乘同体。 第九图 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障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形与神俱,意与气合,所谓“盈虚有象,出入无方”。无内无外,如来如去。时时自照,不离其中。 第十图 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寒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道无形,返朴归真。第十图所画是个圆澄澄的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虚实有无间。 后记:去年在一本谈论禅宗的书上看到《十牛图》,一直想传送到网络上来。因为种种事由,未果。今日在一号网(作者:松影落空坛)看到相关资料,甚喜,转来客栈。 《十牛图》有几个版本,这个贴是其中一个。除了更改一些文字的排放位置外,一概按照原文。 什么时候心动了,就把我所看到的版本传到客栈来,是以记。 [此贴子已经被相忘于江湖于2002-10-3 15:49: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