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http://www.ygrclub.com)
--  『清词古韵』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9)
----  如是我闻--乱弹古诗格律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9&rootid=21001&id=21001)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5-9 10:44:40

--  如是我闻--乱弹古诗格律

首先声明:写这样一个贴子,对我这样一个懒人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想必有错漏不少,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古诗分古风和近体诗。近体诗无论是绝诗还是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相对而言,古风则自由得多。古风对平仄、对仗的要求很宽松,可押平韵仄韵,一首诗里面可以是五言,也可以是七言,杂言或夹杂长短句。一般来说,五言古风叫五古,七言或杂言的古风叫七古。
抛开古风不说。律绝(指律诗和绝诗,不是指相对于古绝的律绝,下同)一般有以下特点:1、绝诗四句,律诗八句。2、都押平韵。3、平仄有规定。4、律诗至少有一对对仗。(在这个贴子里,只讨论五言七言,五律七律。)

诗词是很美的文学体裁,讲究结构美,音律美,还有意境美。律绝的结构是固定的,音律美,要靠押韵和平仄来体现。对仗,既体现了结构美也体现了音律美。
在古代,律绝要押同一个韵部,如果用了相近的韵部,比如东韵和冬韵混用,那就算出韵了。在今天看来,大可不必。字的音韵是跟着时代变化的,有不少字的读音和韵脚,已经变了模样,比如读字,从前是仄声字,现在是平声字,生字和清字现在怎么读也不会读到一个韵部里去……个人看法,现代人写诗填词,应该用新韵,同时兼顾古韵。如果按新韵来度量古人的诗,那是笑话,但用古韵来束缚今人,何尝不是笑话?一句话,现代人写现代人读,应该提倡用新韵!

无论怎么说,律绝的平仄是要遵守的。一般来说,有以下格式。
1、五律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

A、仄起式 B、仄起式 C、平起式 D、平起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 ▲ ▲ ▲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 ▲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 ▲ ▲ ▲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 ▲ ▲ ▲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 ▲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 ▲ ▲ ▲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 ▲

2、七律的平仄

A、仄起式 B、仄起式 C、平起式 D、平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律诗,就是五言中“平平平仄仄”换成“平平仄平仄”,但第一个平声字只可以用平声,不可变仄声。七言中“仄仄平平平仄仄”换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

3、五绝的平仄

A、仄起式 B、仄起式 C、平起式 D、平起式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 ▲ ▲ ▲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 ▲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 ▲ ▲ ▲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 ▲

4、七绝的平仄

A、仄起式 B、仄起式 C、平起式 D、平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符合以上的平仄,就是合律。但不符合以上格式,也未必不合律。比如拗救。所谓拗,就是平仄不依照上面的格式。上面所举的格式一般是两平两仄相连的,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音律美。如果出现出现平仄排列乱,读起来就有点拗口。出现拗句也不要紧,如果有救字或救句,仍然合律。拗救常见以下三种情况:
a、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因需要用了仄声字,那么第三个字就得补偿一个平声字,这样才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七言中类似的情况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和第五个字互相拗救。
b、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个字用了仄声字,变成了“仄仄平仄仄”,那么必须在对句的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叫对句相救。七言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c、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只是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七言中类似的情况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字。

在这里,补充一下所谓的“犯孤平”。犯孤平,是律诗绝诗的大忌。孤平,指的是五言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或者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
除了避免犯孤平,平仄还得遵守一个“粘对”的原则。所谓的粘对,看看上面所举的格式就知道了。比如说七律仄起第一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符号标注的2、4、6字有什么规律呢?仔细看一下,不难发现八句中,第2、3句该三个位置同音,第二把4、5句和第6、7句也是用一个音,这就叫粘对。其他格式的律诗、绝诗也是这个道理,不提。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上面所举的格式,那么平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因需要有变化,那么要注意三点:一不可犯孤平,二有拗须救,三要注意粘对。

律诗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一首诗里面至少有一联对仗。按照律诗的结构,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之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之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之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之为尾联。
一般来说,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尾联不做要求。但也可以颔联、颈联中只对仗一联。
律诗的对仗相对严格,也比较灵活。怎么说呢?比如所谓的工对与宽对。工对,是最严格的对仗,比如要求名词对名词,甚至名词还要分成十几个小类,什么天文、时令……也要求小类对小类。说点题外话,象《夜航船》对诗词素材的分类就很详尽。宽对,是相对工对而言,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对。甚至半对半不对也可以。比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
律诗中,还有两个比较有趣的对仗——借对和流水对。
借对,有时是借义,有时是借音。比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借义。寻,八尺,两寻为常。这不就对上了“七十”了吗?“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云眠”“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就是借音。清借青来对白,沧借苍来对白。工对、宽对从诗的内容、意境的需要出发,运用自如,千万不可拘泥于形式。
流水对,就是上下两句话,连起来其实是一句话。也就是说,两句话如果独立开来,意义是不完整的。比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做什么呢?看接着的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呀。即字和便字互相呼应,是这对流水对的关键字。
另外,流水对必须和“合掌”区分开来。合掌,指的是对仗的两句话,意思相同或类似。古诗词本来字数不多,如果还白白浪费一句话,那有什么意义呢?

对仗上的合掌,与押韵的孤平,都是诗家的大忌。

话说回来,诗词还是意境为重,音韵、内容为辅。音韵、内容与意境应该是鱼水关系,相得益彰,等三而一。而不是各起炉灶,鸡犬不相闻。因辞害意、因意凑辞,一样的不可取。


[此贴子已经被相忘于江湖于2002-5-9 10:44:40编辑过]

--  作者:欢乐书生
--  发布时间:2002-5-9 11:39:14

--  
整理得好
--  作者:如梦斋主
--  发布时间:2002-5-9 12:58:55

--  
很好~!

但对诗词中的用韵方面还是有点保留意见,因这方面的问题较复杂,关系到韵的古今变化、及诗词最重要的平仄规律(如入声问题,入声在旧体诗中关系到平仄的问题,在词中则关系到是很独立的韵部,不能与其它韵部混用等……,今虽在官话音系中消失,派入三声,但却关系到诗词这种特殊文体在文学史上的特色),所以,若是以今音来衡量,则总不免要出现不合律的现象(方言音系除外),而若因此而失去平仄不合律,则诗词所讲究的声律问题也将失去意义,古代作诗词得严格按韵书来用韵即可说明这点,毕竟是文学史上已经定型了的一种文体,似无通融的余地,须知,诗词本是合乐的歌词,词尤如此,今音谱虽失,声律尚在,自四声之说的提出至诗词格律的定型,已成一特定的文体,否则又谈何律式?这方面的问题谈起来将会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只此仅保留一点个人意见,提出来共同探讨。
--  作者:城市猎人
--  发布时间:2002-5-9 17:20:46

--  
我觉得只要知道第一句话的平仄就可以了,其他都可以推导出来的。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5-9 17:47:51

--  
城市猎人:不错。按照上面所说的规律,根据平仄、粘对的原则,的确可以不用记忆就可以把每一句都推论出来。

如梦斋主:我去把以前关于音韵的回贴转过来~

呵呵,多谢工会主席的肯定~~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79.6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