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com)
--  『三言两拍』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8)
----  有感于清心所说“弗氏言论被啃”——绝非拍砖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8&rootid=3119&id=3119)


--  作者:今夕何夕
--  发布时间:2002-3-20 21:34:07

--  有感于清心所说“弗氏言论被啃”——绝非拍砖
清心在《给有雨与阿三的一块烧饼》中有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
“弗氏死了,他遗下的文字被后人们反复地啃着,连唾沫余汁都不放过,换上种种名目象标签一样贴在各式人等的脸上。将复杂的人性条理化、公式化、概念化,这就是某些人学术理论所导致的结果?”

我以为这个反问真是精彩极了,从而引起了今夕何夕的浓厚兴趣,很有些愿意为他这句话狗尾续貂的意思。

其实古今中外大多名人的话,都如清心所说被人换了形形色色的标签帖在脸上。国外的如此,想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则有更多原版等着后面的人贴下标签。别的不说,至少孔孟弟子在《论语》中的表现就足以证明。

我们知道,儒家弟子的基本功是要背书,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住。我相信,假如孔子或者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儒生只是些留声机。因为他们在圣人之言前面都加上了前缀“夫子曰”。此种怪诞的情形提示了儒学的精神:让儒士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按我的理解,这种复制是通过背诵来完成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背诵对儒士也是有利可图的。我们中很可能就有些人用背诵《韦氏大字典》的方式来学习英文。与过去背圣人书可以得到的利益相比,学会英文的利益实在太小。假设你真的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就掌握了统治的魔力,可以学而优则仕,当个官老爷;或者作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板砖大会上堂而皇之的借名家之嘴扔块砖头砸倒对方;而会背诵字典的人只能去当翻译,拿千字20元的稿酬。这几种背诵真不可同日而语。

罗素说,对先人的尊敬从来就不是出于真知,而是因为想象中他具有的魔力。引用罗先生的这句话我想可以恰如其分对新时代的复制专家们作一个大概的总结。当然,有些人也可以借这句话说我本人也沦落成圣人的精神复制品。我想我是俗人,对大家的这种不屑一顾定会表现的君子坦荡。

我要谈到的事其实那就是,我以为,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写作也不例外。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再我们现在阐述的有关引用名人的言语,却是非常的重要。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我喜欢看到人们取得各种成就,尤其是喜欢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取得任何一种成就。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古时、典故和古人所说的话。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不幸的是,中国最重大的文化遗产,正是这样一种界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样,谁也跳不出来。一言以蔽之,我们不要单纯的活在名人名言阴影之下。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有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引用古今中外哲人的话语,还该干点别的,比如从名人说过的话中加以创新而不是单纯的引用。)孔孟传下来的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却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
  
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对名言警句,我们可以加以引用,但不能落入罗素所说的魔圈,不要放弃我们继续思索的义务,要对的起人出生后就不断长成的大脑。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

写到了这里,我想到有一篇文章中写得非常精辟,至少我是写不出。所以把下面这段话作为行文的结束语。

“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21.0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