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com)
--  『三言两拍』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8)
----  布衣阿三嘴对嘴(中)——平凡世界里的伙计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8&rootid=18838&id=18838)


--  作者:水木冰心
--  发布时间:2002-5-3 21:40:17

--  布衣阿三嘴对嘴(中)——平凡世界里的伙计
记得最初撺掇阿三接受我的“采访”的时候,我就半开玩笑的说:“我在想象那一天,你从纳博科夫,马尔克斯,卡夫卡,塞林格,马拉默德,杜拉斯,川端康成,格拉斯到奥兹说个遍,我就该头大了”没想到真的让我言中了,只不过名字换了成了“赵钱孙李”百家姓的本土作家。

老规矩,一本书、一部电影和一段音乐,看这二位带来了什么。




布衣:路遥《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总想找几句话介绍一下《平凡的世界》的内容,却发现这是一部不能用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很多。且来听听布衣与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阿三: 路遥的东西怎么样?

布衣: 他的书,还行。 他的人,相当不错。就冲他这个人,我把他的所有的文章都搜过来读过。

阿三: 中国有一句话是“知人论世”就是说要先了解人,才能了解文;了解时代,才能了解人和文。

水木: 那你说,看一个人的文章,是不是也能大体上了解他这个人了?

阿三: 一般来说是这样,不过也不一定

布衣: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有人说,那篇小说是他才情发挥的极致。事实也是这样,路遥是一个没有多少才的人,但是一个极为踏实的作家 。

阿三:对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小说。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人的两种倾向,一个是城市的生活;一个是农村的生活。

布衣:其实,我不大赞同《人生》里的那种观点,以及孙少平的那种观点,他可以选择很好的工作,却放弃。高加林是没法子,被*回来的;而孙少平是自动放弃的。

阿三:对啦,这里面其实是作者自己的矛盾,人物的选择 ……

布衣:再说了,命运对高加林公平吗?他就应该值得去批判? 高加林作为县广播站的记者,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仅仅因为他是农村户口就得把他赶回去? 所以,读这篇小说时,我就很不赞同批高加林。

阿三:因为你理解老高啊。刘巧珍现实生活中很少见是不是?可是小说里却塑造得很美……

布衣:……,前尘如梦呀!

/* “布衣对水木冰心说:“水木,严禁把这一段录进去!”于是应布衣要求,省略号部分删去127个字,是不是感觉像是在读《金瓶梅》?*/

阿三:让高加林有道德的内疚,是不是?

布衣:那种道德的内疚,是时代赋予的。《人生》之所以成功,就是把矛盾集中化了。现代的人,回过头来再读《人生》,就会觉得特幼稚的。

阿三: 城市有更好的生活,可是离开农村,好象又意味着对土地的背叛。当时知青小说也是这样子的,比如梁晓声的小说。

布衣: 呵,还有人说呀,要给知青立块碑。梁就是靠知青小说出名的,后来他写的《年轮》,我觉得他写少年的那一段特别的好。

阿三: 他的小说是不是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

布衣: 还要带上一些悲情色彩——悲情的英雄,有那么一种使命感。

阿三: 是吧,对北大荒的感情。可是最终却要离开。

布衣: 我就想过,不说知青本人,知青到底给农村带来了什么?

阿三: 所以说,知青小说中对土地的情感,也是很可疑的。

布衣: 小说大多写的是知青眼中的知青,知青眼中的农民。可,农民眼中的知青是什么样子的呢?

阿三:是这样的。其实这些小说都是在知青离开农村时写的。他们在城市里也不得意,所以就把农村想象得很美了。

布衣: 带有很多的虚构性的回忆,而回忆时,总是会饱含感情的.

阿三:对对,中国的作家写农民,有两种倾向:一个是赞美,一个是批判

布衣: 你有没有发现关于知青小说很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知青回城后五年、十年、二十年这三个阶段对那段日子的回忆是很不同的.

阿三: 回城后,适应了,当官了。就要唱“村里的姑娘叫小芳”了。哈哈

布衣: 也就是他们那种美好的回忆,只是为了自身情感的需要。

水木: 其实我觉得,好像不光是对知青那段日子的回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每个人对往事都是美化的来看的。

布衣: 当然,大多时候,人类的情感都如此。

阿三: 所以我喜欢李锐的,非常的真实在我看来比如他的长篇《万里无云》、《北京有个金太阳》。

布衣:说说最近的吧,说有一本书是中国心灵的史诗——《羊的门》。

阿三: 《羊的门》? 我没有看啊,呵呵,不好意思 。

(水木旁白:你还不好意思?你们说的书百分之八十我都没有看过)

布衣: 羊的门还是不错的,只是有点象张纬的《古船》。急于去表达一些想法,去挖竭内在的文化底。

阿三:《古船》会不会读起来太生硬了

布衣: 是这样的呵。你想想看,对于一个作坊主他怎么会有那么深层次的思想?全是作者自己强加给主人公的。

阿三: 所以小说要有自己的样子

布衣: 作者想告诉别人怎么怎么,就以故事的形式。但要考虑,故事能不能承载那么多思想

阿三: 太多的理性的思考有问题 。

布衣: 非常同意你这句话

阿三: 惊鸿当时的说法是对的。哈哈

布衣: 呵呵,她只对了一半。你比我更清楚呀

阿三: 就是,要把这种理性转化为感性的形式。

布衣: 写,与写后的读,两者有所关连,又有所区别。事实上,读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阿三: 那当然了

布衣: 呵呵,说实话,在客栈,惊鸿的文字是相当感性的,也就是她的文字很有感觉。

阿三: 是啊是啊

水木: 呵呵,一部《平凡的世界》引出了这么多

阿三: 当时我们看《人生》电影,刘巧珍和高加林在草垛里约会。

布衣: 那个画面真是很诱惑人

阿三: 刘巧珍对高说:我给你过星期天……哈哈,我们就记得这个了,还有就是小毛孩起哄。

布衣: 哈哈,那句话很有意思 。在农民眼中,知识分子是很特别的.

阿三: 对对,这是个好话题

布衣: 哈哈,会聊起来没完没了呀。水木,看来,你的题目可以改作没完没了,呵。

阿三: 有一个小说叫《爬满青藤的木屋》也是很早的小说,古华写的。讲一个女的对男性的选择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有知识的人。《绿化树》里也是这样呀,那个“美国饭店”马缨花。对两个男的选择,虽然知识分子当时是在落难。可是,农村女的总是喜欢知识分子,呵呵,这是作家的自我想象了 。还一个是因为,知识分子是来自城市这里的选择就包含对农村和城市的选择了。

布衣: 呵呵,事实上呢,农村女的大多是喜欢有钱的城市人,而不是知识分子。看过《流泪的红蜡烛》吗? 说的就是一个女孩子想嫁到城里去。这样的故事,往往是一个很聪惠的漂亮的女孩嫁给城市里的男人,有一些残障,还脾性不好。

阿三: 就象包法利夫人一样

布衣: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农村这样的事很多,也很真实,她们没有什么爱情观。有一些所谓的爱,也是与村里的小伙子,然后被父母*着离婚。呵,阿三,我们这是不是可以叫“城乡”对话?

阿三: 是啊是啊,是“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

布衣: 文字中的城市与乡村这个题目,在去年的文学评论中,还被当作一个命题来研究过.

阿三: 呵呵,我想起90年代的一个小说,好象是《九月还乡》。说农村女的到城市做皮肉生意,赚了很多钱,帮助村里的经济发展。

布衣: 然后,过几年,那些农村女又被人岐视 ?

阿三: 呵呵,作者是个笨蛋,没这么想。你说中国小说中写农村的还有哪些好的?

布衣: 余华,其实也还行呀。不过,你不大喜欢的。

阿三: 鲁迅的《故乡》什么的,有一种抒情和落寞。

布衣: 是这样的了,读起来淡淡的,但心里总不是味道 。

阿三: 还有就是那些乡土小说家。是从农村来的到城市,不适应,就又怀乡了。还有一种,就是从文的《边城》这样的了,很美的。呵呵



一部《平凡的世界》引出的内容让我的目光不停的随着他们改变,但是贯于其中的是那份乡土情谊,我感觉仿佛每本书的的封面上都压着一撮泥土,而我永远也无法知道泥土底下到底蕴藏了什么内容,仅凭着想象朦胧的感受墨绿色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黄金时代\梦开始的地方\……。当我从遐想中回过神来才发觉其实他们也不曾切身经历过,阅读让人变得丰富!

这个“丰富”的布衣对我说他们的侃大山就是海绵中的水——一挤就没了。嘿嘿,怎么会没了?我拿碗在下面接着呢!




阿三:马拉默德《伙计》



《[color=#6495ED]伙计》内容梗概:

青年莫里斯·博伯逃脱了帝俄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杀戮,来到美国,在纽约贫民区里开了一家食品杂货铺,惨淡经营二十年,到了六十岁,晚境凄凉;店铺濒于破产,身体日趋羸弱,对夭折的儿子朝思暮想,为独生女海伦在中学毕业后迫于家计无法升学而愧恨交集。他六点钟就开店门,为的是好让一个波兰女人买到三分钱的面包;给沿街兜售灯泡的小贩喝柠檬茶解寒;醉婆娘的十岁女儿奉母命来赊购食品,他明知欠款受不回来,就因孩子的一声啼哭而心慈手软;他揣着八个四开银币走遍职业介绍所而一无所获,看到小贩的可怜儿子就分了两个给他。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莫里斯“做个犹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肠”的想法。为了顾客遗忘在柜台上的一枚硬币,他追过两条马路去还她,因为他相信,“做人老实,觉才睡的安稳。”他做买卖从不掺假或以次充好。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受尽欺诈,穷愁潦倒,终于因打扫人行道积雪得了肺炎,结束“圣者”的一生。

作为小说篇名的伙计意大利人弗兰克的生活道路,从孤儿开始,经流浪汉,到抢劫犯,倒赎罪者,最后结束于皈依犹太教,接了“圣者”也就是莫里斯的班,成了杂货铺立方济各型的“亚圣”。弗兰克再沃德的诱*下抢了莫里斯,为了补过,辛辛苦苦得替他照料铺子;在善与恶的冲突下,又偷窃他的进款,同时几下了数字,打算有朝一日全部清偿。他对海伦的恋情也是在自我牺牲和追求肉欲的冲突中发展着。他引她进了自己的卧室,单独相对,终不及乱,最后却在营救海轮免受沃德凌辱之后,奸污了她。他的忏悔和爱情都在作恶和涤罪之间迂回前进,终于从克制中得到净化,从牺牲中得到再生

[/color]
水木:《伙计》这部小说我还没有读完,你曾经一字一顿的告诉我:"这是一部教人做好人的书"。

阿三:可没有一字一顿啊。

水木:肯定是一字一顿,打字嘛不都是一字一顿的?呵呵,"这是一部教人做好人的书",读了之后让我想到了《悲惨世界》。

阿三:是有一些象的,冉·阿让也很好。

水木:《悲惨世界》我看的时候就有很多次都看不下去了,我心疼冉阿让,为什么做好人,干嘛做好人呀!他就让那个人代替他去死不行吗?再看看莫里斯"受尽欺诈,穷愁潦倒,终于因打扫人行道积雪得了肺炎而死",

阿三:呵呵,这是一些个基本的东西。

水木:《伙计》和《悲惨世界》的本意绝对是劝人为善的,但我觉得这带了很多宗教的色彩。

阿三:我觉得一个作家,一个人是需要一写终极关怀的。是需要有东西来拯救的,这就是宗教的力量了。

水木:好人没有好下场,尽管死后的灵魂上了“天堂”。

阿三:也要关注来世的。什么样的人是活得不好的人呢?

水木:你说呢?

阿三:是那些不容易和生活妥协的人。

水木:“那些不容易和生活妥协的人是活得不好的人”我没听错吧?

阿三:他们的原则和这个世界相违背,他们又不想改变自己。当然只有选择过不好的生活了

水木:从小到大,好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不要向命运低头,不要和生活妥协”就像贝多芬的《命运》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阿三:不过呢,人是斗不过命运的,是打不过生活的。有些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以此来要求人,就有问题。

水木:适时的改变自己以适应整个局势的变化,就是“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对吗?

阿三:这个很复杂吧,要看具体情况啊。

水木:做周作人,不做鲁迅?

阿三:这是一个难题。

水木:嗯。

阿三:不要想这么些大问题啦。呵呵



其实,关于《伙计》可以说很多,但是我们却碰到了一个难题让谈话中断,或许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我总在想,也许时间能让我把今天所有不明白的东西弄懂,到那一天我再来找阿三聊聊《伙计》。









相关链接:

塞林格《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凄楚与爱》

http://www.lib.szu.edu.cn/szulibhtm/ad_zyjs/bd_dzsk/wxzp/xdwx/dlzj/other/other/novels/309.htm


路遥《平凡的世界》

http://www.eshunet.com/a0100/0076.htm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60.1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