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com)
--  『乡村的荷塘』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5)
----  禅释人生(1):一代儒僧李叔同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5&rootid=2245&id=2245)


--  作者:老硬币
--  发布时间:2002-3-20 21:34:07

--  禅释人生(1):一代儒僧李叔同
禅释人生(1):一代儒僧李叔同
----------------题记------------------------------------------
在儒在佛,为俗为僧,入世出世。
境由心生,缘由天定,事在人为。
既有由儒入佛的李叔同、苏曼殊,也有“一钱入世”的张大千。
老硬币写了关于这三位名人的帖子,送给网友云慈法师。
---------------------------------------------------------------

李叔同那一首凄婉动人的《送别》,老友,你还记得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老硬币至今读来,依然一咏三叹,感慨良多。
记得去年,哦,现在说来应该是前年了,法师您正在杭州虎跑寺挂单,老硬币应老友您的邀约,到杭州游览。您毅然决然非要拖我先去看李叔同的纪念馆,然后是鸡笼山下的苏曼殊墓(说实话,老硬币当时还不很理解你的心情,呵呵,只是觉得好奇怪)。于是杭州西湖虎跑泉公园里的“一代儒僧李叔同”纪念馆,就成了老硬币这次杭州行的首站景点。
至尽无法形容我当时看到“悲欣交集”这四个风骨遒劲的大字后的真切感受。您瞧,虎跑泉边有清清淙淙的流水,绿意盎然的树林,弯曲而直通幽处的小径,“悲欣交集”这四个字似乎与虎跑泉的环境有点无法融合,显得有些突兀,如人在优哉游哉的美梦之中被人当头一记棒喝,心里忍不住一个激灵。当时您告诉我,这是弘一法师临终绝笔。凝立在四个大字前,不由得令人真的悲欣交集,心绪万千,一言难尽!
李叔同(1880-1941)生于朱门豪第,父亲李世珍是进士出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是同年会试的挚友。李世珍曾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过教授、编辑之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金石、诗词歌赋、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他广交朋友,才艺出众;他粉墨登场唱京戏演话剧,他引进西方开一代风气之先,被传诵为“津沽风流在叔同”的传奇式人物。
后来读李叔同的自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知道他在39岁(1918年)盛年时入佛门,就剃度在杭州虎跑寺,法号弘一。弘一法师终其一生,凡在俗39年,在佛24年,活得虽非轰轰烈烈但却光明磊落,洒脱飘逸而又扑朔迷离,一生充满离奇故事。
在他的自述中,对出家之事说得很淡然,所说的原因有三条:
1、因为小时侯家里经常作佛事,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出家人心怀好感。
2、因为好友夏丏尊的一句话:“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心有感触。
3、因为对“断食疗病”之说好奇,到虎跑寺到虎跑寺去“断食”,认识了高僧弘详法师。
其实在当时,李叔同盛年出家一事,曾震惊了整个知识界。就以他的出家而言,他从赫赫朱门到寂寂佛门,从翩翩浊世佳公子到戒律精严的苦行僧,所谓“朱门年少空门老”,这种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生活反差,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谜,不断地有人去猜测其出家的真实原因。有的崇敬,有的叹惋,有的困惑,有的猜测,甚至有的误解,有的演绎,有的讹传。
弘一法师在佛24年后,距他63岁生日还差10天(1942年10月13日)的时候,功德圆满,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其圆寂之前,预作遗书、遗偈数通,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样说来,好象连他的死,都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就仿佛是一场人生大戏。
他的好友夏丏尊在《弘一法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了他的一生,应该来说是比较精辟准确的:“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他的入室di子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这样写道:“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说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点。……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弘一法师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四个字:“遍走天涯”。其实,他走来走去也没有走出文化的天地,不管在俗还是出家,他始终是一个文化人。黄福海在《弘一法师与我》文中称他出了家以后也还是一位“文化和尚”,说他依然以文人的才情与习性待人接物,啸傲当世。
遁入佛门,恪守戒律,清苦自守,说法传经,走的该是一条出世之路。然而,李叔同虽已出家,一变而为弘一法师,但他依然热爱着他衰破的国家,曾以激昂的感情写下《祖国歌》、《我的国》和《大中华》等主题鲜明的歌唱祖国之曲,在情绪惆怅时又写下《送别》《悲秋》婉转忧伤的歌曲,唱遍校园。依然是一个性情中人。
也许,他的绝笔“悲欣交集”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极好例证。
不是么?纪念馆前的那尊弘一法师塑像,在衣袂飘飘的僧衣下面,明明就是那个布衣如雪、风度翩然地唱着《早秋》的李叔同。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云慈法师法鉴。

方外之人老硬币,于2002年1月29日星期二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09.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