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net/bbs/index.asp)
--  『版主讨论专版』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46)
----  网络文学,情何以堪?(一)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46&rootid=29862&id=29862)


--  作者:旧
--  发布时间:2002-6-18 20:00:11

--  网络文学,情何以堪?(一)

作者: 雪月 (05/29/2000)



  把网络文学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也许并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毕竟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网络文学的出现和风行怎么说也是一种新事物,闲来偶尔思考一下也是有点意思的。

  何谓网络文学?也许我们不必苦思冥想去为其精求一个定义。模糊学说认为模糊也有模糊的价值和好处,有时想搞得太精确反而会使事物更加混乱。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大抵就可以叫做网络文学罢。我以为网络文学的以下几个特性和功能值得我们注意:

  时代的进步:网络文学将消解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力

  福柯认为知识是一种权力,见解深刻。权力实际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文学领域也是如此。在官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文学与现实的政治权力联系紧密。那时候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将来做官,文学创作绝对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随便从事的事。翻一翻浩若烟海的传统文学典籍,你就会发现,那些能把作品流传下来的,没有几个是没做过官的。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宗元王之焕孟浩然欧阳修辛弃疾陆游等等,都曾经是政府官员。杜甫很不济也做过一个小吏,陶渊明也还做过一个县长呢。经史子集里虽然也有在野文人的作品与民歌和传奇等流传,但那毕竟是很少数。文学的权力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政治权力得到了更强的凸显。

  即使是在现代,文学的权力也不是隐微难察的。现代文学的权力主要是一种话语权力。现在某些作家和写手相互争风吃醋漫骂攻击大肆炒作,实际就是在争夺这种话语资源。在读者和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写者有了更大的名气,他(她)便能够更容易地推出自己的作品,从而也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和更高的地位,因此他(她)也便有了更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的形成和分割过程中,有两部分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就是文学出版物的控制者(编辑、主编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文学评论者。文学出版物的控制者能够决定你的作品能否发表,从而也就决定了你能不能够参与话语资源的争夺。很明显,如果他们不给你发表作品,你就别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文学,那么你什么也不会得到。这些人的话语控制权是相当有力的,我一直相信,这些人曾经阉割了无数人的文学梦。无数曾经对文学怀有梦想的人,很可能就因为自己没有名人推荐或在编辑部没有熟人,便无法使自己的作品被发表,在辗转碰壁之后,他们灰心地另投它途了。这其中当不乏一些实际很有文学天赋的人。文学评论者也是强有力的话语权力所有者。他们能够捧红一个写者,也能够棒杀一个写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能够轻车熟路地充当文学的炒作者的。在传统文学中,话语权力在这两部分人的维持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限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所谓文学的主流和非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们决定的。(当然,政治权力也会影响文学话语权的状况,尤其是在中国)

  然而,网络时代来临了,网络文学的崛起将会猛烈的冲击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力。因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网络文学是大众参与的文学。网络文学不仅将会引开一大批传统文学读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将会通过网络的特点,侵蚀传统文学话语权形成和分割的流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不仅不需要先做官,甚至任何人都不需要生花妙笔,都不需要名人推荐或编辑部熟人,只要你能有一台386以上的破机子,再加一部电话一个解调器,你就可以上网自由地发表你的文学作品,发表你的文学评论。虽然网站上也有编辑和管理者,他们有一些类似传统文学话语权所有者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一则他们相对要有更多的宽容性,另外各类网站的繁多也足以使不同的网络文学写作者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发表的地方。只要看看在网络文学中经常得以发表的那些乌七八糟眉目不清花里胡哨甚至是胡说九道的东西,我相信你一定能对自己作品的发表充满自信。

  在网络文学中,传统文学中编辑和评论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剥夺了。编辑没有能力阻止别人在网上发表作品,专职评论者在网上发表评论时,也无法使自己比一般读者的发言更理直气壮。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这里,人们更少相信和服从所谓的权威,人们不仅有更多自己说话的权力,也有更多自己判断和鉴赏的能力。在这里,一部作品能有多大的价值和多高的地位,与传统文学的编辑无关,也与专职评论家的评论无关。发言权的平等,将使网络文学中更少一些话语权力,更多一些民主。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无疑也将会更加发展壮大。以书刊报纸为主要媒介的传统文学,失去的将不仅是读者,还有话语权力。

  网络文学为所有有文学梦的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无数怀有文学梦的青年,将因此而免于被传统文学话语权所有者阉割,这绝对是时代的进步!!




--  作者:旧
--  发布时间:2002-6-18 20:00:49

--  
网络文学,情何以堪?(二)
作者: 雪月 (05/30/2000)



            ———以人文关怀的名义,或?

  本来曾想系统地对网络文学问题写点看法,但现在许多朋友已经纷纷把很多我本打算谈的问题提了出来,所以我也来不及整理自己的思路了,只能接着这些话题随意谈下去。

  我看到许多网友在发言时提到了文学的人文关怀问题。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如何定义或看待文学的问题。对文学的看法显然会影响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咆哮兄的某种担心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他在回复我的帖子中说,“我觉得我们其实还是带着受过传统美学训练的眼睛来面对网上的这些文字的。那些传统文学的话语依然在替我们说话。”

  文学是否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这种人文关怀又是谁对谁的关怀?

  在思考各种现实问题的时候,我常会淡然地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之大。虽然人文关怀看上去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认为,我们今天所谈的这种人文关怀,实际是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东西。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以载道”是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为文准则,教化也被看作是文化的最主要功能。在这样一种社会里,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是有特殊的地位的,知识分子是自命不凡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主旨,拥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情怀,他们便不可能不自命不凡。他们用以自命不凡的这种精神情怀,实际就是他们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学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人文关怀的现代翻版。

  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文关怀呢?我认为,这种人文关怀与传统的人文关怀一样,仍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怀。很明显,我们从来没有看见哪个农民或工人曾表示要进行人文关怀。进行人文关怀总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权,或者说得更彻底一些,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话语权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仍然自命不凡,这是我们无法不承认的事实。从某种角度来看,知识分子自命不凡有一定的合理性,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知识和理性常使他们能够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特殊的角色。但是,知识分子的自命不凡也会影响他们对世界与现实的正确认识。对此,我们不妨看看传统中国社会中那些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太经典的“三纲五常”就不必说了,即使是拿我们现在经常引以为自豪的孔老夫子的“仁义”学说来看吧,老夫子讲“仁者爱人”,似乎非常光辉,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呢?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爱。因为这种爱是有“等差”的,在这种爱中,你要先爱自己的上级,先爱自己的父母,再爱自己的兄弟子女等他人。所以,一对生活拮据的夫妻为了能减少人口以养活老父(爱老父),便打算把自己的幼子活埋掉,并且这还成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这种对生命的平等缺乏起码尊重的态度,这种在今天看来未免太血淋淋的教义,却长期被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们拿来做教化天下,进行人文关怀的依据。难怪鲁迅要称其是满纸的仁义道德,实际都是吃人的记录。

  也正是在“文以载道”、人文关怀等辉煌的旗帜下,文学在中国曾长期被赋予一种庄严的神圣性。因此当改革开放后大众文化勃然兴起时,无数人开始哀叹中国文学已经走向衰落;当王朔等人以比较个体化的写作消解文学的神圣性时,他们更是被冠以“痞子文学”的头衔而一度被骂得狗血淋头。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习惯于把变成写手的人称作是迈进了“神圣的文学殿堂”。然而,文学的神圣性何在?

  我说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东西,或许有朋友会不同意。我当然也知道,西方也有人道主义、生态主义,也有存在主义对生存的思考等等,这些东西好象可以和中国的人文关怀相对应。但在我看来,西方的这些东西好象更少一些居高临下,而更多一些个人化色彩,更多一些多元化精神。西方的知识分子好象也更少一些自命不凡。说实话,把中外的知识分子比较一下,我感觉中国的知识分子好象总是那么道貌岸然。我们知道,拜伦曾经乱伦,劳伦斯与妻子之外的女人私奔,萨特是同性恋者,福柯不仅体验同性恋,还曾体验吸毒,海明威也曾说过,一个男人如果没有进过监狱没有得过梅毒,就不是真正的男人。这些人如此的形象并没有妨碍他们的文学获得世界性声誉。可是看看中国那众多的文人众多的作家,我怎么感觉他们差不多个个都是正人君子?关键问题是他们真的都是吗?他们真的有资格自命不凡吗?

  我一直相信,文学是社会性的东西,但文学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一个写者想写什么,他(她)打算怎么写,他(她)进行不进行人文关怀,完全是他(她)个人自己的事情。戴着人文关怀的眼镜,我们或许能从一个写者的作品中发现所谓的人文关怀,但体现这种所谓的人文关怀未必是这个写者的初衷。毕竟这个世界是丰富多采的,除了在别人看来是人文关怀的东西外,文学中还有更多别的。在传统的审美观念的熏陶下,我们曾经一度擅长于从文学中嗅出政治意味;现在凸显人文关怀的指向作用,我们也会很容易地以此来判断一个作品中有没有人文关怀。如果再以此来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人文关怀作为一种话语霸权便发挥了出它的功能。

  当然,话语权力总是存在的,它依据的是人文关怀或者是别的,这种区别的意义并不大。在此我想强调的只是,我们太有必要反思我们对文学和知识分子自身的认识。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对文学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文学,我们会很轻易地断定网络文学里多的是垃圾,或者说网络文学并不是文学。

  文学绝对与神圣无关,与人文关怀也无必然的联系。另外,作家与高尚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学精品与寂寞也无关。曹雪芹清贫写作固然是出于无奈,但巴尔扎克之所以多产,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时需要多赚稿费来还债。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对文学的传统认识,导致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有关作家与作品的这类神话。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严重消解了文学的神圣性,如果说网络文学不会再给它致命一击的话,文学也将因此再褪一层神圣性,成为它本来就是的东西。

  当然,我并不反对个人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我反对的只是把人文关怀看作是文学的一种固定属性,并以此来评判他人的作品,从而形成另一种话语霸权。  

  关于文学到底是什么,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知识分子,能谈的实在太多。可惜时间有限,不能再扯了。时间紧,逻辑不严密,博大家一笑罢了。


--  作者:旧
--  发布时间:2002-6-18 20:01:35

--  
网络文学,情何以堪?(三)
作者: 雪月 (06/06/200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尽管咆哮兄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仍然很遗憾地看到,来这里讨论网络文学的人依然寥寥。但我认为,把网络文学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对这种意义的真正发现,也许还有待于时间的进一步流演。

  很多朋友把网络文学的出现,与纸张出现并替代竹木布帛相提并论。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比拟是不恰当的。网络成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这只是网络文学的出现作为一种现象的最浅显表象,网络文学产生并流行的意义事实上远不止于此。我们知道,在原子弹刚刚产生时,许多人认为,原子弹也不过是一种威力更大一点的炸弹,在他们看来,一种威力更大一点的炸弹的出现,并不会对战争规则和人类的生存状况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然而历史证明,他们错了。原子弹的产生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规则,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前原子弹时代,克劳塞维斯的经典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被各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看作是指导思维决策的最高准则。但在原子时代,政治已不可能无限制地以战争的形式延续,因为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的使用,有使整个人类文明面临被彻底摧毁的危险。在文明终结的情况下,政治是没有意义的。对理性的无限推崇和对科技发展的无限追求,使人类在自己头上悬起了一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也促使人类对自身文明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没有使这种武器的拥有者更方便地赢得战争,相反它却使这些武器的拥有者更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就是核武器的出现所创造的悖论。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到现在都还没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核武器对各国的同等威慑的。然而,在核武器刚刚出现的时候,真正意识到核武器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的人并不是多数,或者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这一点。把网络文学出现比作原子弹的产生或许并不恰当(网络出现和发展的意义是能与核武器产生的意义相比较的),但如果只把网络文学的出现等同于纸的代替竹木布帛,那就象认为原子弹只不过是一种威力更大一点的炸弹一样,终将会被证明是认识浅浮的。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话语权力的消解,它为文学发展所提供的无限可能,总有一天是会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而逐渐显示它的无穷意义的。

  渚清沙白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网络文学等同于网上说话吗?我想,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在网上说话并不等同于在网上发表文学作品。网络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在网上自由说话的机会,其次才是为人们提供了在网上自由发表文学作品的机会。但在网上说话并不能等同于在网上为文学。同时我也相信,大多数在网上自由说话的人,大约也不会奢望自己的说话会被看作是网络文学。对网络文学显然也应该是有一定界定的,但这种界定应该是比较宽泛、比较有包容性的。在网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一篇东西不是网络文学,但另外任何一个人也同样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它是网络文学。在网上,任何读者都拥有自主进行这种判断的权利。这也是网络消解传统文学话语权的重要结果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网络也为人们在网上进行各种文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然而,因网络文学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而过于乐观也是盲目的。

  因为外在的环境和我们内在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仍然制约着我们发展文学的能力。文学的真正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文学表现形式和表达机会的发展,文学表现还必须要立足于文学所依存的现实。在国民文化素质依然普遍不高,中国文化领域依然茫乱浮躁的情况下,希望文学发展会因网络文学的出现而马上发生历史性飞跃将永远是一种奢望。此外,我们这一代人受传统的文学理念影响太深,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还是带着受过传统美学训练的眼睛来面对网上的这些文字的。那些传统文学的话语依然在替我们说话。”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也只能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  

  *不过,一个新的时代毕竟已经开始了。两千多年之前,随着战国争雄硝烟的散尽,百家争鸣时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富朝气和生命力的时代黯然终结了;汉武帝刘彻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中国文化的一元主义传统,又完成了塑就中国文化千年定数的最后一笔。幸运的是沧桑过尽,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还可以有梦。新的曙光已经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另一段时光过后会出现花朵和果实。历史会记起今天,后人会想起今天。让我们想象他们在另一个灯火阑珊之后的蓦然回首吧。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156.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