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net/bbs/index.asp)
--  『版主讨论专版』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46)
----  转自人民书城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46&rootid=29593&id=29593)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39:44

--  转自人民书城
网络:不把文学当回事

尚晓岚

网络作家,这已是当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名词。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他们是较早成名的一批网络作家,也是目前小说界、出版界关注的人物。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最近都有新书出版。然而江山代有人才出,网络的更新换代和推出新人的速度,更非借助纸张的传统文学可以比拟。

“今何在”的小说《悟空传》自2000年春节后开始在网络上流传,日前终于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功德圆满”地完成了它从虚幻的网络到现实的纸质媒体的转换。这篇彻底颠覆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又不同于周星驰广为流传的《大话西游》的新奇作品不仅在网络上拥有数十万人次的点击率,而且出书上市不久就在新华书店的销售排行上名列前茅,然后又不幸地有了若干盗版本。

“宁肯”(原名宁民庆)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是今年最风光的小说之一,它不仅被新浪网大力推介,而且被国内最权威的文学杂志《收获》和《当代》看好,两家刊物的当家人以打破常规的速度阅读了作品。《收获》执行副主编李小林对这部小说非常重视;《当代》则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了稿件,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予以刊出。然后,国内出版文学作品最权威的两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都看中了《蒙面之城》,经过一番洽谈,小说最终落入作家出版社之手,计划今年4月出书。

先写作,然后贴到网上,引起网友关注和讨论,成名,然后接触出版社,出纸本书---这几乎是每一个已经成名的网络写手必经的途径。网络的写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几乎每一个网络作家在谈个人创作时都会向网络致谢,就像从前的传统作家总是向帮助过他们的文学前辈或编辑表示感谢一样。

今何在说:“感谢网络,它使我有一个自由的心境来写我心中想写的东西,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种表达的欲望,如果我为了稿费或者发表来写作,就不会有这样的《悟空传》。因为自由文字变得轻薄,也因为自由写作真正成为一种个人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专利。”---今何在指出了网络写作的自由特征,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是潜在的作家,写作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网络写作是非功利的,表达自我重于一切。

宁肯说:“《蒙面之城》在公共空间连载的日子里,读者的心情、平等的参与、批评与真知灼见使我体会到一种彻底的平等、自由与互动的现代人际关系。”“我尊敬的阿来的《尘埃落定》走了13家出版社,历时四年,偶然被相中,证明是部杰作。但现在埋没的还有多少?13家出版社加起来一共有几个人看了《尘埃落定》?几个人决定一部可能是杰作的命运,但这个时代过去了。”---宁肯论证了网络写作的平等特征,以往决定作品命运的审稿、编辑环节被省略了,作品直接上网发表,大众参与,大众评判。

诞生在网络上的作品无疑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对于建构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呢?1999年至2000年,网络文学大行其道,许多出版社策划并出版了网络文学丛书,一些年纪轻轻的网络作家,在短时间内同时有好几本书问世。但是,网络文学的盛行,似乎更多的是因为出版界在原创选题匮乏的状况下,发现了一个新的出版思路,记者采访了一些成名作家和出版社编辑,发现他们对网络文学的态度并不积极。

作家陈染印象中的网络文学是非常糟糕的,她对著名的安妮宝贝的看法是:“还可以,不像想象中那么滥。”在榕树下网站举办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的时候,记者也曾发现不少担任评委的著名作家对参赛作品评价不高。

作家出版社的名编辑杨葵先生说:“这几年网络作家和少年兵团的作品大量出现,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写长篇小说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长篇需要踏踏实实坐着写,不是抖小机灵能成功的。在BBS上时常能看到一些精致的帖子,写的足够聪明,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有构架小说的能力。现在的网络作家,写作普遍不超出自己的经验范畴,虚构才能比较差。”杨葵认为,当前网络文学的缺陷从根本上讲在于“对文学的态度”---“过去我们把文学看得高高在上,写起来诚惶诚恐,这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的网络写作又太不把文学当回事了,像猫玩耗子,只不过是玩儿。作家对待文学应该是平等的态度。”杨葵不否认当前的网络写手中能出现优秀的小说家,但是“那跟网络关系不大。因为都是写好了贴到网上。网络文学最适合的形式是作品接龙,一种十分独特的文体”。

甚至《蒙面之城》的责任编辑对网络文学也没有太大兴趣,她说:“我对网络本身并不在意,网络也未必会成为发现文学新人的主要渠道。网络的特征决定了其中的作品以轻快短小为主,有厚度的、深层次的作品很少见。”

文学的疆域一向广阔无边,在文学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时尚并不等于方向,网络也只是写作的一种途径。网络文学的成就与缺憾,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许,正是这种矛盾使它显得复杂迷人,使它超出了单纯的文字范畴,成为我们人生态度的写照。

《北京青年报》2001年3月10日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1/13/class002100004/hwz100441.htm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0:05

--  
网络文学能走多远?

袁毅

开放、平等、自由出入、资源共享的网络可以让网上写手们处于一种三W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所有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上自由玩耍,相互交流却又各自独立。在这样一个和睦宽容的平台上,创作者“无评奖诱惑、无评分焦虑、无被拒困惑”,没有天地之分、没有种族之分、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可以极大拓展自己的想象力、情感空间和生存空间。有人断言,网络文学的勃兴,已经成为一种崭新文明的号角。它不仅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还会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它不会革传统文学的命,但肯定会引起疗救传统文学很难改变的陋习与内伤的注意。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势必带来语汇、语法、文体的变异。但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自身?网络能使文学走多远呢?

据统计,全国已有15000多个网站,“上网族”在12.5亿中国人中总数为890万,平均一个网站仅600多个用户。从目前的数量和质量来看,网络文学尚不足以与传统文学分庭抗衡。在网民这个群体中白领、学生占75%,其中又以电脑、网络、广告、设计专业者居多。他们的理工科背景,带来一些有别于纸媒质文学的构词造句和奇特想象以及大量网络简语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新奇浪漫,但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自由性大于艺术性的尴尬状态。这种凭爱好、凭激情写作出来的快餐类文章,充满网络聊天室的气氛,轻松、随意,富含幽默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充斥其中的是小感觉、小情绪、小情节;语句简短,用词粗放,段落不分,标点符号滥用。由于网络文学刚刚起步,它适合一种在电脑的屏幕前随时打开随时结束的阅读方式,还没建成一个自律和节制的让人留连忘返的家园。我以为,真正的网络文学与纸媒质文学是相通的、互补的,它应该既有自由的心态,又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没必要与传统文学争名份。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于网络的原创文学将是文学创作新的增长点。人们有理由相信,由于网络快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与走红,肯定会推动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网络文学呢?网易在举办“中国网络文学奖”大赛时对它作了一个界定:“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不光具有感性,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网络文学因为其自由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它完全超越了制度化的藩篱和商业气息,在网上,作家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理解、宽容、共享才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内在的精神。”这个界定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网络文学向民间语文复归的本质,网络文学因其大胆、开放、自由和新颖,代表了一种使文学重回民间的潮流和力量。网络通过文字、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之间的互动形式来传播、阅读、写作文本,将给文学带来一场媒体战争。

摘自《文学自由谈》2001年第1期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1/12/class002100004/hwz88862.htm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0:23

--  
网友来稿:假面们冲破文本,《积木之城》现出网络文学的真相
==感谢 Alley惠寄==

文/贾乙丙

网络是许多哲人已经感觉到文本的囚禁的时候,出现于世的,因此"网话文"并非是对白话文方便的引申;而"网络文学"不顾一般作家的渺视而逐渐显现真相--网络万维即时互动的本性显示了最本直的特点:行动的写者和读者,冲破了文本,"活着"或生活过程本身张罗着文学的结构絮絮叨叨地"小小地说"着过去现在未来交织着的人的情与爱。

要看活着的少年如何穿过文本的冰川,要看文本的碎片如何搭建出少年情怀的网络小说的新篇,可以读何从的网话文长篇小说《积木之城》。小说的本质是写者的"灵"摆弄文字,构建自己的世界,完成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又一真实。时空中的这种恣肆和张扬,在纸面小说中一直存在,近年来在大陆少为时尚的一批外国写手的许多作品中已出现了某种"网络感",例如杜拉斯,博尔赫斯,卡夫卡等人,但我更情愿将网话文的网络文学的原胚比之于中国传流的笔记小说--那种仿佛自说自话的笔记有一点真实,有一点虚构,有一点集异,有一点随想,有一点传奇,有一点摘抄,望文主义,有一点笔记,有一点小说。那个"我"是特别强烈的主体,它把读者拖进它的脑中记忆积木之城,拖进它为剧情而铺设的电子游戏式的悬念积木之城,拖着读者跑新疆跑上海,跑市井跑乡土人情……。"我"不但如数位那样变幻莫测,把纸面充作荧屏,翻过一页幻化出一页影象和语气,大肆玩着"超文本",而且尤其够网话式的是时间的互插和里例错--我们被正文铺张的"积木之城"所吸引的时候,不知不觉地陷入了2000年10月间那个Tammy和Alley的真实的网恋故事的城。这一篇贴在每个"段子"之后的网话恋人絮语,事实上是发生在虫虫之旅完成,《积木之城》主要故事写就之后的,然而,不要忘了那些段子贴上网络到这本书进入印刷厂之间那段美丽时光。显然,附在后面的情话不仅仅是实录,是整个《积木之城》文本的组成部分。而且在这段言说过程的"情之场"中,原来的文本被修改,被生活的真爱所浸润,完成在前的小说变成了完成在后的作品,《积木之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越过表面情节,在这种网络对话和互动的格局中(包括简单的鱼等其他网友的对话和互动),奇特地闪烁其词忽隐忽现,给予读者一种通常面文学所没有的阅读体验和情爱快感。

以各种面貌出现的"何从",真的让人不知何去何从。何为真,何为假,我们跟着何从捉迷藏,但文字可人,意蕴让我们共鸣,我们忽然忘了真假,家里家外,网上网下,上海新疆,追寻我们内心永远渴望着的爱,那种虽说是纯真的爱。可怜里面的"老爸",被降格为故事里的看门老头,照应幕布的起落,灯光的暗亮。作者在构筑网络小说层层叠叠的城堡的时候,精心设计叠叠层层的小说角色,同样的真实和虚拟,平实和悬念,但一切都置于手机和手提电脑所联结的电子网境中,且与IT技术和软件的风格不时照应着,情节构架的主线就绝对如此,加上一些时尚影视的小伎俩,把随笔得丰盛,散漫得匣意的网话结构的文本,"远程凝聚",掩卷而思,呵呵呵,原来是这么一个真正的"网络故事"2001年2月9日下午我在上海浦东新区建平中学集团下层8个学校的650位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做"网络与青少年文化"的报告,传上来的条子之一问道:"在虚拟的网络中如何表达真实情感?"我图鉴他们阅读我心目中的"网络文学"和网话文文学作品的畸形《积木之城》,将会知道,网络赋予每个人以最虚拟最超越时空的可能性的同时,如何反而除去了平日"真实"生活时人们不知不觉一直带着的假面,显露出人的情感和爱恋的真相,网话文小说又如何在其特有的网络话语样式和文本形成过程与读者行动过程的交织格局中,以一种特别文学,特别小说的方式,叙说真情,实感,抒发欲望和希冀,构写别有意趣和风情的网感故事。

解构主义者往里达的《论文字学》的中文版已经出版,"哲学家和他们的假面具"之类的论题日渐为人熟悉。一位名叫施兰格的学者写道:"在透过假面具说话之前,应该戴上假面具:写一篇序言就是一种在大庭广众之前戴上假面具的方式--如同那些激情观众来看他们的演员化妆、打扮、戴上他们的面具、尤其是表现为他们即将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隐藏在各种面具后面的人物。于是,后台变成了人们公开表现的一部分,变成了前台的一部分。"网话的语境提供了特有的假面。何从设计的"一意孤行"、"好玩"、"挂件"等等,既是网名的当然延用,又是积木之城里的特有假面。小说的前台和后台又是如何精妙地匹配镶嵌。不过何从未曾读过我说的那些书和文字。

可见,用心去感悟网络和网话文的人都会不约而同来到充满假面的积木之城。我说,谁觉悟到网络所开创的这种语境、字境、情境、爱境、事境、人境,谁才是网络的性情中人,无论你是小说家还是理论家,书写者还是阅读者。

另一层面,古典文私订终身后花园,白话文男女自由恋爱,网话文的始恋该如何?到积木之城看操练吧。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0:59

--  
文学传统及其他

叶延滨

传统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

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三十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

用不懂传统来指摘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不信就考不住你!唐诗完了还有宋词呢。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一点传统也不继承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挡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

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不得不

我们在接受百花齐放的时候,不得不接受许多自己不喜欢的花,比方说仙人掌。你说它不是花,也可以说得过去,你说它是毒草,仙人刺还真有毒;但仙人掌也会开花,让干旱的沙漠有了绿色,接受它是接受一个完善的生态。

我们在接受百花齐放的时候,还接受蝴蝶,接受蜜蜂和它的尾刺,也要接受并不好看的大蛾子,甚至要准备看到绿头苍蝇。因为会招来绿头苍蝇,就除掉百花,或者在花朵上喷满杀虫剂,那么,首先被消灭的会是花朵与蜜蜂。

我们在接受百家争鸣的时候,不得不容忍一些胡说八道。因为有了胡说八道的一家,就不准自由发言,那么,并不胡说八道的九十九家会比胡说八道者更早的闭上嘴巴。

我们在接受百家争鸣的时候,因为容忍了一些人的胡说八道,而可能会让一些不学无术者一时成了热门人物,因为凡敢于胡说八道者都善于炒作自己。这对于他本人来说,是出麻疹,自己红自己,但对更多的人是取得一种免疫力。一个人出了麻疹也不可怕,当然,如果这人总是在出麻疹,没完没了的满脸红疙瘩,大概谁也不会招他了,用不着去下个“禁止接近,当心传染”的通知。

教会爱

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应该是教会爱。爱自己,而且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爱别人,因为爱情和亲情是爱别人的最直接感受,所以爱情和亲情是文学长久不衰的主题。爱民族,是比亲情和爱情更为广大的同胞之爱。爱国家,爱里有了政治责任也就是更加沉甸甸的一种爱。爱世界,这样的爱多一些这个世界就更美好一些。自己、亲人、民族、国家、世界,文学是引导人类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当然,因为爱,我们还会从文学中感受和学会感受仇恨、悲伤、痛苦、失望;感受宽容、欢乐、幸福、希望……

因此,文学是伴随人类最长久的一门艺术。

《检察日报》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1:14

--  
一网打尽网络文学:数字化时代的惊喜

谈蓍

自从互联网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自从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投身网络世界并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甜头,网络不可避免地吸引着大群或胸怀大志或闲得无聊但都有话要说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的闲散落寞之人。于是,带上面具的网上聊天和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就像一切新生事物突然出现时一样,网络文学一探头就受到社会特别的关注,褒贬不一也是当然的了。

什么是网络文学?是只能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是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先在网络上发表后又被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文学?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如今的网络文学到底算什么?这恐怕是网上网下那些特别关注网络文化的大众们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网络文学就是痞子文学吗?

号称网络文学旗手的痞子蔡,从他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一出现就受到了普遍关注,似乎是他开创了汉语网络文学的先河。同时,也似乎奠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基调--痞子化。其实第一次将痞子与文学捆绑起来的是王朔。但当年的王朔可没想到他竟一不留神为网络文学创造了一个现成的名词--痞子文学。于是,当痞子蔡隆重推出他的大名和大作时竟也那么顺理成章地火起来。不仅火遍台湾,连大陆都给予他大师级的礼遇。

新浪网文教频道独家报道,有汉语网络文学旗手之称的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将在10月9日开始他的第一次祖国大陆之行,期间他将为他的第二部网络小说《雨衣》进行签名售书活动,并和大陆网民进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新浪网将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合作媒体,全程报道此次事件。

痞子蔡,何许人也?原名蔡智恒,原为台湾某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其第一部网络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认为是汉语网络文学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使痞子蔡一炮走红,也使汉语网络文学由地下转到了地上,开始为全球的华人社会所关注。继《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痞子蔡又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雨衣》。目前《雨衣》的大陆版权已由出版《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知识出版社买断。经该出版社操作、新浪网协助,痞子蔡也就借此机会开始他的第一次祖国大陆之行。当新浪网文教频道隆重推出的《痞子蔡和他的洪水猛兽--汉语网络文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专题,着实让痞子蔡风光了一回。尽管齐鲁晚报说: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一度引起轰动,其作者台湾的蔡智恒也由此被誉为“网络小说第一写手”。但有网民近日在某网站声称,这部小说抄袭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仍然有众多网民为他托辞--网络小说犹如初生的婴儿,其创作难免存在一些不成熟的现象,在目前尚无定论的情况下,不应小题大做,而应循循善诱,以促进网络小说创作逐渐步入正轨。

这些话似乎很合痞子蔡的胃口,于是他也就借题发挥了一点点关于他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网络上的文学是一个面积很小,网络上的写手非常的年轻,他所受的训练也不高,所以你可以把他当作一个在田野间打着赤脚奔跑的小孩那样去看待,只要他有活力,只要他继续向前奔跑,我们就不要太过于苛求他跑步的姿势,或者是要求他一定要穿上鞋子,我想这会是一个比较好一点的态度。

不管痞子蔡是为自己辩解还是为网络文学解释,总之,有一点是对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承认不承认,网络文学已轰轰烈烈地向你的生活挺进了。

传统作家与网络写手的对峙

最有意思的是,一贯不承认网络文学是文学作品的名作家们,在知道不知道,了解不了解,观望再观望,猎奇复猎奇的种种心态驱使下,堂而皇之地当了所谓网络文学的评委,还要以评委的身份发表一些讲话,这着实幽了传统作家一默。

作家莫言不得不心怀坦荡地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开始的时候,最好不要下结论。”坦荡之后却坚决表示,“总之我对于网络文学也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今后我是不会再评什么奖,不谈这些莫名其妙的网上文学。”

作家刘心武来得更干脆些,“网上创作接近于涂鸦,无拘无束,像美国地铁站喷绘的图形,构成了涂鸦艺术,甚至搬出一块到博物馆,当然网络文学很多可能进入不了艺术范畴,只是有一部分有这个特点,不是很多。”接着,他对网络文学会不会有一天代替传统文学更是坚定不移地说,“网络文学会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但是我反对一些人用取代这样的词。”

作家张抗抗也不无遗憾地表示,“我本来做好准备要步入一个新奇的领域,但是阅读后发现目前的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身区别不大。”

不管那些大作家怎么评价,网络写手自有他们的主张。

大陆资深网络作家邢育森说:“感觉台湾和大陆方面的网络文学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就是台湾网络作家内地知道的就是痞子蔡一个人。我们大陆可以说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一批人。”好家伙,网络作品成没成气候无所谓,网络作家可是一大堆了。新浪网驻站作者古尤尤作了补充说:“我觉得这个快写快读是网络文学一个根本的东西,必须得快,你不快的话,钱是小事,现在网络越来越便宜,但从自己的虚荣心来讲,总觉得要对事情有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不是说我拿了报纸之后看的感觉,是我马上有一个,我的立场,我的看法。网络文学整体上来讲,我觉得肯定跟传统的不一样……我上网比较晚,今年2月份才开始上网的。在上网之前,因为我一直在传统媒体工作,对像李寻欢、宁财神、痞子蔡这些人名都非常熟。”

这不,李寻欢,宁财神,又冒出两位代表人物。

那么著名的网络写手李寻欢总要说点什么吧。“我写东西是1997年、1998年,我是1999年5月以后就基本上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但是那个时候我们都还不是网络作家,那个时候还没有网络文学这个词。台湾出了个痞子蔡,所以就有网络文学了。然后网易、还有榕树下就搞了大奖赛,才把我们这些老网虫、古董给挖出来了,然后封我们为网络作家……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滑稽的事。”

著名网络写手宁财神说:“刚开始上网的时候,网络上的好东西还不太多,那时候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那样的,就是随便写了。走到现在整个就是包括各个大的文学网站的崛起,还有就是论坛成为热点之后,很多那种老腕,或者就是传媒像古尤尤这种人他就冲上来,就跟我们之间高下立判。然后哥们儿就不想写了,就觉得有点大浪淘沙的劲了,就是我们混过第一次以后,下面就没法混了,然后基本上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

这位网络写手还有点谦虚或者叫知难而退的味儿。

著名网络写手黑可可补充说:“关于网络文学这个话题我们从去年就开始讨论,参加过无数的座谈会。我想大家都认识到了,文学就是文学,不管是纸还是网络,它都是一种白纸,那我想如果这个搞清楚的话,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网络文学众说纷纭

有人说网络文学有着“提篮叫卖的尴尬”,在网络文学的一方园地里是“百草丛生”。

有人曾将网络文学做了六种定义--平民文学、涂鸦文学、个人文学、速度文学、年轻文学、共享文学。是的,当文学从平面走向立体,当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要充斥你的生活空间,不管它是芦苇文学,还是流落民间的文学,最终将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撰写网络文学的人,也会从根本没有学文的,逐步过渡到必须要更多的学文的参与进来,以提高它真正的文学品位和文化含量。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的网络文学会像中国的计算机普及速度那样迅猛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给那些关心文学的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摘自《时代潮》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1:30

--  
网络文学 想说爱你不容易

杨泽文

网络正在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用时髦的话说,人类开始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如果说几年前还有人就此持一种怀疑态度,那么现在则可以深信不疑了。因为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根电话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跟庞大的信息世界互联。而网络的大众化,催生了“网络文学”。在电子商务还没有真正到来之际,在传统文学步履艰难的时候,网络文学却在网络世界里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而更出人意料的是,网络文学作品还纷纷破网而出,以纸质的形式不断进入图书市场,出现了网上网下都亮丽十足的局面。

显而易见,网络文学是相对于用纸质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而言的。

由于网络固有的交互性与相对自由性,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有了更多的内涵与外延。但不能就此轻易断定网络文学要比传统文学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光明的前景,更不能以此说明网络文学终将完全替代传统文学。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了吸引网络读者而充满了太多的装饰或粉饰,文学首先应有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被彻底淡化了,而娱乐作用则被推至主要地位。自然,网络文学作品也就仿佛成了一个只有宽度没有高度和厚度的畸形人。面对一种先天贫血和先天残疾,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作品为何总是以反讽、谐噱、夸张等作修辞手法,情节为何总是充满新奇、悬念和迷离,语言为何总是口水化以及一味地煽情与搞笑。虽然互联网络以出人意料的速度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写手,但还是改变不了作者和作品都一同幼稚与不成熟的客观现实。即便屈指可数的知名网络作家,也并非全都是在网上先获得大名声。恰恰相反,主要的名声来自于他们的网络作品以纸质的形式出版之后。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等少男少女们所读的网络文学作品其实就是这些网上搬到纸上的文字。

其实,从本质上讲,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网络而进行传播的无纸文学。网络作品一旦下网而以纸质媒介的形式加以传播,也就随之失去了在网上浏览阅读时的神秘感与新奇感。网络文学作品离开了网络,也就更容易暴露出先天的缺陷。

不论在网上也好,还是在网下也罢,面对不断扑面而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如果读来读去只让我们读出《第一次亲密接触》式的网恋套路、《网侠》式的侠义套路、宁财神的幻想套路,抑或是只读出“小学生的天真,中学生的文笔,大学生的感觉”,那我们对网络文学还能有什么信心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喜爱网络文学呢?至于众多网络写手扛着写实意义的大旗,以流水帐式的方法,没日没夜地在BBS电子公告版上自由张贴纯粹意义上的个人情感乃至随意的排泄物,则根本不能视为网络文学的写作。若将它们纳入网络文学写作的范畴,那网络文学将会成为“文字垃圾”的代名词。虽然网络写手们有一句名言“写不写是我的选择,读不读是你的自由”,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仅凭这一点,人们就有权怀疑网络文学有没有能力提供值得一读的作品。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的时代是一个大众写作的年代,但面对网络文学的新天地,我仿佛看到的只是长满青草的一片原野。这片原野虽好,但如果永远缺少抒情的溪流和平添风景的树木,那将显得太单调和太乏味。显然,就网络文学的尴尬现状来看,要想营造一个“充满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的大原野”,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也不为过。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现在最想说的是:“网络文学,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

《光明日报》2001年2月1日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41:47

--  
网络文学

论及海外的当代"新移民文学",不能不瞩目到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坛。其实,网络文学一直在伴随着"新移民"成长的脚步,它是融作者最广泛、创作题材最快捷、读者最众的一个文学园地,尤其是在北美,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并成为知识分子阶层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在北美,就网上文学来看,影响最早的当属1991年创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可谓首开新移民电脑创作的先河。全年52期的《华夏文摘》,再加文学增刊,总计达上百万字,从1991年第四期的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到后来连载的《回国求职随笔》,都在留学生和华人社会中引起极大反响。

继《华夏文摘》之后,全球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新大陆》、《威斯康辛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新语丝》(该刊是目前以创作质量和数量著称并倾心致力于纯文学事业的高水准电子刊物,其中的作品广被转载)及《枫华园》、《红河谷》、《联谊通讯》、《窗口》,其中的"枫园聊斋"、"环球采风"等栏目颇受瞩目;北美还有水牛城编发的《花招》文学月刊,这是北美地区女作家的一个专刊,其中有"女作家文库"和"花会"通俗小说选刊等;在日本,有《东北风》,其中包括"娱乐天地"、"寻找大师"、"当代作家评论"等栏目;在欧洲,有《橄榄树》文学月刊、《郁金香》、《华德通讯》、《真言》、《北极光》、《美人鱼》、《利兹通讯》、《隆德华人》等,还有专重评论的《东西论坛》、专门登载欧洲风情及人生与旅行的《一角》等。另外,特别应该关注的是《美洲文汇周刊》和《中国与世界》两家网上杂志,他们横贯中西文坛,新老作家并举,架起了国内与海外文坛交流的学术桥梁。

在这近百种电子文学刊物面前,涌现出一大批网络作家,有些化名,无以考证,有些又如流星闪过,光彩夺目却瞬息间消失。值得研究的如网络诗人方舟子,他作为《新语丝》杂志的总编辑,颇有远见地强调海外文学多以表现怀旧和描写文化冲突为诉求,并认为中文国际网络是汉语流放文学的肥沃土壤。

论及到新移民"网坛"的实力派作家,"少君"的名字是被广泛瞩目的。这位本名为钱建军的创作多面手,1991年即开始在网络杂志上露面,之后一发不可收地发表了数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才气可谓横贯海峡两岸,并一举成为北美华人网络文学的重要作家。

曾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北德州分会会长的少君,曾出版过《五星旗下启示录》、《西部报告》、诗集《未名湖》、小说集《奋斗与平等》、《愿上帝保佑》、《大陆人生》、《大陆留美学生档案》、《新移民》、《一只脚在天堂》、《活在美国》、《活在大陆》《人生笔记》、《网络情感》、《爱在他乡的季节》、《西域东城》以及最新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少年偷渡犯》等,作品体裁遍布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作品在海内外各大报刊发表,广受欢迎,尤其是在近万家中文网站,影响甚大。香港、台湾、美国、中国都出版了他的力作。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他自九七年动笔连续创作了五十万字的一百篇《人生自白》系列,其中所采写的人物三六九等,各形各色,从厨房里无奈的大厨,到澳洲沦落的"洋插队"小姐,从红尘挣扎的演员,到情场可怜求救的"ABC",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斑驳陆离的海外人生"清明上河图"。人物虽是"自白",但血肉已呼之欲出,个个浮雕般鲜活透明。由于《人生自白》系列所表现的真实感人,气韵生动,不仅在网上广为传阅,而且各家中文报刊均争相转载。"少君"的可贵,在于他没有职业作家的种种禁锢,虽不是小说家的精思谋篇,但却洋溢着来自生活深处的咄咄底气。在他的笔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马行空,更加他丰盛的人生体验以及纵横东西方文化的精神顿悟,遂使得他的创作热泉奔涌,不寻规矩却自成方圆。《人生自白》的价值的并不仅仅在于人物戏剧化的传奇故事,而是凝聚着作者对海外人生的冷静关照以及对碾在生存车轮下如泣如诉生命的理性关怀,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钱建军为当代新移民文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少君早年出身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的人生经历从学生、工人、工程师、记者、学者、教授,直到跨国公司的经理、总裁,可以说经历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广阔丰富的人生。更因为他从东方横跨西方,跨越时空的感受,才使得他在观照大千世界百态人生的时候能够临空俯瞰,从而在创作上有相当高的起点。因此,他半路里杀出,笔锋之健却让专业作家惊目。少君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他自1997年开始创作的百篇《人生自白》系列(后结集为《奋斗与平等》、《愿上帝保佑》),可谓写尽了海内外人生的当代"清明上河图",人物栩栩如生,文字鲜活透明,其中蕴含的饱满的生活积淀和生命激情,实在让人惊叹不已,其叙述语言的真实魅力和深刻性撼动人心。这些作品不仅在网上广受欢迎,而且各界报刊争相转载。据悉,目前至少有一万家中文网站刊有少君的作品,读者反响热烈,至此少君文名大盛。

少君创作的意义首先是他努力打破传统作家与读者交流的格局,他不是首先从油墨纸香中呼应读者,而是先从电脑屏幕的网络上向我们一步步走来,可以说,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全了少君的创作激情。在艺术风格上,他找到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报告文学、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文体,他成功地运用了自己把握生活的机智和文字修炼上的简洁,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写作优势,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时代特定的千万读者。少君对于海外文坛的贡献,不在于他提供了怎样的宏篇巨制,不在于创造了怎样复杂的人物典型,而是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最丰富最广阔的社会图卷。少君的努力,正显示了网络文学的实绩。

节选自[文学评论]原地打转的陀螺--论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误区 作者:陈瑞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269.5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