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一个人客栈  (http://www.ygrclub.net/bbs/index.asp)
--  『版主讨论专版』  (http://www.ygrclub.com/bbs/list.asp?boardid=46)
----  评论:网络的崛起与文学的溃散  (http://www.ygrclub.com/dispbbs.asp?boardid=46&rootid=29576&id=29576)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6:41

--  评论:网络的崛起与文学的溃散


--------------------------------------------------------------------------------

http://edu.sina.com.cn 2000/10/19 10:02 博库网


  今天,当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作家、批评家们了解和熟悉的时候,人们发现,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已经不再是作家和批评家的专利了,由互联网催生的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写手,正在以潮水般的气势和空前高涨的写作热情占领着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文学网页。在这里,传统作家的声音被俺没了,互联网上流传的是一些古怪的名字: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水晶珠琏。我们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学的游戏规则被冲毁了,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的文学理念正在发生溃散。

  传统的文学创作,其创作主体是那些具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过报刊杂志或出版书籍而得以和读者见面,他们的作品在发表之前都必须经过文学编辑或出版商的选择,这就对作家的专业水平和作品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当互联的BBS出现之后,在各种网站的文学论坛上,文学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体为所有人提供了自由表达自我、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乃至自由地“灌水”的机会,于是,过去的那种环绕在作家头顶的光环不见了,专业作家在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显得更加突出。

  网络文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发表作品的自由,二是创作主体成员的改变。“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民”取代专业特点很强的“作家”,使作为文学生产之根基的生产者发生了改变。在网络文学当中,“文学的溃散”首先便是文学生产者的“溃散”,便是创作主体成员的“溃散”。

  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生产者成员的“溃散”,使我们传统理念中文学的目的和意义也被网络文学所架空。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理念当中,文学的意义总是在“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之间徘徊,尽管在传统的中西方文论中也都曾有过“渲泄”“自娱”之说。但网络文学恰恰相反,绝大部分网络携手创作其作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宣泄和自娱,文学的“审美意义”和“功利意义”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宏大主题了。

  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许多非常出色的网络写手甚至不愿给传统报刊写稿,这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的水平不够,像“清韵书院”“诗生活”等文学网站的网刊和BBS上的许多作品,其质量就是不少传统文学杂志上的作品所难以比拟的,这也许意味着 非功利性写作比功利性写作更能接近文学的本质吧。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互联网上、尤其是各种BBS上确实存在着更多的泡沫作品,这是由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网络文学创作目的和意义的改变,使创作主体在主观上改变了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看法。网络文学内容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对文学题材的丰富,而且,它更表现在对文学作品深度的淡化。出于宣泄和自娱的创作目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以表现个人经验的内容居多,传统文学中那种表现时代、社会精神的思想题材被抛弃了,文学的深度溃散了,网络文学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广度化倾向。有些网络作者,尤其是那些经常出没于各种BBS上的网络写手,他们往往随着自己的兴致,随写随贴,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甚至整体性,这使网络文学在形式上呈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拼盘化色彩。网络文学作品通常分布在各种专业性的文学网站、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和大量的BBS上。BBS是一种电子公告栏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是任何人都能够在上面自由地张贴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言论,绝对大部分网站都用它建立了各种门类的论坛,这些论坛一般都设有发帖、查帖、跟帖、回帖、推荐精华帖、超级链接、个性设置等较为全面的功能。如今,互联网上的BBS多如牛毛,它已经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网络功能,而文学论坛则是这些BBS上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虽然有不少文学网站创办了自己的网刊,并通过与传统媒体合作发表网络文学作品的方式来吸引访问量,但互联网上最能吸引网络写手的还是那些BBS论坛,因为无论是在专业文学网刊还是综合网站的文学网页发表作品,都需要经过网络编辑的选择与把关,而在BBS上,尽管“网管”或“斑竹”有权删除你的帖子,但却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张贴自己的作品。网络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便表现为BBS上的自由。BBS不仅为网络作者自由表达自我提供了条件,而且从客观上看,也为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提供了变化。

  当然,BBS改变的不仅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方式、内容与形式,也改变了网络文学评论的内容与形式。网络文学的评论,几乎与评论家无关,我们传统的文学评论家所赖以说话的那些话语体系,在网络文学面前,都无一例外地失灵了,一切主义、一切深度,对于网络文学都已失去了意义。BBS上严肃的文学批评较少,而充斥其中的却是大量的跟帖和回帖。把这些跟帖或回帖称作评论其实较为牵强,因为这些帖子也大多出自网络作者之手,其类型大致也只有这样三种,一种是谈感想,一种是捧,还有一种是骂。从总体上看,这些评论大多呈现出一种无深度性的特征。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成员的溃散。网络文学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形式的溃散以及网络文学评论的溃散,这大致能够描述出网络对于文学的冲击和网络文学的现状,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便是网络所带来的自由,今天,这种自由由于缺乏应有的节制而显得有些失范,它一方面为有才华的文学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学产生了大量的泡沫作品,这也正是网络文学经常为一些传统作家、批评家所垢病的原因。然而就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一切文学门类都是经由最初的大众创作、民间创作走向文人创作,从而走向成熟的,虽然网络文学目前尚处在大众写作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传统作家会进一步融人网络,网络也会产生它自己的作家,在新的规范产生之后,网络文学必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席云舒)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7:31

--  
从网络的文学到文学的网络

--------------------------------------------------------------------------------

http://www.sina.com.cn 2001/11/28 10:41 新浪文化

  新浪网友:小无mm

  李寻欢的发家绝对是一个童话,包括宁财神在内的首批网络写手沾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光。从现在的我们挑剔的眼光看来,李寻欢写的东西经不起一点推敲,如今网络上有很多人都写的比他好。这让我想起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后面的再次数次接触没有了新意没有了创意,他还真不如回去搞他的水利。


  网络文学的确不如过去辉煌了,可是毫无疑问的是大多数一直在坚持的人开始有了精品意识。和现实中的文学青年一样,最初的创作冲动发泄完以后,有江郎才尽的,有苟延残喘的,还有意气风发的。去年网易VS榕树的时候,我问了李寻欢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李的回答是他在积累在酝酿(大意)。可是我现在猜想,一年多的没有新作问世,或许真能说明他力不从心了。

  最初的网络写手制胜的关键就在于新,在于创前人之未见。当我们见到新奇流畅的语句,动人曲折的情节的时候,难免会心驰神往,他们给我们展示了全新的网络生活理念。可是现在大家都在其中了,都谈过N次网恋了,那么李寻欢赖以成名的网恋故事就已经是风中往事了。如果以经典和通俗来看文学,那么,李寻欢绝对是通俗的一员。所以我要说李寻欢是一个童话,因为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之后就没有故事了,现在李寻欢在榕树也吃上了饭,但是精彩的文字是没有得了。

  如今的网络文学实在是没有李寻欢的立足之地了,按新浪的说法现在有四大网络写手。南琛文笔成熟,看她的小说《太监》确实很出色,但是她又好作惊人之语,其短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曾被网易写手午睡的夜叉批判的体无完肤。今何在凭《悟空传》享誉网络,其文字成熟洗练且有极具网络特色,阅读性特别强,但是后继好象不是很有力。王小山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冷眼的娱记,攻击娱乐界自然是有力的很,但是却没有文学的内容和深度。

  特别要说说小e,最近小e在各大论坛引起很大的争议,因其不做作家的态度。其实这样的态度无非是一个写作态度的问题,我们最看重的还应该是写作实际问题。无论怎么讲,如今的网络名写手出名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实在的码字工夫,他们已经没机会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只有靠勤劳的码字。比较小e的《e男孩和飘女孩》以及今何在的《悟空传》与当初李寻欢、五朝臣子策划的网络书系,我们完全可以发现进步是明显的。

  最初的网络文学很大程度上局限在网恋题材上,从痞子蔡到李寻欢都是靠这个一步登天的。纵览现在的网络文学,其内容和实质都已经有了极大的飞跃,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只有娱乐性而无深刻性的文学了。如今的网络文学几乎涵盖了文学的一切形式一切内容一切方法一切方向,码字的人也不再仅仅是文学青年而已。从小e、今何在、南琛等人以及还在努力发展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可以继续辉煌的证据。

  网络文学曾经被人认为是轻薄的、肤浅的,可是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作家都在介入这一领域,最明显的莫过于陈村在榕树的地位了。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其和传统文学的界限早已模糊的无法分辨。新浪曾有一人语曰:“最好的作品还在出在传统文学中。”但是当写字的人都在往网络进军的时候,你还可以如何分辨它的来源?网络文学的普及化是必然的,当电脑普及的时候,在电脑上阅读必将成为一种习惯。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7:51

--  
也说网络文学

--------------------------------------------------------------------------------

http://www.sina.com.cn 2001/10/19 03:21 新浪文化

  徐坤

  先来界定一下什么叫“网络文学”。开宗明义,它应该是在网上、而不是通过纸质书刊发表和传播的作品。仅仅是“作品”还不够,它还应该具备有文学性。就如纸质印刷出版物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叫做“文学作品”一样,网上作品,也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文学品质的汉语书写才能称其为网络文学。就目前所看到过的流传甚广的一些网络文学经典而言,通
常,它们要有如下特点:情节要跟“网络”有关;要有男女角色,要产生爱情,最后的结局又通常是虚幻。如台湾痞子蔡的网上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男女主人公通过网上聊天认识、尔后聊出感情、产生见面愿望,当他们真正产生爱情时,女主人公最后不幸染红斑狼疮而死。结果是凄婉的爱情悲剧一场。

  这样的写作,从形式上来说,跟网下的文学写作没有区别,同样要求要有很好的文学素养,网下的小说家应该达到什么样水平,网上的作家也就应该达到什么样。所不同的是,它是先在网上发表(其实也称不上发表,只能说“上载”或“贴帖子”,网上写东西发言没人管),被许多网民看见认为它好以后,又经由出版商下载,印成铅字的书发表。痞子蔡的书一下子就发行了7万多册。

  网络文学,虽说在网上出现,尔后却要经过下载、以纸质形式出版。这就是它不成熟的地方,也是其形式笨拙的表现,还没脱离开传统印刷术。试想:如果网上网下的阅读出版形式都一样,那还何必让它在网上费钱走一遭?如果把网上的所有东西都用纸质再印刷出版一遍,那么我们还要网络有什么用?将来的网络文学,应该是独立存在于网络之间,直接具有网络版权,直接在网上书写、浏览和阅读。正是因为现今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所谓“网络文学”在现一阶段还根本不能够独立存在,它比起传统文学来没有任何优越性可言,那些情节看上去过分简单的网上作品,在拿到网下印成书籍出版以后,往往引起传统批评家以至于传统读者的不屑,也容易被认为是小孩子们的涂鸦之作。

  不是吗?如果没有上网聊天的经验的话,象痞子蔡的网络文学经典《第一次亲密接触》,看起来就很没意思,无非是两个青年小男女在网上聊天室里的一通调侃、臭贫,聊到好处时,有了见面的意愿。最后见上了面,一起喝了一次咖啡,未待进一步接触时,女孩得了红斑狼疮去世,男孩则永远将她怀念。如此而已,既没有肉体的亲密,也没有过分的感情深入,高深的理念就更甭谈了。然而它能打动年轻人的心之处正在于(当然是经常上网聊天的年轻人),两人未见面时、网上聊天的那种你一嘴我一嘴的智慧、狡黠、幽默、风趣,手指跟手指聊天时的彼此战战兢兢又满怀深意的试探和触摸。那可实在是奥妙无穷,其乐无穷。它是属于当下“酷族”年轻人的网上撒娇调情专利,真真假假,半梦半醒,简单又明快,慰籍少男少女孤独而又寂寞的青春情怀,非常适合新新人类一族的生活习性。没接触过网络的中老年人看了,就根本不知这奥妙在哪里,不能明白,手指敲击键盘产生出来的爱情也能叫作个爱情?

  还有另一种不能叫作网络文学,而只能称作“网络书写”的东西大量存在。这种书写本不是为发表出书而写的,无论是聊天或在BBS上贴帖子,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无非是每个公民个体通过文字行为的一种情感宣泄而已。谴词造句上毫不讲究,也无任何文学性可言,但是由于这个群体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所以对将来的现代汉语的书写也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就连惯常的思维习性也要遭到改变。冗长晦涩的句子要遭淘汰,为适应眼睛的快速浏览和扫描,句子变得短促而简捷,词汇量小,用词简单。大量的网上符号出现,因为网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以金钱来计算的。比如我们在纸上表示诙谐时写“一笑”,在网上则是用符号:-)表示,或者是:P(吐舌头笑):B(呲牙笑)等等,适合快速敲击键盘。骂人也用符号,如WC(我操)或TMD(他妈的)等等。这些都成了年轻人或者下一代网上公民通用的交流符号,而我们这些中老年人却要看不懂了。“阅读”这个词将会被“浏览”取代,它将那些三十岁往上人们原来培养出来的写作和阅读习惯都给摧毁了。

  网上书写,缺点很多。它无序,混乱,谁都可以随意随时创作,随便发言贴帖子,谁也可都以随意随时抹去不负责任。由于缺少了中间的权威编辑遴选程序,致使网页上呈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大量大量的堆积,水平也总是参差不齐。究竟由谁来评定它的好与坏?谁来帮助我们从大量垃圾文本中攫取精华、提取真正有用的信息?这可真是一个问题。自由,往往也就是一种限制。这也是我们在目前状态下,懒得浪费昂贵的上网费和电话费去盲目浏览所谓“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而网络作品,一旦不在网上看,却拿到网下来当书看,比起别的好书来,就变得毫无趣味、一点竞争力没有了。

  总体上来说,网上书写这种形式好不好呢?这就象问:京剧被话剧取代好不好呢?电影被电视剧取代好不好呢?繁体字被简体字取代好不好呢?毛笔被钢笔取代好不好呢?钢笔被更快捷简便的原子笔(且多是一次性的)好不好呢?没法回答。就象我们没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年代。下一代或下几代的小孩,一出生,就会和网络有关。网络书写,对他们来说,真正是别无选择。

  1999年9月22日于北京双秀

  (《网络爱情--WWW.中国人网络情爱实录》,雨辰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E网情深--中国第一部网上情爱专著》,晓岚、文华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8:09

--  
从“网络文学”到“互联网文学”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6月06日 16:15 新浪科技

  文/陆群

  记得在5、6年前的BBS时代,网上发的帖子里就有过“将来会不会出现互联网文学呢?”的讨论。当时笔者身处京华最著名的网站,亲眼看着从众多“论坛版主”中“脱颖而出”的网络作家安伟(其正式身分是书商)、网上诗人秋若瑟(正式身分是业余编辑)。


  网络秩序颠覆了传统秩序,网络以其开放性、平等性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立的语言系统和游戏规则。网络文学看上去很美:许多怀着文学梦的青年通过网络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成为“作家”的梦想。传统文学领域的话语霸权和作家的神圣感在网络中不复存在,谁都可以自由张贴自己的作品,谁都可能成为网络作家。恰如一篇评论中形容的--“网络文学是一个孩子,只要他在奔跑,就不要苛求他是否穿鞋子。”

  然而今日之趋势却是“削足适履”--不管是自愿还是在“大人”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要为自己寻找合适的鞋子。

  一来是不少被创意憋急了的书商把出自天籁的线上文字推到网下,炒作出“网络文学”这一概念。二来一些文学网站的创生,其实是被所谓“网络文学”这一概念所惑,非要依据文学的魅力而经营赢利。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个的网络作家横空出世,一批批的“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书系”如雨后春笋。其结果是因为购买者大多是大中学生与年轻的网虫,故而除了几本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品好销外,大多反响平平。倒是网络写手们凭借出版找到了出名的捷径:宁财神依据网络原创从失意的广告圈转投IT界,逐渐淡出写作而专注策划与创意;曾获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尚爱兰辞去教职,摇身为专栏作家而卖文为生;最为纯文学界看好的邢育森则是跳入商海出任CEO;痞子蔡更是终日与报刊娱记们周旋,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好象江郎才尽,《雨衣》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网络文化本身是一种共享性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化本质上是反商业的文化,这一背景和文学的非功利性达成了一致。笔者自己也多少次寒夜孤灯,面对电脑冥思苦想,让激扬的思绪随清脆的键盘敲击而汩汩流淌。互联网上的写作风格,其语言是嬉笑怒骂天真烂漫,其文意是畅快淋漓直达胸襟。电邮Email即非书信也不是电报,而是一种含有很强自发性的小柬,灌水的帖子更是接近口语化的“民间语文”,如果非要上升到文学的地位,笔者以为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特殊的载体与传播工具,未来会否出现一种只存在于互联网的文学,区别于传统载体的文学表达,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及内容,可能还会改变我们的交流习惯。比之于当代文学创作,很难说现今的网络文学多么的优秀,不过他最大的特征和优势就是网络特性十足--永远充满着聊天室惬意的气氛,幽默、感性、灵动,尤其是伴随滑鼠的移动,让你自然体会那种轻松与青春*人的朝气。相反印在纸上后,反而让人感到单薄、幼稚,一股故作高深的小家子气。平心而言,今天的网上作品更多的是感性的随笔札记,充斥着风花雪月的小布尔乔亚格调。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文学史有多种划分方法,如果从形式上着眼可以粗略分为两大阶段:纸张出现前的口头文学,以及之后的书面文学。两者之间,语言有明显的差别。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口头更细腻、更有利,尤其适合描写抽象事物;但内容大同小异,离不开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爱情、友谊、勇气、忠诚……。如果将来真的出现互联网文学,想来最大的分别仍在形式上,其次才到语言。由于互联网能够传达文字、图像和声音,因此最大可能是产生崭新的多媒体文学。在笔者想象中,它应该超越目前已十分流行的文化类光碟,但未来的作者必须自己全盘创作,而非像现在那样假手电脑专家。尽管专家技艺非凡,但缺少个人风格,更何况文学永远是心灵的对话,是孤独的守望。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曾说过:“我们正进入世界图景的时代,世界对于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景”。的确,上世纪末网络与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证实了海德格尔的话。现时代的人们没必要功利化地把网络上的思想意象硬摁在传统文学的躯体里,让它就象孩子一样地迅跑吧,才无愧这个新媒介时代。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8:59

--  
时评:网络文学走入死胡同?

--------------------------------------------------------------------------------

http://www.sina.com.cn 2001/08/24 11:16 云南日报

  曾经喧闹非凡的网络文学如今已趋于平淡。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除了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等网络超级写手的书销售尚可外,大多数关于网络生活、网络爱情的跟风之作,根本乏人问津。虽然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有了更多的交互性和相对自由性,但充溢过多的矫情和伪饰,谐谑和怪异,还是让读者在最初的新奇感之后,很快厌烦起来。

  网络文学是网络下的一个“蛋”。当人们发现在网上无需审核就可以直接发表言论、
文学作品,且有人追捧、论争时,网络文学便“粉墨登场”了。最初不过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战,网上的东西网下读者并不感兴趣。但台湾成大水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蔡智恒的跃出,却扭转了这种互不影响的局面。他花费两个月零八天完成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仅在网上“盛行一时”,在网下,纸介本同样炙手可热。这之后,网络文学开始为更多的人认知,一批网络文学原创作品也相继“浮出水面”。经过媒体的一番热炒,网络文学读本摇身变成书市的又一“靓点”。榕树下、新语丝、国风、橄榄树等知名文学网站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首投之地,更是众多出版商的目光聚焦之地。网络文学创作、出版一时好不热闹。

  然而可惜的是,网络文学蹿红得快,消退得也快。由于网络作品表现的多是相对特定的情境,其间又混杂了符号、网络词汇、聊天室中流行的短句式,这让看惯传统作品的读者着实感到晦涩、单调和不便。再加上一些网络写手擎的明明是现实主义的“旗”,写的却是梦想主义、历史主义的“调儿”,这种前后自相矛盾的做法,势必让人产生反感。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时代就是大众写作的时代。问题是,如果汇集成册出版的话,那些不文明、重复□嗦的语言就应该被剔除、摒弃于书外。其次,如果写来写去都绕不出痞子蔡的网恋套路,宁财神的幻想套路,邢育森的侠义套路,李寻欢的飘无套路,安妮宝贝的情感迷离套路的话,那网络文学实在乏善可陈,作品集不出也罢!

  说到底,网络文学之所以由过去的火爆一时变成如今的无人喝彩,还应该多从自身找不足。任何文学,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衣(语言),而无实际的内容(情节),早晚要被读者识破、丢掉的,譬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手抄本文学等,当然网络文学亦不例外。如果网络文学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的话,前面的路就会愈走愈窄,直至有一天被现实这堵墙结结实实地挡住而无法逾越。(杨志芳)《春城晚报》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9:40

--  
网络文学:网络了,但并未文学

苏阳

一帮网络写手,围坐在一张圆桌旁,煞有介事地品头论足。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要搞一次网络文学评奖。这是一帮稍稍有了点名气的网虫子,他们被网站找来,冒充小虫子们的老师,要过过批改作文的瘾,然后拔苗助长一下,将一丛丛灌木,愣说成是一片树林。好像一片戈壁,一夜之间就成了绿洲,花香四溢,草肥水美。

网站在这么干之前,心里发虚,很没有底,不知道自己这么干会有什么结果,只好又找来另一拨人--在文坛有些名气的人,来为网站撑腰壮胆,来为一个新玩艺儿--“网络文学”造声势立牌坊。

这时,便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帮网虫子与一帮码字匠在一个锅里起腻。虽然在一起搅和,还是要有所区分,就弄出这么两个不伦不类的词:传统作家评委、网络作家评委。那个“网络文学”不知是谁命名的,反正一上来,就与以往的文学划清了界限,把以往的文学统统称为“传统文学”,以往的作家统统称为“传统作家”,拉开一个决裂的架式。戏做得很足,没日没夜地演了一阵之后,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演了什么。

“网络文学”快变成妖精了,她已不满足在网上装神弄鬼,开始大规模地跑到书店里兴风作浪。那些“网络文学作品选”在书架上排成了长龙,很有一点抢滩登陆的意思。我翻过几本此类的书,只有那本《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格式上有些特别,却好像患上了干燥症,一节一节地往外挤。其余的,什么杂文集、随笔集、散文集,从思维方式到写作方式,从遣词造句到煽情手法,都与“传统文学”没有什么差别,除了比较幼稚之外,基本上就是“传统文学”的翻版。

“网络文学”被吹捧得神乎其神,大概不外乎这么两点,一是网站把“网络文学”当成一个卖点来进行炒作;二是“网络文学”写手们的自我迷醉。网络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在上面发表“作品”,不费吹灰之力,真正做到了天马行空,为所欲为。一切所谓的“标准”“传统”都被颠覆,只要一敲键盘,随便贴上去,“作品”就算“发表”了,就可以直接面对读者了,这可以极大地刺激喜欢文字游戏的人。

如此这般,“网络文学”终于方兴未艾,像肥皂泡一样迅速膨胀起来,数量大得惊人。与那足够多的量相比较,整体水平的低下也让人失望。大家看到的“网络文学”,在本质上,游戏成分远远大于文学成分。不知道能不能把“网络”与“文学”分开,把“网络文学”改称为“网络写作”,这既可以维护写手们的自尊心,又接近于事物的真相。否则,以假相来混淆视听,对于“网络”和“文学”都没有什么益处。

但是,众所周知的景象是,对“网络文学”的溢美之词遍布大街小巷,几乎所有媒体都成了“网络文学”的吹鼓手。什么“网络文学”要革“传统文学”的命,在未来10年至15年间,“网络文学”会取代“传统文学”等等。到目前为止,似乎看不出这种迹象,不过是现代版的寓言故事。什么曾经落寞的文学在网络的催生下,再次成为文化兴奋的主题。事实上,无论网络怎样“催生”,兴奋的只是“网虫”,而不是“文化”。什么网络使文学实现了本质意义上的自由,文学重又回归民间。在纸上文学就无法实现“本质的自由”么?民间是什么?网络空间就是“民间”么?什么“网络文学”的发表和传播都是在虚拟的网络里进行,不见真人也没有报酬,“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变得空前纯净。是这样么?人人都戴着一个假面具,在网上“笑傲江湖”,他们究竟能有多少真诚可言?“创作目的”也变得可疑,看看那几个四处指手画脚,俨然是“文学大师”的网虫子,谁会相信他们“空前纯净”虽然网上到处是“痛苦”和“迷情”,但遗憾的是,我们未能从中看到“审美”和“人性”,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游戏、虚假和矫情。

就是这些廉价的谀词在蛊惑着人心,它不但遮盖了“网络”,也遮盖了“网络文学”,使人们产生一种很大的误会,以为“网络文学”一统天下的日子已经来临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些“网络文学”吹捧者的妄念和迷狂。那些“网络文学”的写手们,在自我陶醉的幻境里,迷幻自己也迷幻别人,并且把一些幻觉中的东西想像成某种现实。

痞子蔡写的书、编的书大概可以摆满一书架了,他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了。实际上,他不过是别一种形式的刘墉。个别“传统作家”俨然是“网络文学”的导师,当评委,做主编,在网上跑马圈地。还有一帮网虫子也混出来了,开始招摇过市吹拉弹唱。什么韦一笑、邢育森、李寻欢、宁财神、五朝臣子、安妮宝贝之流,居然都混成腕儿啦!

关于“网络文学”,不少人持这样一个观点:它网络了,但并未文学。(《中国文化报》,2001年1月5日,第1版)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29:56

--  
网络文学的尴尬

杭州市凤起路378号浙江电力报 古华城

走进时下的新华书店,网络文学俨然已成为一种醒目的分类标准。

在这面横空出世的旗号下,痞子蔡、安妮宝贝之类的名头对所谓的新新人类来说,正散发着如何制造轰动的新神话。

说起网络文学,现在人们在头脑中已大致形成了一种范式,那就是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告别薇安》、《旧同居时代》等为代表的反映网络人物和网络生活的一类作品,这些作品直接在网上发表,作者都是网虫。阅读此类作品,感觉就如同网友之间的聊天,可以一鼓作气,也可以时断时续,可以围绕话题,也可以不着边际。其行文飘忽,忧郁凄婉,容易让人“沉沦”。据说,一部能让人“沉沦”的作品被视为是网络文学的最高境界。

网虫们起初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自由穿梭,可能没想到“作家”

的光荣称谓竟会与自己有缘。就拿痞子蔡来说,他本名蔡智恒,1993年开始在台湾南部的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班攻读,1998年3月写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使他成为第一个最热门的网络文学发烧作家。据说这部小说让网友们掉下来的眼泪,足以让蔡智恒先生发挥其水利工程的专业能力。

网虫们挥舞着“独孤九剑”笑傲网络之林时,其自创的招式潇洒自如。因此,网虫们一不留神,都有小试牛刀后扬名立业的机会。如是观之,网络文学似乎回归到了人类一切艺术活动源于游戏的本义,即它不含功利目的,以自娱自乐为宗旨。对网络作家来说,只要能上网,有兴趣写作,再也不用四处投稿,随意写来,往某个网站上一贴。

这样的状况连一向无畏的“顽童”朔朔也禁不往感慨:网络文学代表着文学的未来,一种真正的文学,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任意发表的文字活动,并预言这之后一切将改变。

网络给了个人自由创造、任意发表的机会,而免费的网上阅读,又使自由交流成为可能。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之所以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作家产生的模式,就在于它的这种自由生存状态,而自由得以实现的依存媒介也必须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但时下的网络作家们却无法避开市场的诱惑,经过一番包装后隆重上市仍然是网络文学选择成功的标志。今年春节前,上海的“榕树下”网站举办了“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两个月内征集到作品七千多篇,“传统作家”贾平凹出任评委会主任,余华、陈村、王朔、王安忆等出任评委,也有安妮宝贝、李寻欢等网络写手担任评委。这场所谓的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的对话,网络作家在传统作家的打量下排定江湖座次,引来媒体大量炒作。接着,出版社跟进,网络作品连篇累牍地变成了铅字。

网络作品一旦变成铅字,且与排座次相联,号称“另类”的网络作家就必须遵循传统作家所奉行的诸种套路,为网络文学建立标准的讨论如同网络创作本身一样热火朝天,也就不足为奇。只是,当网络作品从虚拟的世界降临凡尘时,其悬念之一就是它的自由状态还能延续多久。一旦失去自由表达的快意,网络文学恐怕就尴尬地摧毁了自身生存的根基。假如说有朝一日网络作家也手持作家协会颁发的会员证书,那也许不会让人觉得像天方夜谭。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30:19

--  
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

许文舟

网络文学是信息化的产物,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互联网开始从国外延伸进来,许多文学爱好者就悄悄地在互联网的某一个码头登陆了。拨号入网,把自己想说的自己心头的爱与恨通过键盘通过一根导线传送到远方,让所有上网的网虫们“资源共享”。于是在网络的BBS版,在许多专为文学而设的空间,就有让你目不暇接的稿子,或诉述死去活来的爱情,或讲解他人让人心动的故事,或表达自己心仪已久的向往,或倾寄人在旅途的种种际遇......

我读到最初版本的网络文学,要数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给我的印象不是为网络而造的文字,通过其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细微的临描,通过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景变迁,我敢说这样的网络文学稿子比我们某些传统文学作家的小说要好多了。语言干净利索,对白自然得体,情节引人入胜,结尾耐人寻味。也许是一见钟情的原因,我立马爱上了网络文学作品。这就是网络文学的代表作吗?在一个朋友开设的网吧,我一读就是几个小时,我惊奇地发现,《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只是网文大餐里味道有点特别的一盘,还有许许多多网络文学作品或相近于网络文学作品的东西拥挤在互联网上,真的有点让人眼花瞭乱。

我在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些资金,把一台电脑买回家,用早点钱上网,想一网读尽天下的美文。然而,当我一次次上网浏览那些漫天飞舞的贴子,才发现有许多的文字所组阁的诗歌或小说简直是在玩游戏,在造不伦不类的句子,在卖弄风骚,在自我喧泄私愤。读多了就觉得是在读小孩子的口水话,一派天真的模样里说着自以为是的大道理,让人难以置信。千篇一律的故事拧不出真情的汁液,自我卖弄的情节为实很难感人。一个个“自由论坛”成了网络写手们不开钱的喧嚣处,没有编审的关口随意让一些文字垃圾进门。

但是网络文学也不是全部是文字的乱码,在我后来所接触的网络作品中,李智红、杨泽文、许文舟、安妮宝贝、浩岭、宁财神以及李寻欢等人的作品是够挡次的,他们是网络文学的先锋,也是网络写手中早有成绩的一些年轻的作者。他们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从生活中提取了非常有益的成分,虽然是春花秋月的故事却不是凭空虚设的网宴,有心的读者只要品味一番,自会尝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汁液。从这点上说,网络文学并不是有些人所言的那样,是网上的汉字垃圾,是秋风中漫天飞舞的芦花,透过文字的浅水层,不难触及生命中的重和轻,生活里的爱与恨,往事里的甜和酸。网络文学首先是文学,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他终究是信息发展的产物,是新生事物,是高科技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诅咒和漫骂网络文学的恶意话语应该闭嘴,只要是关心文学发展,就应该对网络文学的持正确的态度。

对待网络文学,对待网络文学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首先是建立一支网络文学的评论队伍。请出有实力的文学评论专家为我们的网络文学的年轻写手们进行一针见血的“望、闻、问、珍”,然后作出公正严明的裁判,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用转弯抹角支支唔唔,做批评界的老好人。第二要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评比,该奖的一定要给以奖。现在BBS版上大奖消息频频闪亮登场,但总感觉到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奖品多是些各电脑产商销不出去的零部件,不伦不类地当作奖品送给获奖作者,根本起不到促进作用。

我的一位文友就得到过一特等奖,奖品除了一块某电脑的一个小部件外,就是一件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小孩衬衫,加在一起的价值还不到百元人民币。让那位文友哭笑不得,这次大奖的消息不是说要奖8888元人民币吗,怎么奖品竟是这般东东?我不是说非要用金钱去刺激创作,去促进网络文学作者,但据我调查,几乎所有的网络写手都不是富人,都不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那样大庄园主的儿子,他们一方面要为吃穿费神,一方面在为生计做一份工作,加上一些网站根本就无稿费可言,你不作点经济对待写手,空着肚皮的写手又有几个真的会成为曹雪芹和浦松林呢。网络文学作者也得生存啊,他们之中当然也有吃饱了撑的,但更多的是心甘情愿为文学而流汗的人。但我们的好些网站,事实上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不景气的广告又赚不了众多开支。比如海外比较有名的木子网,对网络文学可谓倾心而爱,但只有几个留学生自费苦撑着经营,当然拿不出来钱伺候那些好作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网络文学作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哲学历史学美学等角度加强自己的各方面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入生活,而不是闭门造车,凭感觉乱写一阵,那样即便你有多少天赋也会到江郎才尽的地步。现在有些作家写的作品开始那几个还可以,名声大了,来不及深入到生活中去,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再也无人问津。今开写言情一百万字,明日写武侠一千万字,你再是码字高手,也码不出多少来。即使码出来了,别说传世,就是让读者们记住一两个句子,恐怕也成问题。

对网络写手的培养,最终是离不开网站。可以这样说,网络文学是互联网的儿女,那种只顾生出来不给衣穿不给饭吃总是不行啊!看着一个个稿子自生自灭,作为风站的老总你是否也有点难过的感觉?在邢肓森所写的《网络原创站点大扫描》一文中,我们对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文学站点有了个粗略的了解,让我们知道事实上一大批网站是在力所能及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旗下总有那么一些网络写手脱颖而出,而每一批网络写手的产生势必会掀起更为高潮的网络文学创作的巨浪。一些平面媒体也不甘落伍,纷纷利用自己历史长办刊经验丰富的长处,和有稿费支付能力的优点,将网络文学的精品迎接到自己的版面上,再次为网络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好多网络写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得以生存下来的。许多出版机构在选定了网络写手的实力之后,不惜花费巨资对其进行包装,使之更具有市场。如《告别微安》、《活得像个人样》等一系列结集出版的作品无不是网络文学与平面媒体合作的印痕。

总之,网络文学是新事物,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与坏只是人们的评价,真的要验征网络文学的生命和价值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网络文学是在发展,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只有通过网站和作者两方面的妈努力,才能让网络文学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否则,再是热闹的现象到头来也只是泡沫一场,虚拟的社区里到时出产的也就是泡沫一样的垃圾,提炼不到文学的真金。

木子书屋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30:40

--  
文学革命与网络无关

北塔

前段时间,痞子蔡来到内地,一度使“网络文学”成为热点话题。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背叛与革命”、“如今的文学已是网络文学的时代”等等。

我在文学界的朋友中有在网站担任文学编辑的,也有自行制作文学网页的,还有时不时触网的。我本人有时也浏览网络上的文学,有时也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网上,但我跟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似乎只是露水情缘,偶尔为之而已。

这不是因为我对网络文学的估价太低,而是因为我觉得许多人对它的评价太高了。

网络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学呢?文学的分类法有多种,有以时代分的,如先秦文学、晚唐文学等;有以国别分的,如中国文学、爱尔兰文学等;有以民族分的,如藏族文学、壮族文学等;有以年龄分的,如儿童文学、老年文学等。文学的媒体分类法则刚刚起步,如广播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我想说的是,网络仅仅是大众媒体中的一种。网络文学与电视文学本质上一样,并不因为是网络上的文学而高出一等。

因为大众传媒上的文学主要是大众文学、通俗文学包括严肃文学的通俗化 。大众文学在空间上的意义要大大超过时间上的意义。“影视”能将“文学”一下子送抵千家万户,让成千上万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着某种存在,并可能使之一夜成名。但这种快速反应更多时候只如昙花一现,观众只能读一遍。大众文学很难成为历史性的文本,原因就在于此。

网络文学只是大众文学中的一种。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定位提出辩驳和抗议,说他们在网页上能读到许多传统类型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多还是经典。我必须说明的是,这些作品只是被挪用在了甚至盗用在了网络上,并不是原创作品。网络只起到了一个拷贝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模子的翻印。只不过翻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用电视或电影去承载文学了,而是换成了网络。并不是有了网络才有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学的作品,没有网络,作品照样成千上万地产生。哪怕是当代作家,用电脑直接写作的作家,他在写作过程中头脑里恐怕也不会装着网络,正如他不会意识到手和笔的存在。文艺创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艺术家之所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冲动,就是因为他要克服物质性的存在。也只有当他克服了物质性时,他才能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网络毕竟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正是艺术要克服的对象。它不是艺术的源泉,甚至也不是艺术的催化剂。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传播途径。当然,我们承认,它比传统媒体更快、更便捷。但是,哪怕我们承认它在媒体意义上是革命性的,我们也并不因此就能推断说,它引发了文学革命。所以,当有人乐不可支地说,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使文学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将消解甚至取消传统文学时,我想,那不是痴人说梦,也离梦话不远了。

有人之所以大言不惭地企图以网络文学打倒甚至取代传统文学,是因为他们把文学的媒介和媒体混淆起来了。从古到今,文学的媒介只有两种,即言语和语言。前者指口头的话语,后者指书面的语言。至于钟鼎啦、甲骨啦、竹简啦、布帛啦、纸张啦、网络啦,那只是媒体。媒介是直接用来从事创作的,媒体则是用来传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学媒介的革命开始的,即以白话取代文言。而从报刊到网络是文学传播的手段--媒体的革命,它不至于影响文学的内在特征。网络文学也还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我们欣赏或批评网络文学,看的是作品中文字的好与不好,与网络无关。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2-6-16 21:31:03

--  
一批作家在沪指出:网络没有改变文学的本质

邢晓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今文坛令人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家已成为网虫们的偶像,各种网络为名的文学书刊杂志出得铺天盖地,然而,一些传统作家近日却郑重寄语网络文学爱好者:“热闹时刻尤需冷静”,他们指出,文学的本质并没有因网络而改变。

国内一些知名作家苏童、阿城、余华、刘恒、王安忆、马原、陈村等日前参加了榕树下原创文学评奖活动。其间,部分作家就网络文学的现状及走势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很多网络写手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在74153篇参赛作品中最终选出37篇获奖作品,然而在此过程中,评委之间始终存在较大的分歧。作为小说组的主要评委,王安忆对最后评出的结果并不满意。她觉得自己和“他们”---作为网络写手代表的部分评委,甚至和大部分参与投稿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在对文学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差距。她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

王安忆认为,目前大部分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音响发烧友,发烧友和爱乐者的区别是前者对音乐技术和设备装置更有兴趣。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常常沉溺于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语言、题材和表达形式等等。网络文学的特殊性被一再强调,这和他们对文学的肤浅理解有关系。

王安忆说,不管写什么,怎么写,文学的本质以及成为一个作家的条件,始终是一样的。网络的特殊性强调得多了,网络文学在文学意义上就走不远。

网络的力量需要正视和引导

近年来,文学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已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日前记者曾以“文学”为关键字在新浪网和搜狐网分别找到了5792个和28532个相关网站。仅榕树下网站文库中拥有的原创性作品数量已超过10万篇,并仍在以每天数百篇的速度增长。

其数量之大已几乎和传统纸质媒体相当,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的质量仍无法令人满意。

余华说,读网上文学作品的确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但这发现和如此庞大的阅读量相对比,足以令人却步。陈村认为,网络文学的水平要提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评奖、出书等都是近于“沙里淘金”。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网络文学给了文学的爱好者传统圈圈外的另一条出路。

曾在80年代以先锋性著称的马原,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无奈”地看到了他和新一代写作者之间的“代沟”:上网族的创作也大多为快餐式、消费性为主,这和传统文学强调的耐读、有回味、经典性相去甚远。然而,马原也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必然给文化带来强大冲击。网络技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对文学的影响将是全新的,关于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根本无法预言,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文汇报》


版权所有: Inncn.Com 一个人客栈 旧事回顾 联系:小刀
页面执行时间:320.3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