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15)
----  《桂英不姓穆》,游离在散文与小说之间的创作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15&rootid=&id=50179)


--  作者:人晕亦云
--  发布时间:2003-5-8 21:05:00

--  《桂英不姓穆》,游离在散文与小说之间的创作

一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我认为是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看不见的推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地读下去,在阅读中担心人物的命运或者说迫切地想知道最后的结局如何;在阅读结束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印像有多具体;在离开故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能有多少片断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当然,这里抛开了最初诱使你阅读的因素:比如作者的名字或者小说的名字甚至其它非文学因素。诚然,我最初看到《桂英不姓穆》时,题目并不吸引我,如二泉所说“开始你的标题阻碍了我的进入。标题的风格与文章是不相称的”;而对于作者的名字——大隐于网,也非常陌生。庆幸的是,最终我与二泉以及其它许许多多的网友一样感受了一次磅礴的可歌可泣的母爱,以及穿越百年的帷幕从遥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栩栩如生的桂英与桂英的一家人。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桂》的话,我认为作者做得相当不错,他在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故事设置和表述能力、局部细节营造等层面都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第三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为他二哥酒醉的形像爆笑;为他大哥铁线穿过掌心时难过;为他父亲的老实憨厚着急;为他大哥去世时,“我”扒在车窗那一声肝胆俱裂的叫喊,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样的片断太多了,以至我们在阅读时,情绪随着大隐朴素、清晰而又出神入化的表述一会快乐一会忧愁。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还有一点我是非常欣赏的。就是作者如何将跨越百年的往事,向我们徐徐道来,而又丝毫不显梗塞,有种一路铺陈而下的精致美感。我们无法猜到下一个章节作者将会陈述什么,但是当新的情节出现时,总显得自然而然。我想起余华说的一句话,“当障碍在叙述中出现时,解决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它们视而不见”作者显然深谙个中三味。在不同的人物与情节之间,他的切换那么的流畅与平滑,我们觉察不到结构上的蛛丝马迹与草蛇灰线。

但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来判断《桂》这篇文章的话,也有一些差强人意。

在《桂》的阅读中间,我常常猜想,故事与作者大隐于网的现实生活有多接近。如果说,《桂》是百分百分接近现实,那么大隐的小说创作就掺杂了遗憾。如果《桂》与现实生活根本两码事,那么大隐的创作空前成功。理由很简单,小说就是虚构的艺术,你虚构的成分越大,你的文字表现能力越强越成熟;如果你全完写实,那么只能说你给我们看了一些系列煽情的散文而已,如过客·天涯的《一万米,一滴水的永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作者的下一篇小说创作时,能走出家庭自传式的阴影吗?

照我很偏激的猜想,《桂》是一篇相当写实的文字。因为,我们能从作者的叙述中间,不断地看到他在矛盾心态的流露。例如这一段文字,“别说老一辈,就连我写到这的时候也有顾虑:日本人的凶残和暴戾是人所共知的,但我老爸这段的经历却是一个特例,就像狼孩的故事一样令人难以置信。假如我如实写了,难免有为日本人唱赞歌之嫌。”例如,在文中“外婆”与“母亲”打官司时,必然要发生一些冲突,中国人一向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最终让家事到法庭审判,可见这冲突是相当尖锐的。可是这些细节,作者却一笔带过,仅用很小的篇幅,简单地提了几句,“说完了这些家事,老爸的眼角湿润了,几十年的委屈我都忍过来了,我和你妈没有任何伤害她的举动,没想到如今她恶人先告状,反而把我们告上了法庭……”

我在设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亲情与金钱的冲突表现出来,设置一些残酷甚至灰暗的情节,并加以渲染的话,故事产生的感撼力会更加强烈。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外婆一直很疼爱“我”,不忍心把她写得太坏;是不是外婆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忌死者讳?

在《桂》的全文,大隐塑造的很多形像都是正面的没有人性应有的弱点及阴暗,甚至连“天上人”、“日本眼镜”这两个土匪与侵略者都显得善良可爱。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语)。而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若用这个思想来看《桂》,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文中少了很多冲突与反衬,缺少了跌宕。当然,作者也通过历史事件,表现人物的悲惨与命运的多舛,可我还是觉得不够过瘾,更期待着享受极致的阅读快感。

借老郭的话总结一下,“让暴风雨来得更狠烈些吧。”


[此贴子已经被人晕亦云于2003-5-8 21:05:10编辑过]

--  作者:易扬
--  发布时间:2003-5-8 21:21:00

--  
这样的读感,有读多感性的成分,虽然这样说,却好过引经据典的评论,那样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

  晕老弟的思路,基本上是按照大隐的故事开展的,所以写出来的评论,也很贴切,就算没读过大隐文章的人,也明白他在说些什么,这是评论好读的一面。

  但是,要记住,所谓评论,绝不是完全的针对情节,我个人看,应该评论的是故事和人物背后的理性东西,不是某个场景的刻画,心理的描写。所以,如果这样写评论,势必要有些尖锐的东西在里面,也就是说不是完全的赞许,因为我们可以同意这个场景塑造的如何逼真,由此带来的理性思维却可能大相径庭,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这个哈姆雷特,绝对是真实存在文字间的。不同的是我们的感受。

  放弃那些断章取义的看法,哪怕是猜测,也要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字的章法或者作者的潜意识,以及作者都未曾想过的方面。

  当然,我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却未必能做好。


[此贴子已经被易扬于2003-5-8 21:21:13编辑过]

--  作者:人晕亦云
--  发布时间:2003-5-8 21:32:00

--  
呵呵,猜吧。。一块来猜猜大隐那颗善良的心。。

--  作者:大隐于网
--  发布时间:2003-5-9 11:52:00

--  
“在《桂》的全文,大隐塑造的很多形像都是正面的没有人性应有的弱点及阴暗,甚至连“天上人”、“日本眼镜”这两个土匪与侵略者都显得善良可爱......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文中少了很多冲突与反衬,缺少了跌宕。当然,作者也通过历史事件,表现人物的悲惨与命运的多舛,可我还是觉得不够过瘾,更期待着享受极致的阅读快感。

我在设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亲情与金钱的冲突表现出来,设置一些残酷甚至灰暗的情节,并加以渲染的话,故事产生的感撼力会更加强烈。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外婆一直很疼爱“我”,不忍心把她写得太坏;是不是外婆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忌死者讳?”

呵呵,难呵。人是复杂的,事物亦然。就拿“外婆”来说,她的行为与她的真实内心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某种因素使它扭曲。比如财产的归属,比如生存的压力......当目的达到之后,当风雨消散之后,她仍然是一个心气平和、舔犊有情的母亲和外祖母。人为地把她推到反面角色,就违背了生活的本质,如此高于生活,追求戏剧效果,终究会是单薄而苍白的。

晕哥的评论真是精彩,以上几句,作为一点讨论,余皆照单全收。经一番点评,以作者的心态读之,聊以自慰之余又不禁汗颜。多谢人晕亦云及各位朋友,我期待着更精彩的评论和更尖锐的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大隐于网于2003-5-9 11:52:11编辑过]

--  作者:二泉
--  发布时间:2003-5-9 15:26:00

--  
相信大隐也是在开始写小说,开始写小说多是从自己,从家世写起。
写法很像萧红吧,也正如人晕所言,游离于散文与小说之间。
现在的人多喝狼奶,这样的写法很少见得到了。
--  作者:人晕亦云
--  发布时间:2003-5-9 20:05:00

--  
"人为地把她推到反面角色,就违背了生活的本质,如此高于生活,追求戏剧效果,终究会是单薄而苍白的。"

艺术本来就高于生活。如果说小说不是满足观众的戏剧效果,那么你的读者是谁呢?自己还是其它人?

人为地把“外婆”推到反面,这就要看你的表现力如何啦,表现的好,自然就会锦上添花。
是否单溥,苍白,这只是表现力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人为的问题。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作者:谢宗玉
--  发布时间:2003-5-11 9:27:00

--  
这样的讨论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