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散文·小说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15)
----  竞争[原创]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15&rootid=&id=30576)


--  作者:宇洋
--  发布时间:2003-1-20 17:41:00

--  竞争[原创]
竞  争
我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我便和我下岗的父母一起在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书城里租了一个门面做起了小本生意。严格的讲,那里不应该叫做书城。因为在那里面租了门面的老板不仅有卖书的,还有卖文具的、卖体育用品的、卖乐器的、卖电脑软件的、卖CD和VCD碟的。也许是人们把这里叫做书城已经习惯了;又也许是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大多数是卖书的;或者又是约定俗成,因此书城这个名字在我们城市的市民中就这样传开了。
我的门面在书城的南厅,是书城唯一一家卖体育用品的店子。其实我们所在的南厅是整个书城最小的厅,总共不过才几个门面。在我的门面的左右两边是两个专门卖乐器的琴行。左边的叫爱乐琴行,老板是一个退休了的中学女教师,姓黄。她和她丈夫是第一个在我们书城里开琴行卖乐器的人,因此他们店子里的乐器也很齐全。大到钢琴,小到口琴;中国的古筝扬琴,西洋的提琴黑管。应有尽有。他们店子的生意也非常的好,他们已经赚了不少的钱。光在书城里面,他们夫妇俩就租下了三四个门面。那气派,整个书城的老板看着他们夫妇俩,都只有羡慕的份;而在我右边的琴行取名为节奏,是个吉他专卖店。其掌柜的是一对母子。儿子姓王,二十六七岁,是一名优秀的贝司手。他和他的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经常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去演出。因此他便把店子全权交给了他母亲来负责。他母亲姓孔,有着一副慈眉善目的面孔。因此周围的人都喜欢和她打交道。在书城里做生意的人,不论大小,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孔姨。再加上她和我母亲是老乡,因此我们两家店子的关系也很不一般。一旦我们有什么亲戚要买乐器或是他们的朋友要买体育用品,我们总是互相的为对方拉着生意。节奏琴行虽说是一个吉他专卖店,但他们的店里也搭着卖一些像电子琴、口琴、二胡之类的一些其它乐器。

作为一个吉他专卖店,吉他当然就是节奏琴行的立店之本。他们店里的吉他不但品种繁多,而且售后服务也做得非常的出色。凡是在他们店里买琴的顾客,不但可以享受八折优惠;而且他们店子里还专门从全国吉他协会聘请了几个专业的吉他教师,为每个在他们那里买了琴的顾客提供免费的吉他入门学习培训。而我左边的爱乐琴行,虽说他们店子在书城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的历史;乐器的品种也非常的齐全。可是他们开始卖吉他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那是在去年的六七月份。中考、高考以及各个大中小学的期末考试陆陆续续的结束了,辛苦了一个学期的莘莘学子们终于迎来了他们盼望已久的悠长假期。早在离暑假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节奏琴行就在他们店子的门前贴出了一则广告。说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暑假生活,他们琴行将在暑假里开办一个吉他入门班,并将聘请市里的著名吉他演奏家亲自来执教。还承诺凡是在这两个月内在他们节奏琴行里购买了吉他的顾客,都可以免费地进入这个学习班里来学习吉他的入门知识。这广告帖出来还没有几天,节奏琴行里已经就是门庭若市了。来他们琴行买琴和咨询上课事宜的人是越来越多;而左边的爱乐琴行前却是门可罗雀。爱乐琴行的黄老师看到旁边节奏琴行那火暴情形,心理不免产生了一丝的嫉妒。于是她立刻就找到了她丈夫,夫妇俩在一旁商量着对策。丈夫答应说立即就到广州去进一些吉他回来。她丈夫是个急性子。果真,在第二天,丈夫就踏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正巧,就在这一天,原来在爱乐琴行隔壁旁边的那个卖书的小伙子的门面已经到期,而且还没有其他的人来租赁这个门面。黄老师一得知此事,更加的喜出望外。她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书城办公室,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个门面并装修好了。第三天,丈夫在广州进的几百把吉他也陆续地到货了。不久,爱乐琴行吉他专卖店就这样开业了。在开业的第二天,爱乐琴行也打出了一则和节奏琴行一模一样的广告。从此,爱乐琴行前面的门可罗雀是现象消失了,两家琴行之间的生意竞争也就这样不宣而战了。
从竞争刚一开始,节奏琴行就一直是占着上风。两家琴行的开办的吉他培训班是在同一天开课的。作为一个培训班,师资力量自然是学员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节奏琴行由于门路较广,他们便从吉他协会请来了两名专业吉他手来授课;而爱乐琴行的吉他培训班准备的比较仓促,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请一些优秀的吉他教师。于是爱乐琴行的老板黄老师只好每天叫号称“乐器万金油”的丈夫临时来给学员们上课。可是万金油毕竟是万金油,没有过几天,原来在爱乐琴行里学习吉他的学员们都接二连三的“转学”到了节奏琴行。看着节奏琴行里的吉他培训班出现学员排队等候上课的情形,黄老师夫妇好生尴尬。
学员的流失,使得黄老师夫妇日益感到了自己在生意场上的被动。他们意识到要解决学员们的流失问题,只有请一个高水平的吉他老师才是一个上策。于是黄老师夫妇俩一连好几天都提不起精神。但机会还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了爱乐琴行里。
那是几天以后的一个早上。那天黄老师似乎是有什么事情。才八点钟,爱乐琴行便开门营业了。当时整个书城还没有开门(书城的大门一般是在早上八点半左右才打开,除非是店子有什么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任何老板在这以前是不能进入书城开门营业的)。我按照惯例八点半来到了店里,可此时黄老师已经在她的店子里忙了一早上了。十分钟后,黄老师忙完了事情就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坐下休息了。正当我们在聊着天的时候,从远处走过来一个高大的男人,他身后还背着一把吉他。我认识那男人,他就是最近在节奏琴行里教吉他的老师,姓丁。和我是一个中学毕业的,是我的师兄。丁老师来到我店子前面,此时的节奏琴行还没有开门,于是他便在我身旁的凳子上坐下了,边和我们聊着天,边等待着节奏的老板来开门。我们在一起谈了大约有十分钟后,黄老师便把丁老师拉到了他们店子里面在窃窃私语地谈着什么。由于他们离我很远,他们谈话的内容我没有听清楚。只是第二天我才听我母亲说起这事。母亲告诉我说丁老师原来在黄老师的店子里做过事,同时他们也是好朋友。当时黄老师是想让丁老师到他们爱乐琴行里来教琴,但是丁老师没有答应。在黄老师的再三请求下,丁老师只好答应叫他最得意的一个弟子来他们琴行教琴。黄老师一听是丁老师的学生,起先是满肚子的不高兴,但通过丁老师的苦口婆心的一顿解释,黄老师才极不情愿的答应下了这事。
几天后,丁老师果真带着一位年青人来到了爱乐琴行。经过黄老师对他一个上午的考察,那年轻人得到了黄老师的肯定。他和黄老师签定了合同后,便立马上任了,成了爱乐琴行的专任吉他教师。同时,爱乐琴行和节奏琴行之间的这场异常激烈的争夺生源的暗战终于正式开始了。

如果说这样的“暗斗”在两家琴行之间发生只能算是一支插曲的的话,那么“明争”对于他们两家琴行来说就更加是家常便饭了。
那时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整个书城冷冷清清。除了我们几个看店子的店主外,没有什么顾客上门。此时,我、我母亲和节奏琴行的孔姨坐在了我们店子前面海阔天空地聊天;而爱乐琴行的黄老师则坐在他们店子里的柜台后面算着帐。就在这时,一个大约四五十岁的妇女走进了黄老师的爱乐琴行要买二胡。黄老师是个非常热情的人。自从他们爱乐琴行开业以来,她一直都把顾客看作上帝。只要他们的店子里来了顾客,她总是能够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烦。黄老师一看见那妇女进了店,她就立即停了手中的活计,满面春风地迎了上去,把柜台里所有的二胡都拿了出来任那妇女去挑选。她一边拿还一边滔滔不绝地向那妇女介绍着各种二胡的特点和价格。经过一番挑选,那妇女看中了一把苏州产的二胡。于是她便问黄老师那把二胡要多少钱?
“200块。”黄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着。
“200?怎么这么贵,你们这里不打折吗?”
“当然打折。我给你打个八折,160。”黄老师把计算器伸到了妇女面前。
“打折还要160?怎么这么贵,120卖不?”
“120?不可能,我们进货都进不到。”
“那算了,你这里太贵了,我再去别的地方看看。”说着,那妇女只好失望地走出了爱乐琴行。
那妇女刚从爱乐琴行里出来,和我们在一起聊天的孔姨便迎上去对那妇女说道:“你是想买二胡吧。来我们琴行看看吧,我们这里也有二胡卖。”说着,她把那妇女领进了节奏琴行。
那妇女刚一走进节奏琴行,她第一眼就看见在大门旁就挂着一把和她刚才在爱乐琴行里看见的一模一样的二胡。于是她指着那把二胡问孔姨:“老板娘,请问你这把二胡怎么卖?”
“那把150。这是我们这里最后一把二胡了,你要的话120你拿去。”
“你们这里可比隔壁便宜多了。”
“那是。”孔姨笑着。其实孔姨刚才就已经听见了妇女和黄老师在砍价时的对话,她只是不想让这笔生意给溜掉,所以才这么说的。这就叫“先下手为强”。
“那好吧,这把二胡我要了。”那妇女仔细看了看那把二胡,“请您帮我包一下吧。”
孔姨把二胡包装好了,那妇女付了钱后,兴冲冲地提者二胡离开了节奏琴行。当她路过爱乐琴行的时候,她下意识地看了看站在琴行前面的黄老师;黄老师也看了看她,又看了看节奏琴行和孔姨。她无话可说,只好悻悻地朝爱乐琴行里面走去。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虽说两家琴行都在互相明争暗斗地在叫着劲,可是两家琴行以及两位老板之间的友谊却一天天的在加深。听母亲说,市政府已经发文说今年下半年将要拆掉书城,并准备在这里砌一幢40层高的摩天大楼。到时候我们就要分开了。不知道以后两位琴行的老板还会不会记住他们之间的这段充满了竞争的友谊。我想他们是一定不会忘记的。


--  作者:易扬
--  发布时间:2003-1-20 22:48:00

--  
虽说竞争,写的却太过平淡。这些情节对生意人,尤其是小生意人也还不能算什么,中国人的生意经便是价格战。
  你还不知道安排一个故事中的转折和包袱,这对一个“小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