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诗词语林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8)
----  乐游原上说小杜[原创]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8&rootid=&id=43574)


--  作者:沧浪之水
--  发布时间:2003-4-4 22:05:00

--  乐游原上说小杜[原创]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习惯了在BBS上写东西,而且只习惯在BBS上写东西。写MAIL的时候,都不会感觉这么流畅,似乎键盘这边的我和网路那边的一群人之间,真的会有共同的话题能够谈一样。 
也许如此吧。当你把一种感觉当成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它很有可能会变成真实的存在的。 
身体轻飘飘的,浑身无力,生病,厌食……这就是目前的状态。 
什么都不要做,闭上眼睛,听自己的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 
这声音和往日不同呢。 
这声音里多了一种拖沓,因为手指的颤抖。 
那么,我们开始吧。 
欢迎你打开这个帖子,如果你真的对我写下的标题有兴趣的话。 

杜牧有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全文是“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历代的人对这首诗都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我心中有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想法,如果你读过这首诗。 
是的,要你们完整的论证,你为什么会这么理解。 
嗯,也许你会说,心灵的体验不需要论证,因为那不是理性所能证明的。 
即使是直觉,也会有很严密的思维过程的,只不过大多数人不能够或者不愿意去整理思路罢了。 

【前篇】 

好吧,开始了。这答案的获得,需要你回到杜牧那个时代,回到他所在的场景,也许会发现一些线索,让我们这些活在今天的人读出这诗写成时的状况。 
嗯,请放下你手边的工作,听我慢慢讲,同时在我的声音里想象那个场景…… 

吴兴。 
吴兴为江南之地,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珍珠传奇》,里面有两句歌词:“兰心慧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当时就觉得吴兴是个好地方,因为儿童眼中一个地方能出个把皇后或者将军的,必是不同寻常的,就像当时的评书里面讲到赵云必称“常山赵子龙”一样。后来多读了点书,方知吴兴沈氏自孙吴时代起就是地方豪族,被称为“吴姓士族”之一。不过…… 
当时杜牧的生存状态如何? 
江南是个好地方,但是,对颇有在中央发展的士人来说,离京外放,或是“去国还乡”,都是心里不大舒服的事情——即便是因为政治原因原意避祸而自动要求离京的。正所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杜牧的离开京城去吴兴,也是颇不如意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司勋员外郎,所负责的,是国内官员的勋级管理,也就是因战功而获得的不同的荣誉称号的品级管理。 
隋朝和唐朝初年,因战功所获得的称号品级,非常有实际作用,可以因此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地产补助、子女入学与就业优惠等等实利。不过,战争年代过去很久了,所以勋级也成为皇帝对臣下的一种赏赐,往往很高的勋级都是随手赏赐,一时高勋者泛滥成灾。久而久之,这勋级也失去了意义,所以管理此项事务的司勋司也就成了一个安置有资格做中高级官员的福利机构。 
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杜牧当然不会很高兴,毕竟,他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而不是有个饭碗就万事大吉的混混。他的祖父杜佑做过几朝的宰相,颇有作为,杜牧自己也在年少时就立下大志,欲有一番作为。 
若干年了,他只做到个司勋员外郎的闲职,如何能够开心? 
与其这样每天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不如出去做点实际的事情。所以,他要求外放,朝廷很快就批准了,让他去做湖州刺史。在他看来,在地方做小官也无所谓,只要能做实际的工作。 
不过,毕竟是要离开这繁华的京城了呢。那在历代诗人笔下如天宫仙境一般的大明宫,那充满了情调与乐声的老胡同,那儿时祖父带他游玩过的长安名胜,就将在马蹄声中渐渐模糊远去了。 
那些“前度刘郎又重来”的壮语,只能是重回京城者的欢喜之言,而离别者,只能在出发之前,慢慢驱车出城,在八百里秦川上慢慢前行,收集点点滴滴的回忆。城外,没有喧嚣没有活色生香的时候,那种凝重与苍凉,很符合将去者的心情。 
终于到了。 
乐游原。 
乐游原是哪里? 
是的,你会说,那不就是可以看到昭陵的地方吗?不就是那个看到已近黄昏的夕阳的地方吗? 
往旁边看看,这可不是一片荒原呢。 
早些时候,这里是太平公主的封地。是的,就是那个曾经权倾朝野的镇国太平公主的封地。也就是说,这里是一片很繁华的园林,曾经。 
在这样的地方,也许偶尔会看到唐代最强盛时巧匠们雕琢的石柱,或是富丽的别业的遗迹。 
这里不是没有人情味的自然,而是历尽了沧桑的人世。在这个时候,谁知道是在曾为歌舞场的人世独处更悲凉,还是在无人的自然绝境痛哭更哀伤? 
他驻足于此,良久无言。 
他抬头,想再看一次这长安郊外的景致。 
但是,他看到了。 
昭陵。 
那个被后人传颂且怀念不已的唐太宗的墓地,昭陵。 
那近乎天际的地方,那因山为陵的土丘,就是那位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的安身之地吗? 
当年,祖父带他来这里游玩的时候,也是这样望着,好像还对他说了些什么,关于昭陵,关于太宗。 
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无法再平静,也许,长啸是抒发的最好方式?但是他没有,而且此时手边也没有酒,纵有,喝下去也毫无作用。 
身体好像失去了感知,但是心却愈来愈沉,自己已寻不到心之所在,身体也轻飘飘的,不知向何处去。 
……………… 

【后篇】 

就在那时,他写下了这首诗,“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当眼泪已无法流出时,甚至身体已经失去了重量时,诗便诞生了。 
杜牧的绝句很有味道,因为绝句很适合他的性格,可以不拘于律诗那种格式,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大。 
他的绝句,喜欢花开两朵,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青山隐隐水迢迢”等。这首诗也不例外,“闲爱孤云静爱僧”。 
前两句,好似平生自道,“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乍一看,很是一个混日子的小公务员的模样。但,确实如此吗?以他的才学,他的抱负,真的就懒散至此吗?即使懒散至此,又是因何而如此的呢? 
现在,将去了,身上仅有的,就是那还未完全消磨的傲骨,和未曾放弃的理想。这些,仅有的自负,即使自贬之词,听来也与常人不同了。不甘之意,已是那看来淡淡的叙说再不能掩盖的。 
影影绰绰,后两句中也有那一句花开两朵的样式:“乐游原上望昭陵”。 
一麾,按前人所解,非旌麾之麾,而为指麾之麾。也就是说,杜牧当时想到的,不是一面小旗子飘去,而是西晋时阮咸的故事。 
阮咸是当时的名士,但因行为乖张不为某些人所喜,虽有山涛多次举荐,仍是无法任高官,最后被荀勖排挤,一麾而去。在世人心目中如竹林名士般洒脱不羁的杜牧,今日也将远行了,遥想当年,情何以堪。历史不断重复,连性格相近的人的命运竟也会重复,除了黯然神伤,他又能如何呢? 
将去了,便去吧,但还是不舍。他做不到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也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他只能留恋地望一眼,那远处的天边,天边的昭陵。 
那个作为大唐神话的太宗皇帝,竟也悄无声息,没有给他任何安慰,也没有重现人间。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两次经过昭陵,曾写下情感截然不同的两首诗,感慨那神话。今天,与神话作别的,轮到他杜牧了。 
乐游原上望昭陵。 
然后又如何? 
故事还未结束,但已没有结尾,没有什么能让人满意的结局。“此时此夜难为情”吗?不会逗留那么久的,驻足片刻,便要默默回去,等待出发。何时才能再回来?若回来,是如此番一般坐在办公室里无事做,还是真的能施展抱负? 
一切还在路上,那且放下种种想法,只看一眼这眼前的长安风景,便也够了。 
这里,又哪有“刻意伤春复伤别”的风格?伤春?伤别?那些都是容易忘却的,惟有一直藏在心中的,未曾实现的,又不忍放下的,才是伤都无法伤痛都不能痛的。 
……………… 
乐游原上望昭陵。 

一直觉得,人们常说的“李杜”“小李杜”中,杜牧的风格更似李白,而李商隐更似杜甫,性格如此,政治际遇也如此。而且,有趣的是,无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还是李商隐对杜牧的评价,虽然后人觉得不错,但我还是抱有怀疑的。 
他们真的能理解他们吗? 
那狂喜之际才挤出一句“白日放歌需纵酒”的杜甫,又怎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苍凉?那把热情都沉淀之后偶尔发出“不问苍生问鬼神”之论的李商隐,又怎知“东风不与周郎便”的绝望? 
当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的时候,就是阮氏叔侄可以和*抢酒喝的时候。 
当杜牧可以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时候,就是信陵君可以终日醇酒妇人的时候。 
历史总是在重复的——不是循环,是重复。 


--  作者:紫虞爱比嘉
--  发布时间:2003-4-4 22:16:00

--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不过文章不错,但有点乱!有点顺序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