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诗词语林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8)
----  哪位老师讲一讲这首拗律?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8&rootid=&id=25331)


--  作者:lagen4936
--  发布时间:2002-12-25 12:15:00

--  哪位老师讲一讲这首拗律?
清·厉锷 
        入秋酷暑七月十二日晚风月甚清遂有凉意 

           新凉有情助独吟,萤影熠熠照堂阴。 
           秋声满帘那可觅,明月出树如相寻。 
           今我不乐岁云暮,古人已往谁嗣音? 
           扁舟后夜泛湖去,惊起老鹤横西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25 12:15:23编辑过]

--  作者:清韵居士
--  发布时间:2002-12-26 10:13:00

--  
问一得兄吧。。。
--  作者:金鱼
--  发布时间:2002-12-26 11:13:00

--  
这个这个,拗句多,何言律?
--  作者:鱼老小
--  发布时间:2002-12-26 21:11:00

--  
可以叫做拗律体?
--  作者:lagen4936
--  发布时间:2002-12-27 9:31:00

--  
录自岳麓书社钱仲连先生选编《清诗三百首》。诗末有评曰“全诗平仄多拗,古称拗律。”
拗律有它的规律吗?
--  作者:向闲
--  发布时间:2002-12-27 10:50:00

--  
钱仲连还是钱仲联?拗只应是少数字,象这种拗法,全诗平仄皆乱,体无完肤,不成为律了。我认为把它归入古体更合适。
--  作者:金鱼
--  发布时间:2002-12-27 12:19:00

--  
同意
--  作者:范叔
--  发布时间:2002-12-27 13:35:00

--  
范叔来说说看法。
先看梅尧臣的《舟中夜与家人饮》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再看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前者只见两个可平可仄的字,但没有指明是律诗;后者首句全是平声,指明是绝句。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但读起来别扭极了。lagen君说的也有这感觉。
律诗的条件,应是有两联对仗;每句字数相同;符合相对、相粘;共八句。所以这首称古诗比较合适。
据说杜甫“晚年精于诗律细”,韵脚的阴平、阳平错开,单句脚的末字上、去、入间隔用。很是不易。相反,另一种情况,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所有韵脚几乎都是阴平,三、五、七句落脚都是上。因此不少人认为是“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这不能不说是缺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27 13:30:3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27 13:35:19编辑过]

--  作者:靝一
--  发布时间:2002-12-28 11:27:00

--  
同意向閑兄的看法。唐律之中雖用古句(拗句),但通常一首之中只用一兩句,且多用於首尾,古句用多了恐怕就只能算古風了。[拗律]之說本來就很矛盾,全拗了就更無律可言了。
另外,範兄所言的[避上尾](此上尾與八病的上尾不同)一法,初見朱舜臣之說,而後董文煥在所著『声調四譜図説』(《清詩話》不見載,我所看到的是[天壌閣叢書]清光緖刊本)中復加詳細論説。唯此法僅見于盛唐杜甫數家,到中唐就不復見了(据王力之說)。我個人以爲[避上尾]太拘束了不足為法。至於韻腳分陰陽之說恐牽強了一點,唐人恐怕還沒意識到同韻可分陰陽的吧?!内轉外轉清濁陰陽都是後來的事了。中世音的研究還有許多缺陷,申唐音恐怕還是離不開《切韻》,而《切韻》分部似乎並不分陰陽。諸多考究恐怕都得經過大量的調查去證實了,嗨嗨,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