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朱子论鬼神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7568)


--  作者:任守愈
--  发布时间:2002-12-4 14:05:00

--  朱子论鬼神

    钱穆先生在《师友杂忆》中回忆初读冯友兰先生《新理学》,说:“又中国无自创之宗教,其对鬼神亦有独特观点,朱子论鬼神亦多有新创之言。”钱先生这句话很有见地,后来冯先生在《新理学》中加了“鬼神”一章,可惜我没有看过;近来在孔子2000网上见有李申先生的《朱熹论鬼神》一文,颇有启发,所以写了出来,请各位指正。 
  朱熹依据《论语》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的传统说法来讲鬼神的。“因说鬼神,曰:‘鬼神事自是第二着。哪个无形影是难理会底,未消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子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说尽了。’”(《朱子语类》卷三)这样谈鬼神之事很明朗了,就是“鬼神”并不是“日用紧切处”,没有必要去理会。那么他所谓的“日用紧切处”是什么哪?朱熹说:“所谓‘《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个皆是面前事,做的一件,便是一件。如《易》便自难理会了。而今只据我惩地推测,不知是与不是,亦须逐一去看。然到极处,不过只是这个。”这个“日常紧切处”的东西,乃是“四书五经”,怎样达到,就是要“格物致知”。朱熹主张通过读书,积累知识而致知,他也注重实践,所以我认为他的“日常紧切处”就是要研读“四书五经”,从中找出“为人”的道理来。朱熹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这一点上李申先生说的不错,“在朱熹看来,鬼神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李申《中国儒教史》《朱熹论鬼神》)但是他没有分析朱熹所说的“不必理会”的问题,按朱熹的说法,是个“大处”是“小处”的问题。“天下底事,自有个大底根本;小底事亦自有个紧切处。”虽然也有个“紧切处”,但是“人且理会合当理会底事,其理会未得底,且推向一边。待日用常行处理会得透,则鬼神之理,将自见得,乃所以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朱子语类》卷三)这便是“推类”,朱熹说:“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抬来见便晓得,是为尽也。”(《语类》六十)这样那些没有经过穷格的事物才会转化为人的现成知识,这个过程就是推类。如何推类,朱熹认为用这八个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一类事物积累而得到一个普遍原理,再用这个普遍原理去推知其他事物之理。它的前提就是天下事物皆是“一理”。 
  这样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朱熹认为鬼神是存在的,但他主张不必着意去理会。他认为只要对“日用常行”理会得透,也就是“四书五经”,人生理念理会透了,鬼神便可自知了。朱熹论鬼神的功底,不只在于此,主要还是在他将他的理气学说贯穿于其中,形成独特的学说。 
  “雨风露雷,日月昼夜,此鬼神之迹也,此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若所谓‘有啸于梁,触于胸’,此所谓不正邪暗,或有或无,或去或来,或聚或散者,又有所谓祷之而应,祈之而获,此亦所谓鬼神,同一理也。世间万事皆此理,但精粗大小之不同尔。”(《朱子语类》卷三)鬼神自有鬼神的理,无论什么样的鬼神,俱是由此理而成,只不过是在具体形态上有区别而已。朱熹还反对佛家和世俗所谓的“鬼神”。“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释家所云,世俗所见。然又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此等处莫要理会。”(同上)“因说神怪事,曰:‘人心平铺着便好,若做弄,便有鬼怪出来。”(同上)这句话说的明白,心不平则鬼怪自现,这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世俗人所谓的“鬼怪”都是他们自己作弄出来的。朱熹还举了个例子,就是“蜥蜴造雹”的事。“蜥蜴为雹,亦有如此者,非是雹必要此物为之也。”(同上)用当时一个普遍流传的故事,说明蜥蜴造雹只是雹形成的一种现象而已,并不是凡有蜥蜴便要下雹,造雹必有蜥蜴。从理的方面来说,朱熹认为万事万物同一理,也就是他认为“人且理会合当理会底事,其理会未得底,且推向一边。待日用常行处理会得透,则鬼神之理,将自见得,乃所以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朱子语类》卷三)。说道鬼神确如李申先生所言主要是从“气”上来说明的。但是李申先生说:“朱熹却和程氏并不完全一致。其根本区别在于,朱熹不把鬼神作为理,而认为鬼神是气。《中庸》道:‘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朱熹注道:‘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这就是说,鬼神不是理,而是气之灵。”(李申《中国儒教史》《朱熹论鬼神》)其实朱熹也从理上来谈鬼神的,从朱熹理和气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知道二者不可分的。 
  朱熹认为宇宙中有理有气,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理”是根据或本原,是“生物之本”;“气”是材料,是“生物之具”。他用形而上和形而下来解释理和气。理和气的关系,朱熹在《文集*答王子合》中说:“气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所谓理为主,便是理主宰气,气由理所判约。他将理的全体叫做“太极“。朱熹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中明确地划分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这样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就没有单独说那是用理来说的,那是用气来说的。 
“问‘生死鬼神之理’,曰:‘天道运行,发育万物,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人得之以有生。”(《朱子语类》卷三)朱熹的哲学观点认为是先有理而后有气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于是,在讲到鬼神时,朱熹也需要先理而后气,只讲理或只讲气在朱熹眼里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说到“鬼神不过阴阳消长而已”时,这个“阴阳消长”就是气的伸屈。“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知觉运动,阳之为也;形体,阴之为也。气曰魂,体为魄。高绣《淮南子注》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所谓神者,以其主乎形气也。人所以生,精气聚也。”(同上)气有清浊之分,魂是阳性气占主导的,魄是阴性气占主导的。主角运动和形体是阴阳所为,这个知觉运动和形体的产生与变化都和“气”有很大关系。所以朱熹又说:“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动必达于气便于这屈伸往来者相感通。”(同上)这里的“气”的相接和感应,恰恰说明了,天地之间同一理。这个“感通”后面再说。“神,伸也;鬼,屈也。如风雨雷电初发时,神也;及至风止雨过,雷住电息,则鬼也。”(同上)这个“伸”和“屈”是气的变化形式。风雨雷电初发时,是气的伸的变化,是积极的;雨过天晴,雷止电息,是气的屈,是消极的。如果只说它们是一气势就错了。我的理解是这种伸是阳刚性质的,属阳;屈是阴柔性质的,属阴。这里还有个明证,就是,“叔器问:‘先生前说“日为神,夜为鬼。”所以鬼夜出,如何?’曰:‘问有然者,亦不能皆然。夜属阴。且如妖鸟皆阴类,皆夜鸣!’”(同上)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鬼不只是夜出的。如何一种物质都是由阴阳二气形成的,所以说鬼神的性质,也只是从其表现出来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面来推断的,并不是,只有阴或只有阳。 
  才卿问:“来而伸者为神,往而屈者为鬼。凡阴阳魂魄,人之嘘吸皆然;不独死者为鬼,生者为神。故横渠云:‘神祀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曰:“此二句,正如俗语骂鬼云:‘你是已死的我,我是未死的你。’《楚词》中说终古,亦是此义。”说明这里的“鬼”,也就是朱熹认为的鬼不同于世俗之鬼,人死之后不仅能变成鬼,也不只是变成鬼而且还可以变成神。人总是要死的,只是由于死后所禀的气不同,而变化成神成鬼。“人死,虽是魂魄各自气散,要之,魄又较定;须是招魂来复这魂,要他相合。复,不独是要他活,是要聚他魂魄,不教便散了。圣人教子孙常常祭祀,也是要去聚的他。”(同上)不能不说鬼神之气是会散的,但是也可以聚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祭祀的重要原因。 
  朱熹认为祭祀是能聚气的,因为气之间有“感格之理”,为什么哪?朱熹说:“自天地言之,只是一个气。自一身言之,我之气即祖先之气,亦只是一个气,所以才感必应”,“毕竟子孙是祖先之气,他气虽散,他根却在这里;尽其诚敬,则亦能呼召认得他气聚在此。”(同上)因为他们是同一理之气组成的不同种形式,于是就有这感格之理,子孙祭祀祖先,就是使祖先原来的没有散尽的气,再聚起来,不断的祭祀就会使祖先之气不能散尽,同样祭神也如此。但是在《朱子语类》卷三中也有说,神的气,含冤而死的人的气,以及佛道之人的气,修行之人的气等,不会散。其实这个不会散是由于其组成的“气”的性质不同而产生的。神是有人要祭祀,含冤的人的气是聚的不易散去,僧道之人是修的了气,也散的慢,修行之人也一样的。朱熹的话用朱熹论鬼神的精神讲如是说。 
  李申先生说:“朱熹认为,鬼神,有一种是公平正直的,如风雨露雷,日月昼夜,这是‘鬼神之迹’,也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还有一种,即‘有啸于梁,触于胸’的,这是那不正的、邪暗的鬼神。这种鬼神,或有或无,或去或来,或聚或散,没有一定。还有一种是‘祷之而应,祈之而获’,这也是鬼神。鬼与神有个区分:“日为神,夜为鬼;生为神,死为鬼”(《朱子语类》卷三)。一般人常常将风雷山泽之鬼神和庙中泥塑的、供祭祀的鬼神看作两样鬼神,朱熹说,这是错误的。他说《中庸》所说的‘洋洋乎如在其上’,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两种鬼神其实只是一种。”(李申《中国儒教史》《朱熹论鬼神》)是正确的,其实是讲了自然之鬼神和人心之鬼神,但这些都是气的伸屈而成的。实际上朱熹对鬼神的论述是想这些纳入他的体系当中,但又反对世俗和佛道的论述,他的这个观点来源与二程和张载,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提出了,这样一个新颖而别致的理论主张,集中自孔子以来的这个儒家所敬而远之的问题。
--  作者:迎风飞扬
--  发布时间:2002-12-4 21:46:00

--  
谈鬼论人 真乎假乎 只能问硕儒了
--  作者:南石
--  发布时间:2002-12-5 19:52:00

--  
这文章最合鬼多先生来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