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克林顿访华和我们(旧文)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7285)


--  作者:老阿三
--  发布时间:2002-12-2 21:38:00

--  克林顿访华和我们(旧文)

克林顿访华和我们
今年六、七月份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访问在传媒所掀起的热潮,本来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但很不幸,几十年不遇的洪水浇灭了这股热情。而且,克林顿对莱温斯基“不恰当关系”的承认,也使大众对克林顿的关注迅速从国际关系转向其私生活。所以,这本书,《克林顿访华言行录》,在此时发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传媒和读者是最会移情别恋的。
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出版者的话”中,编者说“本书中所有评述,并不代表中美两国政府任何一方的官方意见,------只是两国民间的多种看法之一”。克林顿和江泽民、朱  基的会谈当然重要,但两国的政治、经济交往并不只是领导者的专利,老百姓也有权利,至少是知道情况的权利,所以就有了被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电视实况转播。克林顿和江泽民都很聪明,会互相给面子。克林顿是客人,当然不愿摆出好斗公鸡的样子,来模拟当年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双方都小心翼翼,既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又要给对方台阶下。好在政治家都是天生的演员,他们驾轻就熟,有铺垫有高潮,结果观众演员皆大欢喜。虽然这是一种姿态,但总是有点公开和民主的意思。克林顿这次访问,似乎很看重和民间的接触,比如在北大的演讲、在上海和桂林与民间人士以及平民的交流等,给人感觉是平易近人,在走群众路线,是“微服私访”,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所以,这本书中代表民间声音的评述,如果克林顿有幸看到的话,他一定会喜欢,而中国的老百姓也一定会喜欢,因为他们从中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但这本书的价值还不仅于此,我觉得它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反观的价值。它的意义可能并不是关于政治的和国际关系的,而是关于我们自己。比如那个特立独行的上海市民偏偏不和克林顿讨论问题,却要向市长反映交通问题,就像一篇评述文章说的那样: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这个舞台并不仅仅是提供给克林顿的。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座谈者都表现得文质彬彬、善于外交辞令且不失真诚与幽默,和我日常接触的似乎有很大的差距。我的天,他们都快成为世界公民了。但北大的学生好象并不如此,他们换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并因此获得传媒的青睐和老百姓的敬佩:不愧是北大的学生,敢和克林顿叫板。北大的“嘘声”向来是有名的,但后来不知怎么了,变得文明礼貌起来,而这回又“旧病复发”,敢于说克林顿微笑的背后隐藏着阴谋。这让人想起一个笑话,说是一个苏联人和美国人叫劲,比较两国的民主,美国人说他可以批评总统。苏联人说这有什么,他可以在克里姆林宫当着赫鲁晓夫的面拍桌子骂尼克松。当然这事儿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北大学生很了解克林顿和美国的民主制度,知道克林顿喜欢听批评的意见。因为克林顿不止一次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说,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诤友”。有意思的是,克林顿也不止一次说北大的学生将是未来中国的领导人。说北大学生的勇敢、傲气和民族主义精神是一种姿态这很恶毒,不过这并不代表官方的意见,只是“民间的多种看法之一”,这和本书的立场倒是一致的。
这是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我说这本书具有反观价值的原因。如果不过分天真的话,就应该承认,我们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及其有限的。所以我并不太关心中美关系,而更愿意从这本书中发现和反省我们的姿态和立场,毕竟这和我们密切相干。

--  作者:边学边写
--  发布时间:2002-12-3 9:54:00

--  
往往是这样:我们需要什么,就会从书里看到什么.千人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