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打破小说写作中的“无我”与“自我”-->夜雪焰转移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7068)


--  作者:布衣
--  发布时间:2002-12-1 14:46:00

--  打破小说写作中的“无我”与“自我”-->夜雪焰转移
王瑞芸先生文章的网址:
http://www.folkwind.com/novel/hj000721.htm


读王瑞芸先生的《谈哈金小说写作中的无我状态》一文,是有所收获的。然而就其中个别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写作的无我状态与写作中的无我状态,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作的无我状态指的是写作的态度了。

写作的态度是应该做到“无我”的:应该尊重小说中的人物,回到小说中的现实,让场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去表达一些该表达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作者自己强加给小说的。

王先生是想把中国作家一棒子打死的。不知他有没有读别人的作品,或者对其他作家了解有多少。余华在写《许三观卖血记》时,说过,应该让作品中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张炜也说过,他写东西,只是希望有一种声音在空间飞舞、飘扬。——我想,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作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救世主的,并没有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上面的。他们与小说中的人物平等对话。

至于小说写作中的“无我”与“自我”。就个人来看,是应该打破的。有时作者的声音就是小说中人物的声音,有时作者会把自己的声音转嫁给人物的声音。我们来看看张炜的作品。

张炜认为:“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 张炜在写《古船》时,不仅只有大量的场景描写,还有更多的内心人物的独白与感受。在这种独白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回到小说中人物去,《古船》的主人公隋抱扑,是一个作舫主。很显然,对于一个作舫主来说,是无法承载他们多思想容量的,也是无法对历史的裂变作出深刻的思考。这样一来,那些内心的独白与思索中的痛苦,全是作者张炜自己的。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达自己的一种声音。那篇小说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因为这些,有了缺陷。

也有比较聪明的做法,当小说中的人物无法去承载那么多容量时,便会分出一部分给物体或者神化的“动物”来承载。贾平凹写《废都》,就有一头哲学家“牛”,那头牛是庄之蝶、作者、哲学家的三者分化出来的合成物。让思想有了一个承载体。张贤亮在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既有一头哲学家牛的出现,还有一个空中的魂灵“马克思”的出现。这种幻觉中与自己的对话或者与牛的对话,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体现。

余华的《活着》,是写一个老头的苦难史。但同时余华发现,一个老头是承载不了那么多重量的,也就跟着出来一头老黄牛了。那头老黄牛既是老头的缩影,又是余华作者自己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看来,牛的作用还真不少,也被不少作家运用过。

这样的手法过于单一,在新时代,尝试与探索新的小说艺术形式还是有些必要的。

在小说写作中“自我”是需要的,“无我”也是需要的。小说中世界观生活观的体现人物的声音穿透,是通过“自我”传递给“无我”的这一创作过程中实现。个人认为,作家是有必要去打破“自我”与“无我”的状态,“自我”与“无我”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另:王瑞芸先生的《谈哈金小说写作中的无我状态》一文中提到哈金的除尽伤痕、伤感。中国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很早就主张小说应该除尽伤感。在汪老的小说中,看到的是干净、简炼的文字。没有伤感,没有批判。


--  作者:布衣
--  发布时间:2002-12-1 14:49:00

--  
呵,其实,写这样的东西很没有价值。
等俺出了名后再来说这些,也许还可以卖几个钱。哈哈

--  作者:白活
--  发布时间:2002-12-1 14:56:00

--  
有所得。
不过我更佩服布衣短短时间内成就的这篇论文。
--  作者:在人群中
--  发布时间:2002-12-1 15:33:00

--  
“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 ----这就对了。
--  作者:一蓑烟雨
--  发布时间:2002-12-1 15:36:00

--  
在小说写作中“自我”是需要的,“无我”也是需要的。小说中世界观生活观的体现人物的声音穿透,是通过“自我”传递给“无我”的这一创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与“无我”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喜欢这几句。小说决不等于全方位录像,也不等于录像的剪辑,而更象加有解说的录像剪辑。没有作者的“自我”就没有小说,因为“自我”决定了如何剪辑生活。个人认为“无我”的目的是为了“有我”,是一种更老练、“狡猾”的有我。因为“无我”增加了“剪辑”的真实性,避免了“试图去把各个方面说全说尽”、“揭示什么道理或者真相”,减低了读者天然的抵触、保护心理,也避免了“自我”之考虑、议论的不周全,“无我”诱导读者在“我”的设计中思考,增加“剪辑”的效果。


--  作者:在人群中
--  发布时间:2002-12-1 15:48:00

--  
至于创作思想嘛,我看是没有铁律的(只有去向)。
--  作者:珠儿
--  发布时间:2002-12-2 13:12:00

--  
嗯,有所得,这样的讨论有益。
--  作者:司马匆匆
--  发布时间:2002-12-2 18:37:00

--  
如果一个人非要站在“神”的地位说话,我除了认为他是疯子以外,无话可说!
--  作者:雨夜昙花
--  发布时间:2002-12-3 15:21:00

--  
呵呵,行,这篇能看懂一些。
--  作者:菜刀
--  发布时间:2002-12-3 22:38:00

--  
he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