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闲侃中国画坛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6222)


--  作者:川美小见
--  发布时间:2002-11-26 17:47:00

--  闲侃中国画坛
闲侃中国画坛
这些年来中国画界风风火火的大讨论犹如一阵风般平地而起.吹得人心痒痒者有,跃跃欲试者有,惶惶恐恐者亦有之,一时间中国画坛如同一锅开了的水沸沸扬扬,笔者不惧水烫,趟它一番.其实这场讨论中声嘶力竭的声音无外乎这样三种:1.立足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语境求发展;2. 革中锋的命高扬笔墨为零的大旗;3.力守传统信奉从传统中获得新生.
自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洞开时至今日,西方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同时各类艺术品艺术观点纷至沓来,强势冲击着中国戏剧,美术,音乐,文学等各个角落.,与西方油画面貌炯异的中国画更是如此.油画丰富的色彩令习惯了”墨到力处能胜色”的中国画家面面相嘘,事实上色彩的单一向来是中国画的薄弱环节.于是这些画家中有的便舍本求末生搬硬套油画色彩,结果显然是吃了亏又没讨到好,岂知宣纸纹路细蜜,独特的性能决定了其所能承载极尽变化的毛笔留下的痕迹(墨和色),然而这些性能又反过来要求宣纸必须极薄,它是承载不了厚重的色彩的,可是纸墨这一特殊材料的不可替代性又是如此吸引着这类画家,使得他们不愿选择纹路粗糙的画布或其他的材料来完成作品.当然色彩与材料只是摆在这类画家面前的难题之一,还有画面构成,题材等等无不令人殚精竭虑.凡高说,你爱艺术,她终究会爱你.的确命运之神只会垂青辛勤的求道者,这些画家中的一部分在无数次翻阅画史历代名画的同时禁被佛教壁画民间剪纸及年画牢牢地吸引住-----笔墨之外另有天地!于是他们突破了瓶颈,同样他们的作品也如此的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近些年来专业院校师生的作品涌现画坛,如山雨欲来势不可挡,俨然一方诸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想这句诗一定会赢得高扬笔墨为零大旗的画家们的赞扬吧.的确如此数百年前文人入主画坛,他们寄情山水,游戏笔墨,画画只是缓解压力,交朋结友时炫耀的工具,或聊写胸中意气罢了.由于中国的文人官僚的身份又兼着诗人书法家等,这样一来书法家的修养使得他们热衷于在笔墨上大花心思;而诗人的气质又决定了其作品总是言简意赅草草几笔又恰到好处,在当时的画坛这种文人画渐渐占了上风.而这些文人大多占据高官地位显赫一呼百应,于是文人画蔚然成风,风骚百年.当然其他的画风便悄然而退,而这些画匠穷困潦倒,颠沛流利中其风格几近消亡.我之所以罗嗦这么多文人画,是想说笔墨经过这些画家数百年来的锤炼,令后人高山仰止.想超越也几近于零.既然超越不了不如另觅佳径.在无数次碰碰撞撞中一些画家亦渐入佳境,如刘国松,吴冠中等他们异军突起敢于和文人画拉开距离,可谓艺高人胆大.他们画面形式多样,制作手法不一,毛笔已难达到他们需要的效果,所以他们工具并不拘泥毛笔,甚至屏弃毛笔.优劣与否尚待时间证明.只是他们手法出奇,言辞激烈难免吸引一些美术后学们趋之若骛.这些学子们丹沙不辩盲目追随得之皮毛便捧若至宝.记得刘国松在四川美院搞讲座时似领袖般号召那些莘莘学子都仍掉毛笔革中锋的命,当时笔者亦在场,见其情形几欲喷饭!心想如此一来堂堂美院岂不成了刘氏之大染缸,贻笑大方是小误人子弟则罪冒大焉!!所以我在这里欣慰中国画坛有刘吴等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要奉劝那些后学们时常揉揉眼睛清视正听.
至于某些泥于陈规因循守旧之流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会慢慢的逝去,就让他们行将就木去吧.面对纷繁复杂的画坛,与其说鱼龙混杂举步为坚,不如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白了实实在在去做才是最关键,看来古人说的好于大处着眼于小处着手.我们年
轻人更是如此.
彭建德 
2002.11.27.
--  作者:昕风
--  发布时间:2002-11-26 19:54:00

--  
今天看吴冠中的《新苗》还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