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文是怎么化的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5349)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2 12:37:00

--  文是怎么化的

先咬一下文嚼一下字,看我是否能把文化这个生硬的石头轧碎于狐牙之下。

“文”这个字的原始意义是指纹采、纹路之类美丽让人爽心悦目的东西。“化”是个动词,好象是人拿了把匕首要修理修理什么似的,相当于英文里的某些后缀,可解释为“变化,使某某怎么样”。文化一词就可以这么解了:使某某变得有纹采。最后竟化成一个名词。哪知越到后头越复杂,现在大家与文化打照面的时候都不绝莫名其妙起来。真是应了黑格尔的一句话:“熟知非真知。”

因此我也没嚼得烂,也化不了。不要说我,文化专家来了,也只是给你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答复。说不定那石头在他肚子里正折磨得他想疯哩。

是不是就不化了?答案肯定不是说个NO或者YES这样简单明快。现实生活总是逼我们化,不化不行,化得不好也不行。你不化,别人就化过来了,那时你就只能去叫化了。

文化怎么化?我没有才能做答案。不过世道允许胡说八道,我就可以自在叫化了。

讲个小故事,和秀才老杨的遭遇差不多,在乡下学校时,也被人抓丁拉夫的去写什么结婚对联。好笑不好笑?我自己都没结婚啊。传话过来,说是黄点没问题,反正就是那么一回事嘛。

害苦了的是我。在正经的联书上是找不到黄段子式的洞房联的。咋办?没办法。摸脑壳也没办法。只好习惯性坐下来读点古书啦。我读的是咱们湖南人民的古典普及文库《李杜集》。读着读着,答案竟然跳出来了:

“身入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

杜甫老夫子的东西啊。要意境有意境,要诗律有诗律。前句似乎带一点沾花惹草的味道,后句确有春风得意的气概。可惜的是,还不那么黄啊,叫人想不起洞房花烛夜的缠绵景象来。

没有办法,古人不与我便,我就只好化他一化了。怎么化?我只在每句后面加了一个字。如下:

“身入花间沾湿好点,醉于马上往来轻些。”

横批是大俗语“乐在骑中”。拿出来让同事们瞧瞧,先是懵了一下,尔后都大笑起来。别人的结婚酒我是没敢去了,我怕别人笑啊。后有人求联,我通写常建的一诗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敷衍塞责。我感觉我是沾污了伟大的唐诗和伟大的中华文化。

哎,文化竟然就这么化了!但反想一下,也悟出一个理来:什么东西都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化也不例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22 12:37:34编辑过]

--  作者:虚空
--  发布时间:2002-11-22 8:35:00

--  
你用不着回眸一笑,我就“倒”了,看了“身入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

更是“绝倒了”。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2 13:30:00

--  
“咸与维新”与阿Q们的命运——偶说文化自觉

阿Q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之一,说来说去,应该和鲁迅先生齐名才是。但命运却绝然不同,大文豪固然有人跳出来要鞭挞他一番,但保卫者也并非吃素的斋公,而可怜的阿Q却总是个受嘲弄的角色,只好瑟瑟缩缩的歪在土谷寺就着日光残酷对待那破袄上数量堪与王胡相比的虱子们。

但是阿Q却不是一般的孬人,他参加过“咸与维新”,多多少少接触了一点点现代性的东西。革命的时候,他很是兴高采烈,于是同去同去,便一同去了。现在有些开明人士在批判国民的文化“保守”主义时,总喜欢拿阿Q开刷,说他如何如何,其实是不懂阿Q的心。阿Q要是不革文化的命,他如何会想起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来,又如何会不由自主的比画卡嚓作响的杀头动作来?

悲剧终于要发生了。当阿Q看见钱洋鬼子的文明棍想去亲近一下反倒挨了一闷棍的时候,他的悲剧就要上演了。那根文明棍阿Q是说不出名号来的,因为他八辈子也未曾见过——那是一种新式的文明的象征,他躲闪的下意识都没有,就挨了一下敲击,头上肿了个包。很简单,阿Q没有文化自觉的正常心态,他迎接不了再文明不过了的棍子。他挨打的命运是必然的。他绑赴刑场前担心圈儿画得不圆的心理正是挨打命运变为挨刀命运的文化前奏。

我们都是阿Q的子孙,我们有着维新的伟大愿望,一切只为命运里的明天会更好。我们都是带点现代性的阿Q,在“咸与维新”的历史进程中,在看看老阿Q的传记的当儿,在想想自己的未来的当儿,来点文化自觉好不好?

(近来文化论争中总看见阿Q被提着出场做游戏,也跟着糊弄一把,顺便给阿Q浇灌点麻辣醒魂汤)


--  作者:南石
--  发布时间:2002-11-23 17:24:00

--  
昨晚看《东邪西毒》,洪七用刀不是用棍。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4 12:03:00

--  
南石,《东邪西毒》也是改编过来的,不是金庸的原始本;再者,用刀用棍在武林大家那里都无甚意义,刀棍是外在的力量,内力才是真正的力量。其实这是儒家思想在侠身上的体现。你不要执着于表面现象。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4 12:06:00

--  
虚空先生一贯关心小女子,在此谨表无穷谢意。
--  作者:易扬
--  发布时间:2002-11-24 15:29:00

--  
这“点”这“些”却是中国文化得以化下来的根本了。“化用”,如果化的好,也是经典。不见毛老夫子诗词吗,精华多是此道。
 真有些狐劲儿。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4 18:39:00

--  
易扬先生说的对。
呵呵,是有一点子狐劲儿。
--  作者:昕风
--  发布时间:2002-11-26 11:11:00

--  
哈哈,有意思!
--  作者:胡一媚
--  发布时间:2002-11-27 21:21:00

--  
昕风: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