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习作八股并序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53111)


--  作者:不卑
--  发布时间:2003-5-22 18:00:07

--  习作八股并序
习作八股并序

老先生摇头晃脑教人作八股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八股文留在现代人心目中恶臭的名声却不会消失______仅管人们从未读过一篇“八股”。文章写的又臭又长,人们常把它比喻成“八股文”_______仅管它根本不是“八股文”。

倒底什么是“八股文”?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文言文就是“八股文”;有的说古代科举考试的试题是“八股文”;有的说“八股文”顾名思义就是做了“八个股”的文章。即使没有人知道”八股文”是什么样子,但“又臭又长”的结论却是很容易下的。我们再寻根朔源,为什么多数人的思想可以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轻易得出流行的结论?这要归功于长期与论宣传。

宣传工具可以使思想简化,可以让人们变得象孩子一样幼稚。记得童年时代,一见银屏上有戴礼帽,叼烟的,就可以盯着屏幕喊:“坏人,坏人”。而一说“八股文”,就开始联想:清末的长辫子、王大娘的裹脚布、躺在床上吸大烟的烟鬼,鲁迅笔下孔乙已寒酸,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五四”之后文艺界斥责“八股”是不择余力的,众多毫无内在联系的丑陋构成”八股”印象。这些流行思想不代表真实,它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切流行摆脱不“大家说,我也跟着说。”说过以后又会有其他的流行代替现在的流行。

于是,我决定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八股文,它臭到了什么地步?去岁读书,偶读季羡林先生《漫谈散文》一篇,其中的观点可以说有些另类:“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八股也要一分为二的。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代圣人立言,陈腐枯燥,在所难免。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从布局结构上来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辑,要求均衡,避免重复,禁绝拖拉,这是它的优点。有人讲,清代桐城派文章,曾风靡一时,在结构布局方面,曾深受八股文的影响,这个意见极有见地。”季老反对把“八股文”批倒、批臭的做法,提出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八股”,“八股文”的布局章法有可取之处。“桐城文派”我知道出了一个大散文家朱自清。既然季老说“桐城文派”深受“八股文”和影响,那么这“八股文”看来真要认真读一读。在此之前,我读过许多古籍,但从末读过一篇“八股文”。

季老态度坚决,文中:“你不是在宣扬八股吗?”我仿佛听到有人这样责难,我敬谨答曰:“是的,亲爱的先生,我正是在讲八股,而且是有意这样做的。”

越是批的厉害,就越应该先去认识它,这才是学者的良知。科举取士,始自隋唐,至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考科目,自明朝,至清末,五百多年。这些做法是否一文不值呢?我们知道,隋以前是没有考官制度,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能不能当官与个人学问、能力无关,只与“出身”相关,出身于“名门望族”做官就有希望了,这与文革的“唯出身论”差不多。隋唐科举制,给了穷人读书做官的机会,科举读书成本较低,只要认识字,借书来读,也能读出一个功名出来。比如岳飞家贫,卖不起纸笔,母亲便拿了根棍在沙地上写,教他认字,最后通过科考成为名将。历史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而今天,国家的承认远比自学重要的多,就是你必须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学校去滚一滚,交点学费,混个文凭,才得到工作机会。象岳飞这样的穷人,再写得好字,一手好文章,奈何小学没有毕业,现代社会也要被列为“扫盲对象”了。文革之后有了高考。与科考相比,高考,显然不是举贤任能的机制,其一:条件是受限制的,只有适龄学生可以考。其二:考试之后还要入学,并不是教育成果。其三:以文凭定学识高下十分不科学,一张文凭终身化,永享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极不合理。其四:目前,学校不以教书育人为已任,公称“教育”是一种产业,拼命扩招,拼命赚钱,给社会就业带来了负担。因此,在批判古代科举制同时,同时也要反思一下现实社会,目前并没有建立比科举制更为完善的“选官”制度。卖官、买官、跑官、要官的比比皆是,总之是人情与金钱为大。与之相比,几乎不需要什么花费的科举制度尚且具有社会公正性。

当然,现代再谈恢复“科考”制没有什么必要。现代的学科是多门类的,不是光能背《四书五经》就是个人才。但是“科考”选的是官,而不是选“技”。从政者的德性很重要,因此,以《四书五经》选才,也确实选出了一些为官清廉,敢做敢为的人物来,如: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张之洞、纪晓岚一类的历史名人出来。当然,也有把它当敲门砖,写一套,做一套的人物。在知识门类不是很多的情况下,科举是很合理的。官要考德、才,在任何时代都很有必要的。但德、才不会写在脸上,如何考法?是先给位子,还是先考文章?古人的选择是先考文章,以文章论才、德。现代的做法是先给位子,领导要提拔你了,给个位子,压个担子,再看你能否适应。但是给了位子的,不论才、德如何毕竟不容易下来。

且不论两者优劣,古言“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自然是不能代替“立德”的。但可以这样说有了好的“德性”是“立言”的基础,俗话说文如其人,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处世观点,有一篇情理相成、正气浩然的文章,不能不相信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高道德水平的人。因此,以文章取士有可取之处。

“立言”要代圣贤立言,这是八股文的主旨,这也是反对者攻击最历害的。已无“德”之位,无“功”之行。自己的话,要借圣贤的口说一说,也说是站在圣贤的高度来看一看问题。高度自然不能站得低了,圣贤是古代最高人格,代圣贤立言也并无不可。不过世事变异,正事需得反说,自降人格,以流虻的口吻讲话会大受欢迎。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圣贤”是极不受欢迎的,一说“君子”马上就想到了“伪君子”,一说“道学”马上就想到了“伪道学”。仿佛这是个不需要“圣贤”的时代,而现代“圣贤”又一代接着一代的造:“英雄”黄继光、“好人”雷锋、“公仆”焦裕禄,可他们留下令人深思的哲理,可以传世文章甚少。今日“圣贤”立功者多,而立德、立言者甚少。任何一个社会,不论何种制度,都会有他们的圣贤,而大多数都是由来已久的了。如释迦牟尼、耶苏、孔子、老子,近代美国之华盛顿、英国之丘吉尔,谁也不能去否定他们的信仰。当自己没有他们的德行、没有他们的功名,以圣贤的高度来做一做文章,也不必非议。

“代圣立言”若是发已内心,我们就不能怀疑他的高尚人格。但用于博取功名,境界就差了,古今非议“八股”者,主要是非议这样的“功名”之学。“功名”之学自然非实学,其他知识都可以不闻不问,一心只钻“八股”文章。如此作文,自然又腐又臭。另外,人才只有做官一条出路,天下皆以“经义”取士,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八股”最大的特点是对偶,比偶又称“股”。一般分股有“起二股”、“中二股”、“束二股”,两两相对,正统格式是八个“股”,俗称“八股文”。也有八股文不用“八股”,只用上下两大“股”,前后“四股”,但也是八股体例。对偶的写作手法由来已久,比如《荀子》中的《劝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水,而寒于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古代散文、诗歌辞赋都有对偶佳句。文章使用对偶句子,可以起到加强语气、正反论证、强烈对比、念起来有朗朗上口的效果。“八股文”使用“分股”的方法做议论文,结构章法都有可取之处。此结构古来有之,不可非议。“八股文”难写,也难在“分股”。既要对偶工整,又要合乎韵律,讲究章法、逻辑,还要找出正反对子,合乎事理。若是片面只追求对偶合韵,不管文章立意说理,就是废话了。据说有个白发老童生,在考场作《周公谓鲁公曰》(题出《论语。微子》)一文,文曰:“不观周公乎?不观鲁公乎?不观周公谓鲁公曰乎?”考官看罢大笑,难怪他总是考不上,尽说废话。见他老的可怜,最后还是把他取到了榜尾。当然,这只是坏文章的证据,不能淹没其中有精典名篇。

八股文结构大致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股、收结几大部分。各部分要讲究“承启转合”,用于应试的“八股文”题取自《四书五经》,为《四书》中的一句,或一段话。

破题一般两句,即说明题意,点出全文主题。破题文字虽只有两句,但对文章成败却至关重要。破题在文章开头,如果写的精辟警醒,就可以引起考官注意,并留下好感。清初戏剧家李渔说:“场中作文,有倒骗有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见之一惊,不敢弃去。”破题之关键在认题,明人茅鹿门说:“题中精神血脉处,学者须先认得明白,了悉之心中,方可下笔,然后句句字字,洞中骨理。”破题的方法很多,有明破、暗破、顺破、反破等等。如归有光破《诗三百》一题:“圣人约诗为教,不外使心得其正也。”这是暗破。《论语》:“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不外使心得其正也,点中了“思无邪”。《诗三百》文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是下截题。清代同治进士陈康祺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学而惮其苦,故圣人以时习诱之焉。”由苦说乐,这是反破。

承题:是承破题之意,进一步说明题意。如陈康祺的《学而时习之》一文,承题:“夫以学为苦,非学中人也,子故有望于时习者耳。”承题将“苦”引到了“时习”,只要坚持了“时习”,学习才能快乐。破承之法,有“双龙抱珠”之称,正反相承,正破则反承,反破则正承。

起讲:承题之后,进一步发挥题意。如陈康祺《学而时习之》:“若曰,今人后古人而生,乃不啻先古人而没,斯非善效古人者矣。盖与古人争千古,在争百年,与古人争百年,在争一日。志士多苦心,故志士惜日短尔。”千古、百年、一日,终落在惜日短,只争朝夕。进一步阐明“时习”的深刻内含。“若曰”三句是起承,“盖与”四句是“转”,“志士多苦心”又回到了破题之“苦”,但不再是惮苦之“苦”了。“惜日短”又落在承题之“时习”,但文意又深了一步,说了“时习”的原因。这就是合了。

入题:破、承、起,有未尽之意,则以入题点明正题,开始分股论述。
分股:分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用对偶文字,表现主题。一般有“起二股”\“中二股”、“束二股”等部分。
 收结:收结总揽全文,回到文题中来。
“八股文”的精髓在承、起、转、合,以及在分股时采用对偶手法,正反论证,分段论述。这对写作现代议论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八股文”作为科场考试科目和历史已经结束了,学子们再也不用熬夜读“八股”。科场肯定能考出的作文高手,但是不是治国高手呢?它给予以每个人平等参加考试的机遇,不论尊卑,不论贫富,不论老幼。但也让学子们皓首穷经,不问世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那时书生的写照。它培养了读书人的骨气,又让书生迂腐。科举引导之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全民办教育。开了自由讲学之风,全国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嵩山书院”,其学术影响了中国近千来年。

二00二年仲夏,重读“八股文”,习作数篇,以此为序。


一.

男女有别,夫妇有义(八股文)[原创]


人伦者,自男女而始后夫妇而终也。

且夫有天地而始有万物,有万物始有男女,有男女始有夫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者天别而不可夺也。然虽得男女,未必尽得为夫妇,何也?

人不类于禽兽者,始于人伦。禽兽之辨,雌雄而已。人伦之辨,始见男女,成于夫妇之义,然后有家有国,知父母,有叔、伯、姑、嫂、弟、兄六亲之属。男女无别,则夫妇无义,苟合而子不知有父、母,不识六亲,人伦尽毁而行禽兽之道也。

乾道成男,气禀阳刚,而后廓然大度,行寡忧,言寡悔,毅然立于世。
坤道成女,气禀阴柔,而后妖柔媚生,行多忧,言多悔,意气多变也。

是以男女有别,古之设教相异。男授学以骑射习武,明经义以治国。女授学以针线女红,知相夫教子以齐家。女子罕出闺阁,以贤淑而名;男儿志在四方,以贤良而名。君子淑人,其仪不二。其间或有感焉,男慕女贞,女慕男善,两情相愿,以心相许,结为夫妇。非此义者,君子守其别,虽坐怀而不感乱焉,以是明夫妇之义。

是故有妇必依乎夫,始有其家,义终于一,始安其家,而后家安夫妇和也。
有夫必依乎妇,始成其家,情定于一,始守其家,而后家和万事兴也。

故男女能守其别者,夫妇能成其义,虽有生老病死、灾祸困难而不见弃也。是故男女之道可乐,不乐其欲,乐其义也;夫妇之道可乐,乐其人伦也。婚姻人伦之大始,婚姻之礼坏,则夫妇之道苦,淫辟之罪多。至今若有言自由者,欲去其别,讲黄段、同性恋、婚外恋、养情夫、包二奶、妇弃夫、夫弃妇,吾不知其能自由也,皆不知耻,类于禽兽也。

二.

凤兮,凤兮(八股文)

     翔而云成五彩,宿而百鸟来朝,神鸟也。

     此鸟出于昆仑,非梧桐而不栖,食松子,饮朝露。羽成七彩,尾长七尺。是鸟非祥瑞而不出,非治世而不可见。或有见之者,则谓世有善政。今吾未见,人亦未见,而古传有之,实焉?虚焉?吾未知之也。

  或实有之,或虚有之,而世引以为瑞祥,人引以为喻君子,无人非之。楚狂人接与见孔子避而趋之,感而叹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从政者怠矣。”子欲与之言,匿而不肯见。其为言者,概隐士伤时之不至,讥君子困而不能隐。

     其为凤凰者,世有瑞则现,无瑞则隐,栖必梧桐,饮必朝露;或三年不鸣,而一鸣惊人,或三年不飞,而一飞冲天。其不鸣不飞则人见之亦不知为何鸟也。及其鸣,则百鸟啼;及其飞,则七云彩。
     其为君子者,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或没世不闻,一朝人共知,或隐世不现,一现锋芒露。其不闻不现则人见之亦不知其德才也。及其闻,则天下知;及其现,则人称贤。

    故隐与藏,其时乎;名与位,其时乎;贤与能,其为质也。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必待其择而后有识之者,而后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是故千里马依伯乐而名,伯乐应千里马而达。至若无木可栖,无枝可依,非无千里马也,而世罕伯乐而矣,是故君子叹德之衰。

    凤兮,凤兮,德之衰否?往不谏否?来可追否?吾不知也。
    已而,已而,从政怠否?事难为否?或可藏否?吾不知也。

    今之凤不可见,更无君子,岂有藏者?名利关乎身,人皆趋之。祸害切乎身,人皆避之,而微乎德者也,又焉知世有隐士?

    凤兮,凤兮,吾不知其为何鸟也。
    时乎,时乎,易逝易失而难至也。
 

三.

吾道不孤

圣人慨叹进德之难,以此激励后学者而已。

夫进德之难,概少有与之共学者,能共学则未有与之适道者,能与之适道则未可与之权。是故为圣之道也孤,为贤之道也寂。圣贤超然独立于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焉得不孤?然,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不孤者,相与唱和也。文王作乐,夫子奏之;周公作礼,夫子述之;左丘明作春秋,夫子叹为君子也。圣贤之道,巍巍乎崇高,浩浩乎无形,古往今来,必有述之者;四方上下,必有同志,道焉可孤哉?

有邻者,相与朋比也。老子得道,夫子问之;颜回好学,夫子许之;楚狂士叹凤兮,夫子追之弗及也。师友之道,坦坦乎相亲,荡荡乎相依,四海之内,皆有兄弟之亲;三人之行,必有吾师,何必谓道孤?

或有孤者,或有叹者,或有穷者,或有困者,或有怨天忧人者,夫子皆以“吾道不孤”以励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何忧之有?何孤之有?

或叹圣道之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后增益其所不能。夫子困于陈蔡,奔走列国皆无可用者。或谓道孤,而吾志不穷,岂孤之哉?

或叹世道之难,善不临道无继之者,春秋无义,始皇坑儒,文革破旧,改革崇利,而后儒术去之无用。夫子之道不继,游说四方皆无可信者。于是焉穷?而吾志不殆,岂孤之哉?

叹当今网络国学,志士仁人,尽聚其间,能述其道,尽其志者,非吾一人。叹当今世风之难易,而后励志以变更之者,非吾一人。叹当今学术之不正,而后有寒窗十载,励志苦读者,非吾一人。

夫子再生亦为之叹曰:“孤乎哉?不孤也!”

四.

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八股,应四照兄作)  

择在已不在人,择之而得安适而已。

鸟之择木,择已所安;人之择业,择已所适,不得其安适而择之,违乎理也。

且夫世有不安适者,若无可择也。鸟拘于木而不能飞,人拘于俗而不能免。扪其心而自问之,则曰:“吾困,无可择也。”然其真无可择否?志力不及而已。夫心志于安适,其行则以道一贯之,非达而不止,何惮其苦?然后可得安适矣。

鸟之择木,不安而飞,或徙之千里然后得其安。若惮飞徙之若,择木之难,恋其旧木将息之,则困矣,是木拘鸟也;

人之择业,不适而走,或奔走四方然后得其适。若惮奔走之苦,择业之难,恋其旧业将就之,则怠矣,是业束人也。

若有言者,某木待某鸟而息,某业待某人而兴。是以言木择鸟,业择人。岂有待者乎?待能安者乎?不安则废者乎?安在已不在人,若得贤良而不得其安,业亦废之也。业之不兴,究之源,人不安也,不安则业废,业废则不安逾之者。至若厦之将倾,独木难支,岂待一人之力否?虽有贤者,将废之业亦不择也。

是故:良禽择木而安
良臣择主而适

木有百鸟,朝有百官,皆得安适而后聚之。其后朝夕唱和,同道而谋,非有一已之私心,是以见业兴。后私欲甚,不合而离,是以见业败也。是故业在得众安之术,虽有贤能亦不过能为此。木安鸟之道,自然也;主安下之术,仁义也。

 
五.

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焉戚焉,感焉叹焉,功败垂成而呼一人。

古之勇士,睁目而眦裂,拨剑兮出鞘,将辞临别,同悲而不同叹,皆系之于一物。

壮士辞而悲易水,霸王行而呼虞兮。易水寒兮知吾心,易水逝之即吾身。而项王行呼良驹美人,或以为乌骓、虞姬能解其心。其非能解,已所爱之故也。

虞姬伴之左右,或称知已。然未见其出一谋,划一策,君有乐则相为乐。然君心怜之,临别呼之,拨剑斩之,以为可长伴之。虞姬感而叹,作歌相和,岂为君故也?

乌骓随于前后,当为知心。然未见其东策行,西策走,子有忧则已为忧。然子心爱焉,将行唤焉,扬鞭催焉,以为能常随焉。乌骓戚而悲,作厮而鸣,似是子知者。

君不见,坑降十万,骨横野。百姓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方去秦暴又遇项暴。

子或闻,屠城三日,尸遍郊。项王杀以为功,戳以为荣,始知项霸甚于秦霸。

或自以为力可拨山,以“西楚霸王”自名之。而不居关中,不安百姓,偏于楚地而自以为王,复自裂其国为诸候;任则以已之亲为贤,不知天下有贤于已者。争天下岂争力焉?争民之术而已。任天下岂任已?任贤之道而已。

夫一韩信不能用,失之政也。
一范增不能听,失于心也。

或有称项王于虞姬处也仁,其缠绵婉恻,心不能忍。而其能忍杀千万,安见其仁?虞姬若真爱君,当以身谏之。而兵围核下,已悲而歌,为已焉?为人焉?吾不知也。项羽称霸王,四面楚歌,则叹慨系于一女子。虞姬知已?已知虞姬?皆不知也。江东百里,乌骓厮鸣而不肯东渡,项王临江而叹:“吾无颜以见江东父老”。此时方知。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之悲,吾之叹。仁及一人非称“仁”,仁及天下方为“仁”,项王尚未悟矣。


 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八股)

人历世而习染,能从善者寡矣!

众愕而昏昏,习而从者,或曰从上,或曰从长,或曰从书,或曰从众。孰能辩其善恶而从之?故能择善者君子也,不知择者小人也。
夫人之传而相习者,品类殊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之善则善,习之恶则恶,善恶之性由是而分焉。夫稚子习而不知择,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故有孟母三迁而教,母代子择也。及其成,积善成性,能自知善而择之。或问:何谓知善而择之?曰:见乎报也。

善有善报,见之业则兴,见之家则和,见之国则强。
恶有恶报,见之业则败,见之家则散,见之国则亡。

或问:善恶之报未彰,何以知其为善?且为之者甚众,俗未知择善而流于恶者。曰:见乎迹也。《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恶之报或见于史,或见于人,或亲历之,皆往行也。君子积此而知善恶也。
或问:善恶之迹未显,孰能知善从之?且为之者甚尊,俗未知择善而习其恶者。曰:见乎德也。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善之美或及于已,或及于人,或及邻里,皆仁美也。君子由是而观善恶也。

善恶非不彰,识而择之者少而已。究其源,见不足以识之。能见其短而不能见其长,能见其利而不能见其害,能见其不报而不能见其报。至善恶不能辨,美丑不能分,或从上、从长、从书、从众。一朝祸至,怨天忧人,鸣已之不平则曰:某上为此、某长为此、某书言此、众皆行此,而不问行之当否,理之得否。

是故:事之成败,业之兴亡。在天有时,在地有利,在人相和。三者人和为大也。天作孼,犹可存;自作孼,不可活。积善之家必有佘庆,积不善之家必的佘殃。
善可见,事如人愿,深究则得理,为之当而已。
恶之昭,事不如愿,深责则得理,为之不当而已。

是故:
上不能尽理则不从,君子事天而不事人;长不能明理则不从,君子当仁不让于师;书不能说理则不从,尽信书不如无书;众不能得理则不从,君子和而不同。
是故:
圣人之学无常师,与行三人俱可师。而后知其当与不当,能与不能。或从或改皆在“择”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2 18:00:22编辑过]

--  作者:似水青衣
--  发布时间:2003-5-23 18:48:33

--  
是的,现在只知“八股文”,而不明“八股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此贴通俗易通,解人疑惑。

此文应该是好文章,往上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