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骗钱的。呵呵。农村与城市(一)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51111)


--  作者:阿三
--  发布时间:2003-5-13 15:00:35

--  骗钱的。呵呵。农村与城市(一)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

随着“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我们的城市换了主人。在笨重的坦克、震天的歌声和飞扬旗帜的簇拥下,另一些人来到了城市。革命史将这记录为“农村包围城市”。这些人对被称为“城市”的地方怀有一种奇怪的仇恨和恐惧,就像《骆驼祥子》里,一个朴实的农村青年,他来到北平,只想好好干活,可这个城市毁了他,最后他只能以城市最肮脏的方式来报复,这便是堕落。不过现在不同了,这些“祥子们”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到来的,面对昔日的敌人,骄傲中又有些自卑。对于他们,城市是“不拿枪的敌人”,充满了“糖衣炮弹”。韦君宜,曾是清华哲学系的学生,三十年代由北平奔赴延安,现在她又回到了这座城市。几十年后她在《思痛录》里这样回忆:“解放初,刚进城,我和杨述在北平的街头闲步,指着时装店和照相馆的橱窗里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我们就说:‘看吧!看看到底是这个腐败的城市能改造我们,还是我们能改造这个城市!”

对于来自根据地的革命者来说,从敌人手中夺取过来的旧城市当然是“腐败的”,它们代表着异己的势力,是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生活作风泛滥的场所,也是社会腐化的温床。这些城市,正急待革命意识形态的洗礼和改造。

有意思的是,韦君宜夫妇的豪言壮语在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中获得了另一种表达。现在没多少人知道萧也牧了,50年代初他的这部小说曾受到严厉批评,冯雪峰认为它是“彻底地玩弄工农干部”。小说中的妻子是15岁就参加革命的贫农女儿,对迥异于乡村的城市景观和城市习尚很看不顺眼,“立志要改造这城市”。而丈夫却是革命的知识分子,对城市可以说是“故地重游”,但他显然“脱胎换骨”得不够,就像丁玲说的,如同一个“假装改造过,又原形毕露的洋场少年”,一回城市就有些如鱼得水不知东南西北,下馆子看电影抽纸烟吃冰激凌,什么都来了,而且居然敢嘲笑“爱人同志”是个“农村观点”十足的“土包子”。争吵中,妻子愤而质问道:“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答案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场冲突中妻子的胜利和丈夫的妥协一样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妻子面对城市的“倔强”和自信正是来自于她的乡村出身。在这里,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关系被赋予了特别的政治涵义:乡村作为革命的发源地具有天然的正面力量,而城市则是将被最后攻克的资产阶级的堡垒。

同样的差异关系也出现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它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故事,主题显然来自毛泽东那段著名的“拿枪的与不拿枪的敌人”的告诫。除话剧外它还被搬上银幕,可见当时的影响。它讲的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年轻士兵如何抵御城市的诱惑。如果九十年代来演绎,可能就是个喜剧故事,但在五十年代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今天看来,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矛盾冲突与角色设置显示出来的意识形态美学修辞。像童阿男,从名字上看就有些不成熟,又是个上海兵,虽然本质上是上进的,但终不免与旧上海有几丝瓜葛,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受教育的对象了;几个角色的扮相,显然赵大大最能代表当时对农村的想象,浓眉大眼皮肤黝黑,对城市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与抗拒;而陈喜虽然来自农村,却有些特别,白白净净还很注意服装仪表,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出与城市有着亲和力,果然差点被“妖精”样的曲曼丽拉下水。一个典型的细节是陈喜扔了老布袜子换花袜子,被50—70年代文学习尚培养起来的那些观众,自然懂得作为道具的“袜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海港》中它是“工作证”,那句著名的台词是“工作证啊工作证,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海员证”,在《千万不要忘记》中它又变成了一枚丢失的钥匙。

指导员路华的角色和扮相很有意思。如果说赵大大对城市的厌恶和他的外表一样是出于一种天性,那么路华就有一种理论色彩了,他可以道出这场冲突的本质:“你以为花花绿绿的上海滩太平无事了?是安乐窝?不!这是战场,是另一种战场!敌人没有睡觉!帝国主义的阴魂还不散,他们乘着香风,架着烟雾,飘飘忽忽,时刻出现在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从各个方面向我们攻来……要么我们倒在南京路上,要么我们改造南京路。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的扮相不同于赵大大的粗鲁,又不象陈喜的“奶油”,而是二者的更高一级的综合。这其中表现出的对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微妙理解,我们在稍后的《金光大道》中会看得更清楚。

50—70年代对城乡关系的这种意识形态理解尽管声势浩大,但“小资”的审美心态并不那么容易连根铲除。比如对女特务曲曼丽,尽管在政治上厌恶她,但我们还是希望她多出场,毕竟卷发、展现身体曲线的服饰和高跟鞋我们下意识里还是希望多看几眼的;还有就是春妮,这是几乎每个观众都喜欢的人物,虽然她代表农村,她的扮相朴实,却一点儿也不土。想想《一个都不能少的》的魏敏芝吧,扮相似乎很真实,但喜欢的她的人一定不多。春妮不象她,反而象《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章子怡,当然会讨人喜欢。


--  作者:大隐于网
--  发布时间:2003-5-13 20:23:53

--  
阿三兄,为什么不连着发?转得偶好辛苦!
--  作者:人晕亦云
--  发布时间:2003-5-13 21:16:59

--  
话题好像有点陈旧,现在没有人关心这些事了,
看看后面的
--  作者:二泉
--  发布时间:2003-5-16 9:39:23

--  
喜欢
--  作者:相忘于江湖
--  发布时间:2003-5-17 23:02:47

--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呵呵
--  作者:水木冰心
--  发布时间:2003-5-25 21:17:07

--  
《霓虹灯下的哨兵》我挺喜欢看,上小学的时候看的吧,现在还有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电视上放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