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49271)


--  作者:任守愈
--  发布时间:2003-5-4 15:59:00

--  为学日进,为道日损
《老子》中说:“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句话很有意思,从字面意思上讲是说“学”与“道”是相矛盾的,其实不尽然,我认为“学”与“道”是密不可分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天都要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活动,而这个法则来自“自然”。在传统哲学中“道”很不好说,有些时候是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老学中的“自然”也是这样,在这里只能说它的几个方面。我认为这个“自然”,不是有意识的,也就是司马谈所说的“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自然”有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也有自己本然的意思。老学认为人应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为什么这样说哪?“道法自然”要求体验自然的法则,不必特意去寻找或有意识的去体验,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哪?道作为一种本体是不可名状的,是抽象的,在体验“道法自然”时,虽然不必特意寻找或有意识的去体验,但是也需要从“静”中来体验(参见《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要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来,就是“无不为”。
      这也就是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原因,我为什么说“学”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哪?在《老子》中这句话原来是这样说的:“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里的辨证思想很浓,“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学的越多,道就损的越厉害,损的越多,就会达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达到“道”的标准了。这样来说,如果学习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不能从损达到益。陆九渊早期认为学的越多,则不能达到儒家人生的最高境界“仁”,.后来在白鹿洞书院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他认为“为道”与“为学”并无矛盾,只要明白圣贤之志,“为学”就是“为道”。朱熹说的更明了,他的格物致知模式就是:博学—积累—贯通—推类,就是要通过学习圣贤书来悟道。朱熹有句诗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说这个道理,学习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它有源头,有过程,也有归宿。
      了解我的人或看过我的帖子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程朱信徒,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是承认或信奉程朱的。以前我写过一个帖子叫《朱熹格物致知论》,系统的谈了这个问题。“学”与“道”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学中可以悟道,不过学只是悟道的一个基础,要通过学与行来体验。我看的书也不少,现在回忆 起来可以分这样几个过程,第一阶段就是认识字,似懂非懂;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似懂非懂,开始试着写(这时候写的东西多没有发在网上);第三阶段就是有一些见解,有些感受。记得一位学者给我写了一封回信,说在学习哲学不只是学习书上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过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体验。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想如何实践哪?在网上,有很多网友不断的问我如何实践如何实践,从来到西藏后,虽然身体上不允许我多思考,但这是第一次离家怎么远,而且来到了我既觉得可爱又觉得可怕的地方,所以在写《西行记》时,总有那样一段儒家思想的体现。
      在这一阶段,我认为要在学上思,在思上学,所谓将思想理论结合到实践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思,再没有另外的方式。“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就是要学上思,思上学,皓首群经,固然重要,但是不去思考,还是没有用的。“损之又损之”,就是思上学,学上思,在不断地认识当中体验到真正的人生最高境界。
      以前,一直说“学”,但很少说到学什么,或什么样的方向。近来看了很多东西,自己写的和别人写的,总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并没有抓住实质的东西,只是些支离。“损之又损之”,如果没有抓到实质,即便学的再多也是枉然,只会走火入魔的,并不会损之又损之的。别的学派我是说不来的,儒家还是可以说上一二,我现在很注重儒家说的气象问题。我认为儒家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教化别人,然后行事功,到达大同境界。所以我自己认为如果学习儒家思想,不是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而是用来做其他的事,这样的学习是无益的,也使人们对儒家的看法发生相反的作用。昨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位网友问儒家的“薪火”是什么,照我的看法,用张载的横渠四句回答最为恰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儒家的“薪火”。这四句话简单的说,它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儒家提倡的是入世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要造福人世。“立心”与“立命”就是天人合一,“继绝学”与“开太平”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由此两项高度概括了儒家学说,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儒家所传的“薪火”。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必须要注意学与道之中的思,要注意学的方向。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5-4 20:06:00

--  
上上之悟!
本来无有,何必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