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从胡不归评王小波看一个批评者的态度问题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48987)


--  作者:outre
--  发布时间:2003-5-3 10:10:00

--  从胡不归评王小波看一个批评者的态度问题
前日读了胡不归评王小波的题为《漫谈王小波师承的“经典”》的文章。从中得到某些不预期的体会,现大致罗列如下:

  一、是谁在败坏我们的胃口

  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读者。通常仅凭直觉阅读,按个人喜好区分“经典”和“非经典”。那时我是一个好胃口的读者,还未养成挑食的坏习惯。不象现今很多人,被自己的所谓的“高尚品味”限制着,被其他人的批评羁绊着,这个不读那个不读的,不读也就罢了,还非得显出十分的不屑来。

  我的胃口的败坏,是从开始看“书评”之后开始的。就拿胡不归来说吧,自从看了他的这篇《漫谈》之后,我就再也读不下去《情人》了。

  胡不归在文中指王道乾在第一段中有一个“误译”,然后又说该“误译”是由于译者“对汉语本身还把握的不到家”造成的。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误译”,既然称之为误译,当然是指译文与原文有不相符的地方。而胡所指的“误译”,照他自己的解释,其实更象是在说表达上不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习惯。至于王道乾到底有没有误译,我不懂法语,所以无从对照。但从胡不归的用词来看,倒是有“误用”的现象存在。用错误的概念去批评人、文或事物,在我看来,就象用生锈的投枪去杀敌一样可笑。

  然后我等着看胡不归更深一层的见解,可惜没有了,评论到此结束。也就是说,胡不归对王道乾的不屑是建立在他只看了《情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的。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常常被第一段中的错字或者别句影响继续阅读的胃口,但我还要说明一下,一直到看胡不归的评论之前,我的胃口是正常的,对《情人》的阅读是顺利和流畅的。

  我的胃口,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评论家给彻底败坏的。

  二、那么费力干什么?

  我要批评一个人,通常事先会预设好,我的回文,一定不可以比他的正文长。否则就好比人家只不过是十分之一的功力小露了一手,我却用了十分的功力去回击他,那样的胜利我可不怎么希罕。所以明明是熬了几个晚上没睡觉才构思好的一篇檄文,我偏故作轻松地和人说成是边玩边写的。这样子即便我的文章不如预想的好,人家也会原谅我:难怪,边玩边写的嘛。

  可是胡不归不一样。他的评论文章比王小波的原文长十倍还不止。如果他读了王小波的十篇文章,写这么长一篇,我倒也不会责怪他什么。可是他才看了王小波的两三篇,便洋洋洒洒地得出了如此冗长的结论。我想如果他去批红楼梦,那批注一定是超千页的厚度的。不过就怕他一时改不了看个开头就忍不住胡乱发言的坏毛病,所以很有可能那千页的批注,说来说去不过是《红楼梦》第一、二页中的事情而已。

  厚积薄发,我现在有了新的理解。也就是拿厚重的学识,在人家薄弱的环节上尽情予以发挥。争取一举击溃之。

  三、不读,却又废话良多

  好多人在书评的第一段往往会说,对于“某某”的作品,我向来读得不多。可是读得不多并不影响他大发厥辞或者妄下结论。胡不归在文章第一段中说“笔者于小波之书所读甚少”,紧接着又说小波的作品“缺乏文采”和“观点偏激”。由此我更加明白“一见钟情”的重要性。如果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篇文章,并非《黄金时代》,而是关于诸葛亮砍树的那篇,想必我对他的印象的改观要至少要缩短两年的时间。

  人们往往会偏执于一些无谓的看法,并因此白白失去许多更好的东西。如果王朔放下偏见,读读金庸《天龙八部》之外的其它作品。或者胡不归放下第一段,继续将《情人》读完,也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评论,将会以完全不同的面目出现吧。

  四、以蹩脚的逻辑对付蹩脚的逻辑

  我承认王小波所引用的“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驴饮了”确实有他不太高明的地方。但是胡不归的逻辑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呢?

  引胡不归反驳王小波关于“经典”的理论为例:他指王小波不该说《天鹅湖》欣赏三百遍就看不到艺术了。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小波是站在普通欣赏者、而非专业者的角度上来说事情的。就一个普通的行外人士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应酬,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不可能有机会也不可能愿意去看上三百遍《天鹅湖》(除非不要票的组织或强制去看,或者象全国上下一片象样板戏时代一样,别的通通不演,只演《天鹅湖》一个剧)。而胡不归偏要举几个挚爱艺术的“神人”,甚至《天鹅湖》的舞者为例来说明问题。艺术家是不是个个都爱《天鹅湖》我不得而知,而那几个舞者,跳三百遍《天鹅湖》属于职业行为,属于别无选择,和坐在台下看三百遍是两回事。除非她们也象外交官一样,必须靠“欣赏”别人的舞姿来混饭吃。

  五、谁在神话古人

  胡不归在文中说“譬如孔子,连司马迁、朱熹这样的人物都拜服得五体投地,何物小子,竟敢出其长舌,肆其滥言,甚而否定他存在的价值,岂不是螳臂当车,更形其不自量力吗?”还说王小波对古人的批评,如同“啃着大树上掉下的果子却嘲笑生成大树的根”一样可笑。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司马迁、朱熹这样的人物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我们就一定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才行,如有微言便是“不自量力”。这个时代能够多姿多彩,不正是因为一些连大人物都佩服的人,一些小人物却敢对其出言不逊吗?如果都象胡不归那样,凡大人物说好的我们必得说好,那和集权下的一言堂又有什么分别?

  在吃谁的果子的问题上,我认为我是和王小波站一道的。我并不羞于承认自己受西方文化或文字的影响,明显要多过受中国古文化或文字的影响。西方文字之不足,并非它本身的不足,很可能是译者的力有不逮所造成的。它的长处亦是不可否认的,譬如性别的淡化,逻辑的强化,对论据和论证的重视等等。比起那些古文底子深厚,说话却常常逻辑不通的人(譬如胡不归同志)来说,我宁愿说自己啃的是人家大树上的果子。当然这果子有原装也有嫁接的。只是不理是原装还是嫁接,我至少不必担心死后会有人来向我索恩。


--  作者:二泉
--  发布时间:2003-5-3 13:39:00

--  
觉得这样的写法很亲切,拥趸一下。
--  作者:手心
--  发布时间:2003-5-3 23:51:00

--  
胡不归?
是不是来过茗居清淡(fhmju.com)的胡不归?
呵~~~


--  作者:一蓑烟雨
--  发布时间:2003-5-4 16:52:00

--  
粗看了一下,和二泉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