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怎样写《序》文章[原创]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46685)


--  作者:戊戍
--  发布时间:2003-4-20 19:45:00

--  怎样写《序》文章[原创]
《序》是国学文章的一种格称。用现代汉语的俗称就是“评论文章”。
《序》文章最早是用于对先代书传的发行,由发行者对所发行的书传进行褒贬两方面的评论。所以,编写《序》文章的作者,自己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水平和学历。首先是能读懂别人的文章,然后是能正确评价别人的文章,这种“评价”文章的国学格称为《序》。
国学《序》文章的写作,历史上多用两种写法。一种是“‘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一种是“术圣国语”写作法。
那什么是“‘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和“术圣国语”写作法呢?为便于大家查阅,仅以《四书五经》中的《序》文章作一个比较和说明。
《四书五经》中被称为《春秋三传》而实际是《周易传三》前面刊登的一篇《序》文章,是西汉经学家张子房(张良)编写的。这篇《序》文章所使用的笔法就是“术圣国语”写作法。
那么何谓“术圣国语”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原刘子骏创通大义。贾锦伯父子。许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
“原刘子骏”一语,是国词《轩辕氏》与《神农氏》(参见拙作《论古词》)理论的“和称”,这种和称就是国语、国词。
“创通大义”,是《炎帝》与《老子》理论的“和称”;
“贾锦伯父子”是《炎帝》、《颛顼氏》与《祝融氏》理论的“和称”;
“许惠卿”是《伏羲氏》与《三载考妣》理论的和称;
“皆先儒之美者也”是《昊天氏》、《高辛氏》与《黄帝》、《炎帝》理论的和称。“昊天不弔大川”中的“昊天”即指《昊天氏》,“不弔大川”是指《神农氏》与《彖曰》、《象曰》理论的和称。所使用的都是国词、国语。
“昊天不弔大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论古词》一文中,有许多图式已经指示得很清楚,《神农氏》就是指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干、地支”。中国汉字中,作为天干地支使用的“戊、戍、戌、己、已、巳”这六个文字,自东周以来的学者们用错了五个,一错几千年!
我们现在所用的“戊”应该是“戍”,现在所用的“戍”应该是“戌”,现在所用的“戌”应该是“戊”,现在所用的“己”应该是“巳”,而现在所用的“巳”应该是“己”,使用正确的仅仅只有“已”。
我给自己取名叫“戊戍”,就是为了更正“戊戍戌”三字的用法。
张子房使用的国语“昊天不弔大川”是在指应该怎样更正“已己”,不要搞成了“己巳”。清代经学家蒲松龄先生在他编写的经学书传《聊斋志异  狐联》中讲到的“戊戌同体腹中只隔一点”就是在指学应该怎样更正“戌戍”,“己巳追踪足下何不双挑”就是指学怎样更正“已己”。有许多朋友认为那是有挑逗意味的“色联”,可见谬之远矣。
张子房的这篇《序》文章,从头至尾全部是用国语、国词写作而成,这种笔法就是“术圣国语”写作法。这种文章只有汉学的经学家才能通读,而汉学的俗学学者则只能看热闹。这篇文章对当年的魏征、王弼、白居易、程颐、程灏、朱熹......等汉学的俗学学者来说是一字不识。
这篇《序》中,张子房要说的是“这传文章(《春秋三传》)不是历史学书传,是《易经》,是周文王所编的《周易》中的一部分,该书是以天干、地支(《神农氏》)为主导,以白鱼、黑鱼(《伏羲氏》)为辅导的经学理论的书传”。
“史记”这一书称,最早用于汉代,在汉代以前称为“春秋”。历史上的孔仲尼、孟轲、吕不韦就是在把《周易传三》当历史读、当历史写。他们不知道那是用“术圣国语”写作法编写的经学文章。
那什么是“‘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呢?
《孔子论语集传》前面的那篇《序》用的就是这种笔法。这篇《序》文章的作者是西汉经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他编写的《序》文章的很多句段的前面配写了“程子曰”一词,这就是“‘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的标志。
“‘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与“术圣国语”写作法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前面已经讲到,采用采用汉学理论的规法所编制出来的语句就是“术圣国语”,简称“国语”。“术圣”一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立法”。前面讲的张子房的《序》文章全部是采用的“按汉学理论的法规、立法出来的语句编写而成的”,所以这种写作法属于“术圣国语”写作法。
为什么讲司马迁的这篇《序》文章属于“‘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呢?因为在整个《序》文章中,除了“程子曰”这一个词语是以汉学理论的法规立法出来的词语外,其他词语都是按当时社会的汉语通俗语言进行写作的,所以这篇《序》的写作,属于用“‘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编写的文章。
司马迁为什么要用“‘术圣国语’排头写作法”来写这篇《序》呢?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能精通中华经学国学的学者较少,为了指导后学不要去读学孔仲尼的所谓《论语》,那不是《论语》,是废纸。同时,为了让后世的学者知道他司马迁是汉学的经学家,不是俗学之辈,所以他又在文章中使用了“程子曰”这样的“国语”。司马迁的这篇《序》文章放在那已近两千年,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沿革,加上《康熙字典》的错编错论,使得所有汉学的俗学学者对该文章之中的俗用语句读成了“莫须有”,将整篇文章读成了“莫需有”。以下我将文章中被近代的俗学学者读成了“莫须有、莫需有”的语句解剖几例。
“身通六艺”    
“六艺”是西汉时社会行业的一种“行称”,如对木匠、瓦匠的行称。“六艺行”是什么职业呢?
先来介绍一段小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查。
在秦代以前,我国历史上是没有太监这一职业的。男人在入太监行以前,必须把阳具和睾丸全部切除。秦代初期是将人阉割后,把被阉割者的下半身埋在有一点热量的砂土之中,让砂土吸收伤口流出的血水,因为几乎不用药物,所以被阉割的人员的成活率很低,大约只有40%,甚至更少。秦代的赵高、李斯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从事太监职业的人。
由于对太监需求量的增大,对太监所使用的砂土疗法被药物疗法代替,掌握药物疗法的的阉割人员,慢慢就成了当时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这批人员是皇家御用,所以为“阉割”这一职业取用了“六艺”这一雅称。“六艺行”到了东汉被改称“六艺帮”,当时名气最大的要数“河间帮”。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六艺”,理解“身通六艺”就容易了。司马迁在《序》文章中的“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一群被阉割了的、没有阳刚之气的废物”。如果将“身通六艺”读成了“多才多艺”那就成了“莫须有”。
文章中的“鲁论语”一语,是指孔仲尼编写的《论语》只能在山东省境内称为《论语》。出了山东的地界就不能称《论语》。
文章之中的“有两子张”一语,是指不要把此“子张”当彼“子张”。
文章中的“在壁中分尧”一语,是指孔仲尼编写的《论语》只能藏在他家的墙壁之中,不能拿出来见人。
文章之中的“手之,舞之,蹈之”一语,是在耻笑那些读书不识字的人,连文章的版面都没分清楚,而在那里拍案称好。
……
由此可见,中华汉学历史悠久,即使是先代的俗学书传也不能“古语今认”。

在本篇中,我主要解释了《序》文章的性能。今年来,我看到有很多书籍中有“自《序》”,各路明星也就罢了,但是有些从事文学教育的学者,也在自己的书中搞什么“自《序》”,就有些可笑了。
当然,如果有人问:我编一本菜谱总该可以“自序”吧?我写《我与×××不得不说的故事》总该可以“自序”吧?
当然!那是您自己的事!因为,我不是你的老师!


--  作者:入水三分
--  发布时间:2003-4-20 22:28:00

--  
呵呵,在说太监啊?
这个我感兴趣!
你的一点小错误:秦代以前,我国不仅有太监,而且数量还不少!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记载很多了!在春秋以前,中国有没有太监,这个不好说,《周礼》上有关于太监的记载,按理说周朝就应该有太监了,可《周礼》的正确性、成书时间还不确定,所以,也许不可信!
    可在甲骨文中,有类似“♀£羌”字样(呵呵,实在找不到更象的了,其实,最左边应该是头朝下的一个“凸”字中间应该是反过来的英镑符号!不过意思应该是明确的,就是把羌人抓来割去老二!用以祭神!
    所以,周朝有个把太监的,应该也是很正常的!太监的历史,也就该是四千年!和中国民族大体相同!
    至于阉割的办法,我看过的书里面很少有具体的过程的,安禄山阉割李诸儿算是期中一个!(具体过程大家自己去查书吧呵呵)
    不过,戊戍所说的方法,似乎不象我们中土所用,和古埃及的阉割方法非常类似!
    (时间快到了,呵呵,明天再说吧)
--  作者:江月
--  发布时间:2003-4-21 20:57:00

--  
"我给自己取名叫“戊戍”,就是为了更正“戊戍戌”三字的用法。"

原来如此,只不过用五笔我总是打不出来。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3-4-23 22:00:00

--  
以下是引用入水三分在2003-4-20 22:28:00的发言:
呵呵,在说太监啊?
 这个我感兴趣!
 你的一点小错误:秦代以前,我国不仅有太监,而且数量还不少!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记载很多了!在春秋以前,中国有没有太监,这个不好说,《周礼》上有关于太监的记载,按理说周朝就应该有太监了,可《周礼》的正确性、成书时间还不确定,所以,也许不可信!
     可在甲骨文中,有类似“♀£羌”字样(呵呵,实在找不到更象的了,其实,最左边应该是头朝下的一个“凸”字中间应该是反过来的英镑符号!不过意思应该是明确的,就是把羌人抓来割去老二!用以祭神!
     所以,周朝有个把太监的,应该也是很正常的!太监的历史,也就该是四千年!和中国民族大体相同!
     至于阉割的办法,我看过的书里面很少有具体的过程的,安禄山阉割李诸儿算是期中一个!(具体过程大家自己去查书吧呵呵)
     不过,戊戍所说的方法,似乎不象我们中土所用,和古埃及的阉割方法非常类似!
     (时间快到了,呵呵,明天再说吧)


太监与国家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