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参加自己的葬礼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42742)


--  作者:石彤
--  发布时间:2003-3-31 12:05:00

--  参加自己的葬礼

当一个杀死自己,他是凶手,他剥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凶在于对自己生命的剥夺,
而他自己认为这是善的,非此不能改变他前堵后追的生活。因此我们认为他是善的,他的死并没有妨碍别人。他的父母朋友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他这样走了是对他们的残害,
他必须为了短暂的不分别继续活下去。他和他们产生了分歧,分歧在于死是自己的事还是
社会的事?自杀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充满了疑惑。

其实更大的困惑还在后面。自杀者选择的一条不归路究竟有多少道理可以作为依据?他选择死亡是因为他相信死亡的必然到来------这是被反复证明了的事。在此基础上,他的行为产生于某种理论,而非自己的实践。所谓的实践就是他必须活下去,以致于某一天不得不死去。这是困难的,因为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某种现实的或者精神的危机,让他熬到故事结束去看“GAME OVER”是残忍的。我们知道,所有的痛苦来自人生命的不可逆转。李白说人生是“百代逆旅”。假使我们认可人生是不可结束的,我们的痛苦也烟消云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等待,假使今天不能涨工资,我们相信若干万年以后总有机会轮到我们。“爱你一万年”之类的情话也因此成为没有创意的滥话,彼时一万年只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场午休。恰恰因为我们的痛苦都来自于死亡的阴影,说明了抽象思维比实践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死亡这种威胁一直是被我们感知到的,而非我们经历过的。除非,我们爬起来经历自己的葬礼,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为自己祈祷,并举行简短的道别。

于是,这个被称为继光的男人慷慨的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他发现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极为悲痛,包括曾经暗恋他的隔壁的菜花。也就是说,为他悲痛的,是爱他的人,而非他爱的人。这使得一切主动的爱都失去意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如果说还有痕迹的话,应该是承受的爱。而我们过往的生活中最亮丽的,是付出的、倾心的爱。这包括小战士继光对村东头的寡妇王小菊的爱恋。这并不矛盾,我们生的时候用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我们死去的时候发现这不过是一场梦遗。我们所在被单上留下的梦遗痕迹,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承受的关心和爱护,虽然在死者生前这一切是以很隐秘含蓄的方式存在的。我们所忽略的,在我们的葬礼上成为主角。我们所追逐的,在葬礼上缺席。即使是在被爱的痕迹中,自杀者会发现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更为持久和深厚。让我们在自己的葬礼上忏悔:我们忽略了因为我们的降生而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忽略了在幼时疾病时父母的焦灼,忽略了自己在兄弟姐妹心目占有的固定席位。

葬礼的观望者因此而忏悔。诚然,这是一场仪式,忏悔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历数自己心目中固定的席位,我们会发现,分别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依然基于我们对众生死亡事实的推断。区别只在于,是我们参加他们的葬礼,还是他们参加我们的葬礼?长亭短亭,何处归程。于是自杀者决定走的更加体面和从容,这需要他的家人的理解。普通的情况下,家人是难以理解的,即使理解也会被斥为残忍。

于是,自杀者最需要的是一种约定:我走了,不要为我悲伤。把丧事办成喜事,让坟墓铺满鲜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如果人们都充满浪漫主义精神,把死亡当作一次长亭外芳草萋萋的离别,甚至当风长歌,不失为一种自我消解苦楚的办法。这是一种约定,并非每次都能达成一致。在《庄子》中有个叫子桑户的,他死后孔子派子贡去吊丧,发现他的朋友子琴张和孟子反俩正鼓琴长歌,歌词大意是:我靠,你爽了,我们还得受罪,云云。但是这种约定难以达成,所以大多数自杀者还得亲自参加自己的葬礼,假之以鲜花和琴声。

自杀就是这样一种亲自参加的葬礼,死亡前的片刻沉思,或者搬凳子,或者打开农药瓶,或者临风站在高楼的边缘,或者凿沉木兰舟,或者用鲜花铺满事先挖掘的坟墓,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是自杀者为自己举行的简短的葬礼。在这个过程中,忽略的角色必然再次出现,忽略的事物变的异常清晰。忽略的人物往往是爱他的人,这让他心存愧疚。愧疚本身就是一种忏悔,所以这样简短的仪式实际上什么都不缺少:类似临终弥撒或者佛教超度一类的东西。有一种情况,有的人是因为爱而不能得到自杀,那么这种爱到此时实际上转化成了恨,我们可以认为在这样的忏悔中不包括主动的爱。忽略的事物------即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难以看见的生与死等大道理,此刻清晰起来。自杀者一边参透这个问题,一边虔诚的祈祷。实际上参透和祈祷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参透的部分由祈祷进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缺少的虔诚之心在最后的关头救赎了我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忏悔和祈祷,在自杀者的简短仪式中一样不少的存在者。然后是没有到场的送行者,他们由自杀者自己替代,他衷心的为自己送行。而传统的葬礼人应该参加的人,在他的想象中依然参加了,或者说,是他在为他们送行。这是个不需要争辩的道理,就好比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情怀中,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是的,当自杀者环顾葬礼的缺席者,那些最爱他的人,他不禁发现:死亡只不过是这些参照物间的彼此分离,它什么都不是。或许当你纵容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他反而不会死亡: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他会加倍偿付给他的爱,他会为四处追逐感到无聊,他会享受所有的快乐,同理,他会把所有的不快乐带进坟墓。但是,他也学会了加减法,如何在获得的时候失去什么,他不再把所有的东西都背在身上,继续他的人生逆旅。

(初稿,有时间再整理补充一下)


--  作者:珠儿
--  发布时间:2003-3-31 12:44:00

--  
星期六曾看《实话实说》里关于如何预防自杀的讨论。其中有人说,如果死都不怕,还怕面对什么呢?
--  作者:布衣
--  发布时间:2003-3-31 14:25:00

--  
这篇文章是有意思的。是近来读到令我感兴趣的为数很少的文章之一。
然而,文字中对很多东西的质疑,只是一种怀疑而已:
譬如:“假使我们认可人生是不可结束的,我们的痛苦也烟消云散。”
事实上正相反,如果人生是不可结束的,那么痛苦就没有终结的时候,更可怕的是,人将会与是无休止的寂寞长伴。

再如,“这使得一切主动的爱都失去意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如果说还有痕迹的话,应该是承受的爱。”
是这样的吗?

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以值得大家深思与讨论的。
喜欢这篇文章。


[此贴子已经被布衣于2003-3-31 14:24:59编辑过]

--  作者:雨夜昙花
--  发布时间:2003-3-31 14:31:00

--  
青衣想事越来越玄妙了,不过由此看来,思考是极其有益的。
--  作者:木头吉普
--  发布时间:2003-3-31 16:29:00

--  
不管怎样,想自杀的人,那自杀前那一瞬间肯定是义无反顾的,去意已决之时,我想人家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想头的了。
而且勇气可嘉,你想想,比如想跳楼者爬到高高的窗外围栏外要纵身一跃时,能不腿软就算是英雄;明知是农药倒下去会穿肠破肚七窍流血死得极为难看可依然毫不犹豫地咽了下去,就如此,问世间有几谁能做到?不服不行。
去参加人家的葬礼不难,可是参加自己的葬礼,就真的要义无反顾了。没有点勇气、坚强的意志让自己真的死去,我想很多人在自杀前可能也做了懦夫,退缩了,不死了。
当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赞同自杀,一片树叶一根青草都有生命,更何况人。
只是钦佩那些有志于自杀的人走向自己的墓穴时,从生跨越到死那一瞬间,就那一瞬间,不是每个人轻易能做得到的。
(胡言乱语,自己说完都无法给自己个清晰的逻辑……各位莫生气……)
--  作者:flyfree
--  发布时间:2003-4-3 17:55:00

--  
完了完了!恐怖啊!
--  作者:鲁虺
--  发布时间:2003-4-5 11:23:00

--  
恐怖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自己认为恐怖这个世界就真的很恐怖,自己吓自己!
--  作者:阿七
--  发布时间:2003-4-5 14:36:00

--  
UP一下
等你来整理补充
回珠儿,“如果死都不怕,还怕面对什么呢? ”自杀一定是为了逃避,大家似乎已经心照不宣?
--  作者:石彤
--  发布时间:2003-4-5 17:17:00

--  
计中计或者戏中戏

说到整理或者补充,似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坐下来,把手按在毛选上,
一条条的来。精力不济,然而4月1日发生的某歌星坠楼事件,似乎是本文的
一个注脚.这篇文章写于3月31日,事件发生在第二天。按照胡乱联系的理论,
简直是对石某伟大理论的最好实践.感谢张国荣同志。

我到南方一个神秘的山村去住了两天,从2号到4号.我昨天晚上才知道人间发生
的这些事.纵使所谓的理论长文暂时不能挥就,我想我们也是可以就这一震撼事件
专门进行评论。就事件的特征,比通常的自杀有更多的曲折和玄机.毕竟,这次自杀的设计
者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他有能力和愿望做得更加深思熟虑.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投入的艺术工作者------被玩弄的猴子常常真的怒气冲冲,生活和
作品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的标志。对比一些自杀的演员,阮玲玉\陈宝莲和张国荣,我们可以发现戏中戏的影子。特别是在此次事件中,在愚人节的时候,
是谁在愚谁?是生活愚弄了我们,还是我们愚弄了生活?负责现场处理的警员说,他先接到的
是迅速爆炸开的新闻,当他看到传呼上这样说时,他以为是愚人节的一项传统活动。换了我们,可能也是这样认为,在这一天,特别是在西方文化比较盛行的地方,人们无不在警惕中捱到子夜。可是,他接到的命令是去处理现场,他才相信是真的.这时,他很震撼,大有激动和哀痛的态势。他为什么情绪非常激动?应该有愚人节的因素,他感到了一种恐怖的命运的愚弄。这些东西是在新浪的专题里面看见的,出于对死亡的豺狗一样的嗅觉,我从神秘山村回来后详细翻阅了有关报道。我猜度张歌星在戏中戏之外,又玩了计中计,在2003年愚人节,是谁被愚弄了?

先说戏中戏.阮玲玉的最后一部片子是<新女性》,戏中,她自觉自己的命运,并以死抗争.很短的时间以后,她实践了片子中的结局。她是不是新女性?张国荣的最后一部片子是<异度空间》,在此戏刚刚上映之际,他真的遁入异度空间。什么是异度空间?在这个词汇里,我读不到正面或者负面的意义,它只是平静的将生与死列为不同的空间。肉体消亡后,往哪里去?看来我们收到的所谓唯物的教育,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有人接受了生之外另有空间的概念,并且大多数人是这样接受的,例如各种信徒.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作品对演出者的影响:<霸王别姬>之后,他开始表现的如同女人,潜意识里的断袖之好开始抬头。可以想象,在琢磨角色性格的时候,好的演出者已经仔细思考了相关问题,并且为了演出逼真,他倾向于片子中的角色设置。更何况,影片拍摄结束,他得到了相关体验;如果影片成功,他会对曾经有过的体验产生怀旧的情绪。这些都会促进他回到角色,在作品结束之后继续虚化生活和作品的界限。好的演出者在获得赞誉的时候,往往真正颠覆了自己的角色。演出和生活,在这里构成了一对矛盾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是多么深邃的问题啊,没有多少人真正想明白过.当艺术家处处去寻找生活时,生活却自己找上门来,他虚构生活,生活却同时在虚构他。这多么令人癫狂,真可谓歌星也疯狂。他一跃而起,在愚人节的傍晚面对汹涌的人流,置仍在进行的
与前男友的约会不顾,带着匆匆写下的遗书,从香港东方文华大酒店的24楼呼啸而下。他象一架高速的电梯,从23楼\22楼火速掠过,他飞翔了!这是他生与死之间的快感。

我们怀念张国荣,怀念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他带给我们的<倩女幽魂>等很多作品,与他的灵和肉密切相关。我们怀念张国荣,怀念他忘我的精神。他真的忘了我,他大呼我是谁?投向异度空间的怀抱。此前,我们相信他认可美丽新世界的存在,我们祝福他找到归宿。

在下流电影的演出者陈宝莲那里,她对作品的思考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她在生活中依然淫荡,虽然这是不被鼓励的原则,但是我们认可一个人有权利淫荡或者不淫荡.我也曾经想淫荡,但是条件让我变成了一个貌似君子的人.其实,淫荡者最纯洁.你不淫荡,又怎知色相的空无。大概,佛祖要教我们的,是众生皆淫荡,淫荡自可破。这个艳星在肉体的放纵和展览中,深深厌恶了尘欲.这多么奇妙,一个在荧幕上晃动着身体凸出和凹进部分的人,竟比较早的参透了空无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妓女和僧人,都是佛法的研修者,他们修的法门不一样,一则约束自己,一则放纵自己,可是,他们都在普渡众生,都越来越感到虚空。陈宝莲认了一个有钱的干爹,同时在台湾约会一个青葱少年。在她生孩子的时候,这俩人都没能赶到她的身边。她信仰了佛的宗旨,她终于不再放纵,以救人一命一样的虔诚生下孩子,然后采用了服药和跳楼的双重保险自杀办法,从上海市静安区南阳路一幢公寓的24楼跳下去。也是24楼。她的三级片让她信佛,是作品和生活不能分开的一种反证. 西方有位所谓的哲人说过,走向反面仍然是一种证明。

这就是戏中戏,具体到张国荣,简直让人怀疑是戏中戏之外的计中计.4月1日,是谁愚弄了谁?


--  作者:逸冰
--  发布时间:2003-4-5 19:38:00

--  
庄子是属于唯心主意论者吧?唯物主意往往生存的更为现实。
幻想死亡不如体会死亡,每个人所希望带走的东西,所能带走的东西都有不同,为自己吊丧是否可以认为下意识里你又重新活过?所以这次你鼓励自己要忘却要感恩要快乐要奋斗。
哥哥,生活是明朗的:)
--  作者:阿七
--  发布时间:2003-4-5 20:57:00

--  
再UP一下,并鼓掌:)
--  作者:雨夜昙花
--  发布时间:2003-4-5 21:52:00

--  
这一帖中不时有句子闪烁着哲思的光茫。让人为之悲哀并思索。
在演员那里,自然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可我们又如何呢?哪一场不是戏?
戏中戏,计中计,生命的尽头才能看破仰或仍然无能为力?

近来看卫斯理的小说,其中对生命的形式提出许多疑问。其中一篇写快活,他说快活不是一种情绪,而是快快地活过,步入另一个境界,不要肉体只有灵魂无悲无喜的境界。
可是我们仍是凡人,这世间许多东西让我们在初初尝试时便欢喜,并想时时拥有。
如今天我喝了一小杯从文山带回的养身醋,酸酸甜甜好喝不说,还可美容外加减肥,便觉得特别快乐。去菜市从树下穿过,有花香随风袭来,马上便忍不住笑意……这一切,仍是要用肉体来体验。
今晚电影台放《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哪一年的电影了?我已不记得,只记得那时我抬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并时时笑出声。今晚又重看,欣赏水平已被现在的电影和所经历的这些年月提高了不知多少,但仍是看得津津有味。放完电影后,我问自己是不是特别怀旧,认为过去的东西都可一看再看,看小说如是,电影也如是?其实不是的呀,我不过是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不过是在回味曾步步走过来的岁月,而若无悲无喜,又哪来这些琐碎的欢乐与惆怅?

呵呵,扯远了。
青衣,不管你的情绪,这一帖的确好极,特别是思想。
我本想写一帖自杀是种自私的行为,看后觉得无法再写了。



--  作者:游侠列传
--  发布时间:2003-4-6 11:56:00

--  
有空跟帖,真得不知道该怎么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