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主题:纪念马老——相声泰斗马三立自述(转载)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35065)


--  作者:水蓝
--  发布时间:2003-2-19 16:24:00

--  主题:纪念马老——相声泰斗马三立自述(转载)
   我叫马三立。三立,立起来,被人打倒;立起来,又被人打倒;最后,又立了起来。(但愿不要再被打倒。)我这个名字叫得不对:祸也因它,福也因它。

  我今年85岁,体重86斤。明年我86岁,体重85斤。

  我很瘦,但没有病。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体重没有超过100斤。


  现在,我脚往后踢,可以踢到自己的屁股蛋儿,还能做几个“下蹲”。向前弯腰,还可以够着自己的脚。头发黑白各占一半。牙好,还能吃黄瓜、生胡萝卜,别的老头儿、老太太很羡慕我。

  我们终于赶上了好年头。托党的福,托三中全会的福。我不说了,事情在那儿明摆着,会说的不如会看的。没有三中全会,我肯定还在北闸口农村劳动。

  其实,种田并非坏事,只是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生产队长说:马三立,拉车不行,割麦也不行,挖沟更不行。要不,你到场上去,帮帮妇女们干点什么,轰轰鸡什么的……惨啦,连个妇女也不如。

  也别说,有时候也有用。生产队开个大会,人总到不齐。队长在喇叭上宣布:今晚开大会,会前,有马三立说一段单口相声。立马,人就齐了。(张京平整理)

  原载于1998年11月24日《天津日报》


--  作者:水蓝
--  发布时间:2003-2-19 16:24:00

--  
司马南:我看马三立与春节晚会 
 
 
 
  马三立先生走了,我没哭,不是冷漠,也不仅是因为有“九十而终是喜丧”的民间说法,在我的概念中,这个瘦瘦细高的老头儿他说的那些幽默话儿就象是一片空灵之中撒落下的心灵花瓣,我辨不清老先生在人间还是在天堂,不管他在哪里,都是一尊笑神,食人间烟火的欢喜佛。

  “开口便笑,笑尽天下可笑之人,肚大能容,容入天下难容之事”,中国庙宇中,笑佛无处不在,马三立老先生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乃至功德不亚于任何一尊笑佛,略显不同的是三中全会开过20年之后,全国人民一半在减肥而老先生身子骨始终未胖起来。所以马三立先生外形不象是一尊佛,更象是道家高人——一派仙风道骨尽显飘逸超然。

  中国思想史上,势力最强大,莫过儒道两家。儒家尊王,或为帝王者所用,故酸儒书生多迂腐之像,两千年不苟言笑,学而优则官后,更是正襟危坐,表面不越雷池一步,面部表情肌日见僵化。除了入歌舞厅桑拿一类场所或酒后偶见其本性以外,这类人通常照本宣科,千万人千万次报告演讲,千万人千万篇八股文章,都说同样人人皆知之正确废话、车轱轳话,味同嚼蜡,苦煞听众,毫无生动幽默可言,能他妈烦死你。

  常有人问及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马克思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说,纵向看人的本质也是历史传承的结果,文化基因如此。不信按基因图谱展开的技术把我们的这类文化基因打开晾晾。一晾自然明白,历朝历代,官场上儒冠儒服者,鲜有人说话有人味的,统统透着腐儒的枯燥酸气肉麻,明明“孜孜求官”“孜孜逐利”,各揣鬼心眼儿,却又在脸上面部勾眉画眼,整容拉皮垫鼻子,扮作道学面孔以求给人印象是驾汤武而媲尧舜。这种为官为文为人者,怎么能有幽默感有人味?

  好不容易下意识抒发性灵,又念及颂帝王功德表白自己忠贞不二,如此生挤出来的惟有“廊庙文学”。这种“廊庙文学”,一无议论纵横,二无尖锐泼辣,三无狂放豪迈,只在“孔庙中翻跟头,理学场中捡牛毛”(林语堂语),假以体恤民生却言皇恩浩荡君子盛德,你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喜剧小品相声一类,所以愈来愈不好看,概因为基本理念及表演建立在“廊庙文学”角本上。偶有民间杂戏小曲带来一股扑面新风,道德家理学师不忘添入升华主题,病态煽情,那能好看?

  春节晚会某些节目,杂文家潘多拉嫌它“太闹腾”,其实百姓也嫌它闹。

  主创人员当然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年年自己跟自己叫劲,紧张得浑身抽筋儿,再来一百条皮尺子卡着,动则得咎,压力太大,标准太多,根本没法松驰下来静心创作,写小品相声的自己都不感到好笑,观众怎么会跟你傻笑?无奈,艺术家们只好猜度上级,迎和观众,夸张肢体,喊爆麦克,以气势造繁荣。

  如此创作模式不改,换下金越、马三立导春节晚会,也一样。

  热爱马三立的人相信,春节晚会的某些作品招人烦,是因为至少违反了“逗你玩”中的二条原则。第一不“逗”,松不下来怎么逗?第二没有“玩”的心态,一脑门子主题思想怎么玩?最后只剩下“挠”观众痒痒,又下手太急、太狠,没法不让人烦。

  所以,看了春节晚会,马老先生方驾鹤西去,连看了20届了,“火柴盒养蛐蛐,越养越窝窝”——马老绝望了。

  马三立先生乃平民艺术家,根在平民之中,又超于世俗之上。若一定从思想史角度评判马氏相声,我以为应将其归入与儒家相对的道家一派。您看马先生多么超脱呀,即使是当年轰轰烈烈大革命环境下,表现工农兵,他也超脱得可以,从革命与建设之洪流中找出一个“马大哈”,把“买猴”过程说得活灵活现,这种从生活中来,返归自然,充满性灵的作品,妙不可言,恐成绝响喽。

  马先生是温厚的长者,只有在温厚胸怀与境界里,方得生出“心灵光辉与智慧丰富”相得益彰让人会心微笑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说,温厚是幽默之母,也是做人之最高境界。

  人们在伪诈的挤压下心灵几近干枯麻木,所以厌恶“透了”奉天承运假作欢颜式的“滑稽堂会”,马三立的幽默道理明白,说话近情,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滋润了人们的心灵。因温厚而近情,因近情而从容,因从容而练达,因练达而智慧,因智慧而幽默,因幽默而不朽。

  
 


--  作者:云淡珠灰
--  发布时间:2003-2-22 14:22:00

--  
喜欢马三立的自述。这样的老人谁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