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苍凉胜境关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33045)


--  作者:雨夜昙花
--  发布时间:2003-2-8 17:24:00

--  苍凉胜境关
胜境关是个界关,在滇黔两省交界处。因其是个古驿站,内心便怀了几分浪漫的瑕想,认为那的石板路必纹下了历史的重重伤痕,那的驿站必有千里马的足迹。
  到胜境关的路尚未修好,但也不算遥远,吃过午饭,还不等休整好,突然间便听说到了。那天不晴朗,云层厚厚地压在天边,一下车,风便袭来,极冷,厚厚的风衣被吹得笨重地拂动起来。

滇南胜境坊
  眼前是一座重檐翘角的牌坊,上有“滇南胜境”几个烫金字,但因蒙了层灰,并不觉醒目。据说牌坊也是有地位的,从斗拱可看出,滇南胜境坊有九级斗拱,久负盛名的金马碧鸡坊尚没有这么多级。不过比起新建的金马碧鸡坊那金碧辉煌的气势及四周繁华的街市,滇南胜境坊是一幅饱经苍桑的苍凉模样:牌坊上的漆已剥落,虽能看出楹柱是朱红色的,但已黯淡得点缀不出一丝喜气,再衬上几株落尽叶片的树木,这自古以来进滇的第一个关隘,走过许多文官武吏、文人墨客的地方好似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牌坊中间楹柱前的两对石狮一对面向云南,一对面向贵州,据说面向云南的这一对身披红土,面向贵州的一对身覆青苔,因是旱季,所以这一奇事并不明显,但仍能从这两对狮子身上看出些痕迹,显露了“雨师好黔,风伯好滇”的气候特征。

古驿道
  牌坊两旁有一些年代久远的房屋,中间的石板路已看不出黛青的颜色。住在附近的农户担了炉子与铁锅来卖油炸洋芋,除此还有腌萝卜,也有人卖葛根,但那葛根细如手臂,不如常在街上见的那样粗壮。风又不停袭来,天地均呈灰色,更添了十分苍凉。
  但人仍是来来往往,有当地人似赶集一样地来游玩,也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极小一些的孩子吃着一串炸洋芋便已眉开眼笑,几个女孩用塑料袋装了腌萝卜一面吃一面说笑一面行走,几个男孩子不时把点燃鞭炮,“啪”的声音断断续续在人来来往往的地方响起,因这些人和他们的笑,为这里添了几许节日气氛。这是大年初二。
  石板路因被尘土遮掩,看不出曾经受的风霜,但高高低低,行走并不方便。

鬻琴碑
  鬻琴碑在一个狭小的亭子里,亭子的模样很普通也很苍桑,与随处可见的亭子没什么分别,还不如那些亭子光鲜。若不是有人指点,我不会走过去看,因我对书法没有研究。但细读亭内鬻琴碑上的文字,让我有惊讶的感觉。上面说浙江杭州钱塘县孙士寅出任平彝县(今富源)县令。任职期间,清正廉明、洁己爱民。卸任时,两袖清风,百姓捐送,分文不取,而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心爱古琴鬻为路费。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相送,牵衣流涕,直至十里之外。为褒其美德,百姓捐银立“遗爱碑”于驿道旁,即现在的鬻琴碑。清朝拨贡李恩光曾写过《鬻琴碑》一文:“来携此琴来,此鬻此琴去……三年课绩循良奏,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羸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焦桐纵售值几何,此去长安道路多……”,这块碑不是歌功颂德的,而是纪念一位清官,这让我惊讶,一位县令任职三年,要靠买自己的琴才有路费回家,这也让我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位清官名不见经传,深藏于民间。
  看着这已被灰蒙住的碑,心头更添苍凉,只为知道世间还有许多这样隐在民间的官。

石虬亭
  胜境驿是来往官吏休息的地方,也是这里唯一要门票的地方。里面有石虬亭,因两条石
龙得名。据说一条来自贵州,一条来自云南,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云南的雄龙要贵州的雌龙与它一起到云南,雌龙却要雄龙与它到贵州,就此争执,不等结果出来,天便亮了,两条龙便化成了石头,它们相依相偎,一条头向云南,一条头向贵州。龙的身边有一汪清泉,据说已多年不出水,但经过这些年的封山育林,现在又流出了清澈冰凉的泉水。
  我并没有去喝那泉水,只是站在那里想这个传说的含义。如果石龙重生,它会不会放弃爱情回到家乡?回到家乡的它又会不会思念自己爱人?可见这是两难的选择,化身为石头倒解决了这一难题,又可与爱人相依,又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一解思乡之情。

石龙古寺
  民间有个传说:石龙古寺的菩萨会走路。我没能看到这个寺,自然也无法去感受神象扑来搂住身躯的滋味。据说那是踩动了法闩机关。其实那寺里有什么均与我无关,因文革期间已被拆毁,我什么也无缘看到。
  寺内曾按八卦方位植树八棵,称为“八卦树”。但毁寺时同时毁去了七棵树,如今只留有一棵。那棵树至今仍在,笔直孤独。
  我没有走到它的身边,只是远远地看着它独自立在寒风中,立在灰色的苍穹下,寂寞悲凉。

关隘城楼
  沿着蜿蜒陡曲的古驿道,便走到关隘城楼。
  穿过城楼,仍是风萧萧,但更觉苍凉,不见林木葱翠,只有不散的云雾与低矮的草木。
  走上城楼,因树木被砍伐得只留下瘦弱的小草,我无法领略当日那种雄伟气势,只是一个劲地问:“怎么可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城门进不来,还可从周围的山上爬过来呀。”我们便是从山上爬到城楼上的。
  “过去林木浓密,根本不可能从山上过来。”
  我也就姑且信之。
  城楼的洞门上有“胜境关”三个字,我却并不明白胜境两字是何意。想来,这里曾是风境秀丽的风水宝地,只因过去多年的砍伐才呈现一片荒凉吧。
  下了城楼,想到荒了多年的泉已有清水流淌,那青翠的山木应不遥远。

  走出胜境关,风仍不停地袭来。想起李恩光在《鬻琴碑》中写道:“清风卷起万松巅”,原是这样,我没有拢紧风衣,任风吹来又吹去,任手在风中冰凉。没有回头去再看一眼这走过杨升庵走过林则徐的驿道,只想在我下次来时,山巅真的有了万棵松树。
  



--  作者:绊脚之石
--  发布时间:2003-2-8 20:58:00

--  
徐霞客出山啦:)
最喜昙花游记了。
--  作者:丝竹
--  发布时间:2003-2-9 10:10:00

--  
我更喜欢去看风景啊。。。:)))

--  作者:珠儿
--  发布时间:2003-2-9 22:39:00

--  
从头至尾一直围绕苍凉写来,读后不知今夕何夕。
昙花是适合写游记的,喜欢看。
--  作者:拾得
--  发布时间:2003-2-10 9:24:00

--  
把这篇打包,下线慢慢看,不然总觉定不下神,品不出味。
--  作者:一蓑烟雨
--  发布时间:2003-2-11 15:09:00

--  
滇南胜境坊:极象小说引子,整篇白描。其后的渐渐笼上主观意象,却能按住不发。使读的人随着文字,在它的暗示下作自己的神游。
--  作者:边学边写
--  发布时间:2003-2-12 16:41:00

--  
无声无息缓缓流进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