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江山不似旧温柔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7765)


--  作者:一蓑烟雨
--  发布时间:2003-1-5 14:30:00

--  江山不似旧温柔

  大概有二十年不读小说了。小时候没有书读,一部《艳阳天》当作了最好的小说。上大学初半掩半藏地读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现在还能记起那种童心的感动,噫嘘蹉呀,没有人可以说那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大学中叶,终于有书读了,到了暑假就是读书。暑假真好啊,看了许多中外名著,唐诗宋词。读了《红楼梦》,才知道天底下竟能有这样的好书。上学教我们闯世界的本领,读书给我们做人的内涵。感谢那些假期,感谢那些有书读、能读书的日子,因为,现在的我真没有时间读小说。不过,要说完全没时间,也不对,但是现在的许多小说千篇一律,不如看散文随笔有收获。

  前一阵,和朋友讲起曾国藩,朋友推荐我看看唐浩明写的三部头长篇《曾国藩》。知道曾国藩是个做人有心得的才人、英雄,既然有信得过的朋友推荐,于是从书架上取下两年前买的那书,开始一天几页的读了起来。两个多月来,竟读完了两部,开了二十年的先例。

  说起来,读小说的确也不是读散文随笔所能替代的。许多事,许多道理,没有一个大的场景,没有一个大的故事,就难以理解、领悟。从这上讲,读警句格言,远不如读散文随笔,读散文随笔又不如读小说、历史,尤其是当我们阅历尚浅的时候。许多道理只能悟,不可传、不可学。大家喜爱的罗大佑就感慨说,他已不再是当初锋芒在外的反叛歌手了,而是平静了许多,耐心了许多,也无奈了许多,知道了这世界有许多曲折,要作许多取舍退让。

  读《曾国藩》,虽然并不觉得唐浩明的文笔有多好,有少许地方甚至是明显的败笔,但觉得他还是力求客观、中肯的,对曾国藩也有潜心的研究。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和曲折描写曾国藩由刚直向柔韧的转变,是该书的一大核心。毛泽东曾送邓小平一个“棉里藏针”的评语,如果说邓小平的藏针是步步为营的釜底抽薪,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则以雌为雄,以退求进:“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博……忧患横逆之来,但少忍以待其定。。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出山后期的曾国藩着重于化敌为“友”,为大事业铺道开路,懂得“慎终如始”,避免成为让君王感到芒刺在背的君床边的同睡人。他也已经意识到中国真正的敌人在外不在内,制定出以退为进、以夷人之长制夷的工业救国的道路。由于有丰富的事例反复作证,唐浩明所写出的曾国藩的感悟让人信服、让人往心里去。这是散文随笔小小的篇幅不可能做到的地方。而曾国藩的感悟,一定也是作者的感悟,是生活的感悟,对处于变革时期的当今的中国,有一些借鉴的意义。

  唐浩明也善于通过把曾国藩和身边的群臣、尤其是弟弟曾国荃对比,来烘托曾国藩内心一角对国家兴亡、人民生计的记挂。曾国荃骄纵、贪财、短视,对部下管束不严,破城之后纵容士兵烧杀淫掠,以至曾国藩在打下金陵后为保全自己而自请裁兵的犹豫不决之际,因看到了湘军的腐败而增加了裁兵的决心:这样的军队,于国于民何益?“即使不撤,也不能打仗了”。曾国荃出于私利几次想拥兵称王,曾国藩不仅能审时度势,也不愿再起战祸而涂炭民生。没看过史书文献,这些也可能是作者对曾国藩之心的揣摩,但这和作者笔下曾国藩的形象是一致的。

  金凌打下来了,朝廷惧怕“三千里长江无一船不挂着曾字旗”的十二万曾家军,“恩准”打下金凌的曾国荃开缺回乡,全体官员在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为他送行。唐浩明通过李香君的舞姿和歌唱,明用孔尚任《桃花扇》的话,暗写曾国藩的心情:

   烽烟满郡州,南北从军走,叹朝秦暮楚,三载依刘。
   归来谁念王孙瘦,重访秦淮帘下钩。
   徘徊久,问桃李昔游,这江山,今年不似旧温柔。

曾国藩那时的心情,沮丧又有感悟,唐浩明只淡淡的一笔带过:“曾国藩越听越伤感。他不希望《桃花扇》再演下去,转脸向赵烈文,……”虽然是侧写,却很简炼,即写秦淮的艳丽和这艳丽中的民生,又很准确地写出曾国藩的心境,和对世事苍桑的感叹,“归来谁念王孙瘦”,句短而神重,“这江山,今年不似旧温柔”……此等手法,写小说的人值得心领神会。

  “都是圣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据作者说,夫子庙楹柱上曾有这样一副联语。打下金凌后,该是重建国家的时候了。作者让曾国藩“偶然”因赵烈文游秦淮,引发他强国安民的抱负和对平民百姓的爱心,并让他通过这副楹联来发感慨:“芸芸众生,碌碌黔首,有几个能立廊庙,能干大事业?他们辛苦赚钱,也要图个享受快乐。酒楼妓馆,画舫笙歌,能为他们消忧解愁,添愉悦,也就有兴办的价值。……且游览秦淮河,如同读一部……旧史,几度兴废,几多悲喜,亦足令读书君子观古鉴今,励志奋发,居安思危,为国分忧。……君子小人都可以一游秦淮。”一个领袖,若能有这样的心怀,国家焉能不兴旺?不发达?自古以来,这样的君王惜不多耳。

  去年夏天回国,特意去看了趟曾经求学四年的南京,重访了阔别20年的秦淮,昔日夫子庙,已经一改过去的清冷,夫子庙前的立柱上没见那副对联,那也许是唐浩明的杜撰吧,但我却很喜爱这杜撰。如今的秦淮之夜,彩灯通明,熙熙攘攘,满街是各种各样的商贩,夫子庙的河畔卖雨花石的一字排开,河中有三三两两的小划船,河对岸的九龙壁也很添色。然而,壁前那十几个“某某厂商赞助”的霓虹灯大字广告却大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望着那怎样也抹不去的广告,不由让我心里生出抵制这家厂商的情绪来。江山不似旧温柔……

  还有第三部没看,希望唐浩明又有写得精采、透彻的地方。

2003/01/04


--  作者:水木冰心
--  发布时间:2003-1-5 14:52:00

--  
遇到一蓑烟雨的文章,细看总是不会错的,尤其喜欢文章最初关于阅读的那些体会。
--  作者:珠儿
--  发布时间:2003-1-5 15:31:00

--  
烟雨的读书感写得别有韵味,光看题就让人惊艳。
开首是铺垫。一本大书要兼顾着很难,必要懂得舍弃。烟雨裁选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点写自己的观感,让人对这本书的认知有了大体轮廓。
倒数第二段似是闲笔,细读却是进一步的渲染。江山不似旧温柔……由不得人不跟着他敛神再叹。
--  作者:布衣
--  发布时间:2003-1-5 16:36:00

--  
有时,感受,是要契合自己一时的心境,才会觉得好

--  作者:采莲女
--  发布时间:2003-1-5 18:48:00

--  
雨爸写的这读后感挺吸引的。
搞不好我因为他这读后感而跑去找一本本书来看了啊。


--  作者:雨夜昙花
--  发布时间:2003-1-5 22:04:00

--  
赞同珠儿姐说的:仅题就惊艳。

呵呵,我倒没看过这书,且又极少看传记……


--  作者:江月
--  发布时间:2003-1-5 22:10:00

--  
几年前匆匆读的《曾国藩》,如今想起只有浮光掠影存于心头,对照烟雨的读书感受,深悟读书要慢而精,慢慢品味才别有一番滋味。

喜欢此文。“知道了这世界有许多曲折,要作许多取舍退让。”这也是烟雨的人生体会吧。


--  作者:芳荷
--  发布时间:2003-1-6 10:08:00

--  
以下是引用布衣在2003-1-5 16:36:00的发言:
有时,感受,是要契合自己一时的心境,才会觉得好
 

说的不错,就像心灵的交汇,要在同一个层次上


--  作者:一蓑烟雨
--  发布时间:2003-1-6 14:15:00

--  
水木:谢谢。以前读书太少,如今总是耿耿以怀。:)
珠儿:你读别人的帖子也总是很仔细,谢谢。
布衣:是的,读书、读生活都是各取所需的,随时间、心境而变。有时回头看从前看过的东西,感受就往往不同。
凤凰:看到了好书别忘了告诉大家。:)
昙花:呵呵,那题目实在是因为喜欢孔尚任的《桃花扇》那几句。在网上查了下,才知他前后花了15年才写成,可惜手边没有这书,网上也找不到,应该是值得读一点的。
江月:许多道理,说起来简单,悟起来难,实践起来难上加难。但是有感悟总比未感悟好,不管这悟有多大。
芳荷:怎么说呢,你说的有理。有许多时候,别人拨亮我们的心,给我们指一条相通的心路。
--  作者:边学边写
--  发布时间:2003-1-6 15:52:00

--  
佩服,你是读书的,而我充其量再看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