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反思的冯友兰先生(二)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5775)


--  作者:任守愈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17:00

--  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反思的冯友兰先生(二)
“况我国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地立命之用乎?”这是冯友兰《新原人》自序中的一段话。 
  正值抗战之际,激发了冯先生创立“最哲学的哲学”的愿望,在他的认识之中,抗战必将胜利,但不能坐等。按冯先生的意思就是军士们当奋力杀敌,搞学术的要为提高人的思想精神而创作,国人各尽所能。这种认识不只是冯先生一人的认识,这也是当时学者大师们的普遍认识。 
  冯先生宣称他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事实上也是,它的四个主要观念:“理”、“气”、“道体”、“大全”。冯先生将中国的程朱理学与西方的新实在论、柏拉图主义结合,用“共相”和“殊相”的逻辑分析来解决理学家的问题。 
  宋明理学中的理学,冯先生的新理学,都是讲理之学。讲理之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共相与殊相关系问题,不只是贯穿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在,新理学》中冯先生提出“两个世界”,即“真际”和“实际”,简单来说,要讲理世界,要就要讲总括万理的世界,即真际;总括万物的世界,即实际。《新理学》中认为:“不独一件一件的实际事物是客观的,即言语中之普遍名词或形容词所代表者,亦是客观的,可以离开一件一件的事物而独有。不过此所谓有,只是就真际说的,不是实际说。”(《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37、3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为什么“只是就真际说的,不是就实际说”?我们可以这样说,说它们是客观的,是因为未有它们的具体形态之前就有了它们的理,正是冯先生所说,未有飞机之前便有了飞机之理,这是从真际说的。如果从实际说就不能成立了。照事实而言,一件一件的实际事物皆有存在于空间、时间之中。依照新理学,说这种空间和时间不过是实际事物之间的一种实际关系,物与物之间,可有在上、在下、并排等实际关系,这些关系所属于的类就是空间,抽去了这些关系中的物,便无空间;同样有前后等的关系,抽去了这些关系,也就无所谓有时间了。这种实际事物和实际关系都依照真理中的有相关的理。冯先生解释朱熹“理气”关系时说是逻辑在先说,我看用到这个真际和实际的关系上也不为过。 
  这样在讲理和理世界,讲真际,都不能用空间、时间概念。旧理学中分形上和形下两个世界。朱熹认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类》卷95)而讲到理,都认为是千古不变,长存不灭的东西,用空间和时间来解释。冯先生一反旧理学的说法,创立自己的时空观,论证了理、理世界、真际与空间时间无关。 
  《新理学》说:‘事物对于理,可依照之而不能有之。理对于事物。可规定之而能不在之。”(《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5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就是共相和殊相的关系:殊相依据共相而不有之,共相规定殊相而不在之。 
  到此并没有完结,理学家们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从他们的宇宙论走向了人性论,把理气问题最终归结到人性论问题上,由此而构建他们的形上学。虽然冯先生并不注重人的心性论(后来,冯先生说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他也将他的共相和殊相解释的“理气”问题归结到人的道德主体构建上来。《新原人》讲人的特性是觉解,自觉的了解。觉解所得,因觉解的程度不同,就有了四中不同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天地境界,也就是圣人境界,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境界。觉解是什么意思哪?解,即是了解,觉是自觉。了解是通过概念而展开的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活动。人在日常行为之中,必然是先对此行为有所了解,而后自己自觉的从事,这样使得了解和自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觉解。按照新理学的意思说,这个觉解是共相,而四种不同的境界是殊相。冯先生新理学的最终归结就在这个境界说上。 
  按照《新原人》所讲,人的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对他所从事的事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常常根据个人的习惯和社会的习俗而行的,但是他和动物有了区别。2、功利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尽管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其行为常常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3、道德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亦即以对社会做贡献为目的的,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4、这一境界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对社会做贡献,而且也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更要为宇宙做贡献,这也就是“事天”。这四个境界层层递进,是觉解认识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这个境界说不能单单这样说,这样很呆板的。我引一段来换换口味。其实冯先生注意的是其中的天地境界,冯先生晚年有一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个“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先生晚年说:“二程朱子早年都出入佛老,最后还是求诸《六经》,然后得之。佛道教人出家、吃斋、修行。儒家不出家、不吃斋,也一样修行。这就是‘不离日用常行外,直到先天未画前’。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平时虽是庸言庸行,与常人无异,但是他心胸洒脱、开阔,境界极高;虽道中庸而有极高明的一面。”(《哲人其萎》钟肇鹏,《冯友兰学记》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这就是冯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吧! 
  实际上还有在这一阶段冯先生的贡献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关于研究中国哲学的“负的方法”。这种“负的方法”用冯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传统的画月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天空画,一圆圈子说这就是月亮;另一种画法是不画圆圈子,只是月亮可以出现在天空中,涂以一片云彩,在云彩中留下一块圆的空白,说这就是月亮。后一种画法称为‘烘云托月’。这种表达事物性质的方法,我称之为‘负的方法’。用这一种方法表达事物的性质,不是先说事物的性质是什么。而是先说这种事物的性质不是什么。”(《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书总结”)冯先生在这个时候,创立他的新理学体系所用的方法有二:一个就是上面说的负的方法,另一种就是逻辑分析方法。用逻辑分析法说明冯先生的哲学是知性的,而用这种负的方法则是讲意志、情趣、直觉以及讲神秘主义的。这种方法和逻辑分析法的运用使冯先生的哲学体系最终归结到人生哲学的境界说上是功不可末的。实际上1957年冯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还是这个方法的延续。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冯先生已经不甘只做一位哲学史家,而要指导全国的民众,给他们一种精神,这并不是冯先生的狂妄,而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冯先生运用西方哲学中的方法和相关内容改造中国的古代哲学,这里他不只是运用或固守儒家思想,同时他将佛道的思想也融入其中,虽然他还是以儒家为主,但是他努力实现的是新的全的哲学体系。 
  此阶段的过去和新中国的解放,迎来泐新的明天,同样冯先生也迎来了他的明天。尽管冯先生在以后的日子里饱受艰难困苦,但是他在中国哲学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直没有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