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小学”是啥玩意儿?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5768)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19:55:00

--  “小学”是啥玩意儿?
小学是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不要以为是今天的“小学”。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01:00

--  
骂我罪我
又如何?
我不照样也写了推荐何光岳研究员吗?
我要继续推出唐凯麟教授林河研究员等等呢。
是非由人说
何必又如此容不得人呢
我只是在认真地说话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03:00

--  
捣鬼有术,但是从来失败。
鲁迅说。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43:00

--  
我的一小小“小学”文章


三、释“离、丽、鹿”


据文献记载,古有明目者离娄,或称离朱。《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
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焦循注:“离娄,古之明目者。黄帝之人也。黄帝亡其元
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上而
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庄子·骈拇》:“是故于
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成疏:“离娄,黄帝明目人。·
·····离朱,孟子作离娄。”离娄者,豳也,即是宗神“主”两旁所立之生殖二膢神,二
娄猪也。又因其下立不灭之火主,故又讹为明目者。离又作丽,丽,耦也,两也。《诗·小雅
·小弁》:“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传》曰:“离,丽也。”《易
·离》:“离:利贞。亨。畜牝牛,吉。”《易·离·彖》:“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
草木丽乎上,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易·
说卦传》:“离,丽也。······离为雉。······离为目。······离为火,
为日,······其于人也为大腹。”是故离兼分与耦合之义。《说文》鹿部:“麗,旅行
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礼》‘麗皮纳聘’,盖鹿皮也。”案,旅者,侣
也。王筠《说文句读》:“旅,俗作侣。”《小尔雅·广言》:“麗,两也。”《周礼·夏官
·校人》:“麗马一圉,八麗一师。”郑注:“麗,耦也。《文心雕龙·麗辞》:“岂营麗辞
,率然对耳。”《诗·鄘风·干旄》:“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孔疏引王肃曰:“夏后氏驾
两谓之麗。”《庄子·秋水》:“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郭庆藩集释:
“《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梁欐即此所云梁麗也。····
··柱偶曰麗,梁棟相附著亦曰麗。”案,丽、两双声,故相通。两古音亦转作连,连者,属
也,亦即男女交媾也。笔者以为离娄者,即是中国哲学中阴阳观念的产生之源,古者先有两娄
猪(发情之大母猪)立于宗神“主”之旁,初民意识到生殖乃是男女之间的相合,二者缺一不
可,遂有一阴一阳一牝一牡之变也。
鹿,亦是女阴、女子之指涉也。涿、鹿也,涿鹿,鹿也。《蜀志》十二《周群传》:“先主
与刘璋会涪。时张裕为从事,侍坐。其人饶鬚,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
南北接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涿乃是女阴也,是故刘备与张裕以
此互相嘲谑。章太炎《新方言》卷四《〈尔雅〉“白州驠”》说“涿”即“州”,乃是生殖器
。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亦有发明,其极揭韩愈、黄遵宪等不明“涿”字之义而出尽谬误。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  ,野有死
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使尨也吠。”当年古史辨派胡适、顾颉刚等人就注
意到了这首诗。鹿、州、涿其义同,此诗已明矣。自随案,大宇宙与个体生命小宇宙相通。黄
帝与蚩尤之战于涿鹿,实为对“中”(中国、冀州)的垄断而取得帝权的背景资源。
古者男女相悦互赠定情之物,男以玉(玉本为女子象征物,男根崇拜兴起之后则易之为男根
象征物),女以果实。闻一多先生《诗经通义》亦有明之,其拈出《诗·摽有梅》以及潘安出
游常有少女赠之以果实满载而归之证。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44:00

--  
四、风水阴宅管见

   初民以为人死即归于生命滥觞之处,按照生殖崇拜理论,人死复归于母体子宫。中国风水
信仰正体现了这点,人死后将埋葬于象征母体子宫之中。笔者以下就此略微一证。
  “水为山之血脉”,而山又孕育万物,山即是一母体之象征,乃“山如妇”,山妇互摄:
有生气、有生殖交媾之区、有孕育之穴(子宫)等等。而风水说之体系正是依此而建立的。
第一, 关于胎息、孕育。《青囊海角经》曰:“认气于父母······;认气于方交媾,
看胎伏星;认气于成胎育,看胎息星······全胎、保胎、破胎,是为做法。挨生傍气,
或为脱壳借胎,或为子投母腹;脱煞逢生,或为借母养子,或为以子救母。”是论述如何从山
体中感觉胎息以及胎息的几种不同情形。唐卜应天《雪心赋正解》卷二清人孟浩注曰:“体赋
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
休囚,机运行而不息······胎,指穴言,如妇人之怀胎······ ;息,气也,子
在胞中,呼吸之气从脐上通于母之鼻息,······故曰胎息。······孕者,气之聚
,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孕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
。······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
、有息、能孕、能育。”山体有如人体也。宋廖禹《十六葬法》有息之四穴(斩、截、吊、坠
),对其中的吊穴的解释云:“吊者,悬也。悬提其生气,生气奔于息之下,上不可过高,恐
漏其气;下不可过低,恐脱其脉。生气半在息体之足,半在息体之衬,一阴既盛,一阳复生。
气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吊穴,半离半连之式也。
第二, 关于生殖交媾之区。《青囊奥旨》曰:“雌为阴,雄为阳,二气也。而以雌雄言者,
犹夫妇之义也。夫妇媾而男女生,雌雄交而品物育,此天地化生之大机也。故杨公首看龙家之
雌雄。”男女交媾之区即是阴阳二气相交感之处,二气交感即能化生万物。《易·系辞传》: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南唐何溥《灵诚精义·形气》曰:“龙势必
得阴阳雌雄媾会之处,而始成胎,认气者所当审也。”
第三, 关于穴形与象征。《青囊海角经》曰:“山川之形,不外方圆曲直;山川之势,不外
远近高低;山川之体,不外水泉土石;山川之变,不外阖辟往来;山川之情,不外生克制化。
······虽万变莫穷握其机,殆一笑破。古人千言万语,皆为未悟者。”又曰:“万里之
山,各起祖宗,而见父母,胎息孕育,然后成形。是以认形取穴,明其父之所生,母之所养。
天门必开,山水其来。地户必闭,山水其回。天门,水来处也。地户,水去处也。·····
·穴居其中,不居其旁。······突中有窟,高处低也。窟中有突,低处高也。状如仰掌
······。”穴圈乃女阴之象也。五代黄妙应《博山篇》曰:“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
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认得此圈,处处皆圈。偈曰:‘白玉团
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人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又曰:“这一圈,天地
圈,圆不圆,方不方,扁不扁,长不长,短不短,阔不阔,尖不尖,秃不秃,在人意会,似有
似无,自然圈也。阴阳此立,五行此生。圈内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似砂非砂。”此言
谓风水穴乃是女阴之象明矣!
人死以后埋葬于土,即复归母体子宫之处。甲骨文土字即为女阴之形,人死以后入土之形为
方形“  ”,“  ”古称“蛙口”,位居于“天地之中”,是人生命滥觞之处,也是人死复归
之处。


--  作者:道南正脉
--  发布时间:2002-12-27 20:47:00

--  
释 “十”
——兼论四段循环式



台湾的杜而未先生依据德国学派之理论,将中国古代神话归结为月亮崇拜之神话;而大陆的
何新先生则将中国古代神话归结为太阳崇拜之神话,二者各执一端而未能解蔽除见圆融通达祛
其对隔。其实,在中国远古时代,日月皆为生殖崇拜之对象。日月崇拜皆乃生殖崇拜也。
中国远古时代,日月皆表征为女性。殷墟卜辞中“东方”、“西方”之祭也即“东母”、“
西母”之祭。陈梦家先生谓:“此东母、西母大约指日月之神。”其根据《山海经·大荒南经
》所载“羲和生十日”与《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常羲生月十二”之神话,而谓东母、西
母可能是“天帝的配偶”。[1]何星亮先生援引丁山先生断定“东母”、“西母”乃日月神之
名后道:“可见殷商时期的日月神均为女性。”[2]日月神均为女性,男权社会兴起后,日月
神降而为“天帝的配偶”,既而日神嬗变为男性。案,《山海经》所载生日月之羲和、常羲皆
为帝俊之妻,帝俊乃殷人之上帝。中国古代典籍中之二女神话实源于此。《书·尧典》:“厘
将二女于妫汭,嫔于虞。”二女即湘水二神,乃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与女英。《诗·周南
·汉广》:“汉广有游女,不可求思。”汉水之神乃相传郑交甫所遇汉皋二女。《吕氏春秋·
言初》有戎有“二佚女”;《搜神记》东女国有“女大王”与“女小王”;《列仙传》、《幽
明录》有“天台二女”。

就“十”(戈麦丁,Gammadion )之起源,过去曾认为此最初产生于印度与欧洲,中国之“
十”乃随佛教之东来而由印度传入的,此误矣。1976年青海东部出土之马厂型马家窖文化中有
四圆圈“十”字纹彩陶壶、四圆圈“十”字网纹彩陶壶等,此足以说明“十”在中国之新石器
时代早就产生了。我们认为“十”乃先民出入日之祭正东西南北定四方所获之象征性符号。《
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 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常正光先生亦谓:“
事实上殷人据出入测得的四方是以槷表影为中心的四方,是以东西线与南北线相交点为中心的
四方,这两条线相交构成‘十’字形。”[3]
卜辞、金文中七写作“十”,然许慎未察而误“十”为十。丁山先生道:“七之见於卜辞金
文者通作十;惟秦会稽刻石始变十‘为从中裹出’作十。”[5]罗振玉先生亦谓:“古文七字
皆作十,无同文篆文作十者。古金文中七字至罕见,惟尖足小布幕纪数字皆作十,与卜辞正合
,直至汉器铬误尚尔。”[4]
   我们试图论证出七之非数字蕴含之源以及“十”之为何为七。七实与月亮崇拜相关联。前
面已指出日月崇拜皆乃生殖崇拜。朱狄先生亦道:“至于原始人类为什么要崇拜月亮,其原因
当然复杂,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生殖,认为月亮是妇女怀胎的力量渊源。”[5]恩格斯早
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了天文学是发展得最早的一门“带头学科”。先民夜间观察到月亮
时圆时缺,且起降亦有所不同。夏历每月初,月始发亮,西起东落,是为朔;初七、八,月缺
上半,是为上弦月;十五月圆,东起西落,是为望;二十二、三,月缺下半,是为下弦月;最
后一日,月隐晦无光,东落,是为晦。月亮的圆缺起落变化的周期是二十九天左右,女性先民
们又发现自己的信水周期亦为二十八、九天左右,她们遂以为信水与月亮相关联,称之为“月
经”、“月信”、“月水”。按照原始的类比喻象思维,月亮之由亏到盈、由盈到缺的变化还
使她们将月亮比附自己有身孕后日渐膨起、分娩后重新平复之腹部。今民间犹有将怀孕之女性
称“月婆子”与女性产后“坐月子”之俗。先民认为月亮与女性之腹无异,以为二者之变化乃
一个生命创造之过程,此过程永恒循环,万世绵延不绝。
《庄子·大宗师》:“日月得之,终古不息。”日月禀有生命创造之权能,大化流行,生生
不息。《孙子·兵势》:“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日月四时互文相足
,终始死生亦然。《易·系辞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孙子·虚实》:“日有
短长,月有死生。”死生长短互文相足,日月亦然。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乃不死药之所在。
日月禀有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之创造生命之权能,故为先民进行生殖崇拜之对象。中国先秦典籍
中“德”与“道”皆为宇宙万物之本根,“德”就是“生”,乃生长发育之谊,是为创造生命
之权能。《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易·系辞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庚桑楚》:“生者,德之光也。”成疏:“天地之大德曰生,故
生化万物者,盛之光华也。”贾谊《新书·道德说》:“所得以生,谓之德。”案,德训植,
植、殖通,皆为生命创造与繁殖之义。日月亦禀有生命创造之权能的“德”,《楚辞·天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王逸注:“夜光,月也;育,生也。言月德于天,死而复生也。
”《庄子·大宗师》曰:“日月得之,终古不息。”案,得、德通。
日月禀有生命创造永恒循环之权能,故日月皆为生殖崇拜之对象。一月的周期有二十九天左
右。一月之月相从朔到上弦到望到下弦到晦,是为四段,二十八九天左右的四分之一即为七天
,此是为七之非数字蕴含之源。正如卡西尔所说的部分代整体(Parsprototo)原则支配[6],
先民用“十”(七)代指一个生命创造循环变化之一过程。用“十”指涉“七”是为先民之原
始思维及日月禀有生命创造之权能且日月皆为生殖崇拜之对象。就“七”此字的非数字蕴含,
是为生殖崇拜之象征生命永恒创造循环之一过程,《庄子·应帝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
沌死。”此“七日”亦然。
后来,“七”泛指一切循环往复变化之过程。《易·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易
·震》:“勿逐,七日得。”《易·既济》:“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郭沫若先生以为
此即周人一月四分之明证,其实乃误。[7]《说文》:“七,易之正。”正即中,中、终、成
谊同。佛家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七”字语义即在于此。至于四十九这个数亦源于
七之语义蕴含。

女子怀孕后之圆腹与望之圆月无异不二。羊大为美,商代父已簋上的‘美’之象形字,乃怀
孕之羊腆着圆圆之肚腹之意象。赵国华先生道:“这仿佛表示,似怀胎之一羊的孕妇为‘美’
。从《唐风·椒聊》热烈赞扬怀孕妇人的‘硕大无朋’,我们亦可知道上古人类的审美观念,
仍然不能脱离开生殖崇拜,并以追求功利为目的。”[8] 圆,元也。案,元有生长发育之谊,
此为圆之本义。中国古典哲学尚“圆”即源于此。《易·系辞传》:“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
之德方以知。”《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钧即
圆体陶均,《释文》引崔云:“钧,陶钧也。”《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
以曼衍,所以穷年。”卮,为浑圆之器。显然,中国远古时代的圆器、圆形祭坛、墓葬等亦是


前面已指出,一月分成四段,先民以此比附女性怀孕生育之腹部变化之四段。此为生命创造
之一过程。中国古典哲学强烈关注一“过程”是源于此。四段循环式乃生命创造生生不息永恒
循环、万世绵延不绝之一过程。案,就“四”字字义而言,四即肆,兼有“生”与“死”谊。
此即“四”禀有生命创造之权能。《孙子·兵势》:“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
是也。”《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易·系
辞传》:“变通莫大乎四时。”叶舒宪先生论述了斯宾格勒与弗莱等西方学者的四段循环论后
列举了《庄子》一书中的四段循环模式:一,一、分、成、毁;二,发、留、杀、厌;三,无
、有、封、是非;四混芒至一、顺而不一、安而不顺、文博惑乱;五,德、命、形、性;六,
气、形、生、死;七,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叶舒宪先生接而指出了这种四段循环式之“
元语言”乃儒道两家思想共同之话语背景资源,是为达解。[9]儒家十三经之首经《周易》之
四段式为“元、亨、利、贞”。朱熹《周易本义》卷一:“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
此,……亨者,生物之通,……利者,生物之遂,……贞者,生物之成,……”朱子深明于四
段循环式乃生命创造之一过程。《朱子七经语类》第四卷易四:“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
为利,成熟为贞。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
四段循环论对中国哲学影响甚深。儒家强调始与生之一端,强烈关注尘世之人事,“未知生
,焉知死”,儒家试图在现世世界中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载之三不
朽)来实现人之终极关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然
而道家突出强调生命终始相续、周而复始和永恒循环来消解人对生命死亡之恐惧与焦虑。

甲文巫作“十”,十是为巫事神、沟通天地人之工具。巫乃远古时代知识与权力之占有者,
观测出入日以定东西南北正四方及月相皆乃巫之职。
“十”又为宇宙之中心,乃世界树。世界树乃胎脐之象征,有本根之谊。中国古代神话所描
述之世界树乃是天堂、人间、地狱三界联系之处,为方形,四面环水,日月出没其处。“七”
常写作“桼”,是源于此。七写作桼,桼和七古音同属质部清母。汉代每每通用,新莽侯钲:
“重五十三桼斤。”《隶辨》:“此云重五十桼斤者,隶法小变而借作七。”《方言》:“吴
有桼娥之台。”吴岩山纪功碑:“桼月已配朔。”《居延汉简甲编》194:“……桼月癸甲…
…”桼皆用为七,因桼为桼,相应地漆也写作柒。《广韵》:“漆俗作柒。”桼,取象于世界
树所造之字,树木亦禀有生命创造之权能。“生”字在卜辞中的字形,取象于树木也。《礼记
》孔疏亦云:“盛德在木。”十天干之首的甲在卜辞中也写作“十”。甲有肇始、本根、生长
发育之谊。《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
象人头。……古文甲,始于十,见于千,成于木之象。”案,人头即首,有肇始、本根、生长
发育之谊。
中国远古时代的“亞”形与“十”无异不二。“亞”(“十”)居世界之中心,亦为至上神
权与俗权力之象征。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宫室、社庙皆居天下之中,中即帝,居中乃获
得“天命”而帝天下四方。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宗庙、明堂皆呈亞形,且多有呈亞形墓
葬,殷商时期占卜所用之龟甲亦呈亞形。孙诒让《周礼正义》:“殷重屋四堂,盖为四出,若
‘亞’字形,与周明堂制同。”俞樾《群经平议》则说亞象“世室”(太室)。薛尚功《历代
钟鼎彝器款识》:“亞室者,庙室也。”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亞,庙形也。”
就“亞”而言,前辈学者多有论述,我们不必烦证。
质言之,“亞”(“十”)乃一象征符号。“亞”(“十”)象征着至上神权与世俗权力,
生命之肇始、本根,生命循环创造之一过程,沟通天地人之工具,也即沟通天堂、地狱、人间
之世界轴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3]常正光.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A].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
阳五行说探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转引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
[7]郭沫若.释干支[A].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8]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