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从孔子看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学作业]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2979)


--  作者:水木冰心
--  发布时间:2002-12-15 12:49:00

--  从孔子看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学作业]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孔子少时"贫且贱",年十五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在外14年,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政为德",主张举用"贤才",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有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接着,我们着重看看孔子提倡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说"有生而知之者"。但在教育实践中,则重视"学而知之"。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1) 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论语》保存了大量评论个性的纪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先进》);"德性:严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即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2) 善于启发又到。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是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颜回说:"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乐之",形成习惯系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道德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3) 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已经接触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而》第一句时"学而时习之"。孔子自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由博反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孔子还要求思考问题要抱虚心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勿妄测,勿武断,勿固执,勿自是。对尚未明白的问题,暂时存疑,以待进一步探讨,认为如此才能获得真知。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亡而有为,虚而为盈"的种种表现,则给予严厉批评。
4) 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最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时"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说他自己经常忧虑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认为严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由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孔子一生怀着探求真理,教育人才的愿望,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的珍贵的遗产,科学的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2001/11/24


--  作者:入水三分
--  发布时间:2002-12-16 12:49:00

--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
孔子说的话多了!
单凭一句就这么判断,呵呵,过了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