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龙井问茶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1843)


--  作者:喜悦
--  发布时间:2002-11-17 0:54:00

--  龙井问茶
今天刚拍了一组数码照片,命题为《朋友来了有好茶》,也顺带转一篇自己的旧帖吧。


                                 朋 友 来 了 有 好 茶
                                                   —— 喜悦摄于2002年11月16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 井 问 茶  
                                                   ——喜悦   

     
    清明过后的第二天,也是谷雨的第二天,随兴而起,我约了两个同伴去了“龙井问茶”,在真正的茶农家做了一回客人。  

    龙井村当然是正宗的龙井茶叶的产地。它座落在杭州市西湖区龙井乡的南高峰和狮子山交汇处的一个山坳里。  

    游3带着我们由湖滨向北再向西,绕过了小半个西湖,经过花圃的后门弯进了龙井路。不一会就驶进了郁郁葱葱的山里。  

    昨夜刚下了一阵大雨,山上所有的植物都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空气特别清新,满眼都是可以融化开来的绿色,随便一弹,到处都是可以滴落的晶莹剔透的露珠。  

    山坡上,茶园里的茶树一列列,一层层,一片片安静地站着。远远看去像画师的笔随意渲泄的写意画。大块成片的浓绿挂得满山都是,好比是凝固了的绿瀑布。再细看那一棵棵的茶树,几乎全是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PLMM,水灵,鲜活,带着几分腼腆,散发出悠悠的清香,难怪有人说它们是“一大朵一大朵沉甸甸的绿花”。  

    车停靠在村口,我们步行进村。这里与其说是村还不如说是个集镇。街道两边的商业气息已经很浓了,店铺,茶楼遍布。我们一概不进去,因为我们要到真正的茶农家里去作客。向着村子的纵深处我们继续走。翻过了一道岭,感觉到腿有点酸了,脖子也有点汗津津了,不远处的一家农舍吸引了我们,我们要找的茶农家到了。  

   茶农是个中年男人,中等的个头,偏瘦,脸有点黑,头发有点乱,看上去显得睡眠不足,有点疲劳,但面相很和善。他正在堂屋里的电锅旁炒茶。一旁的地上有好几个大竹匾,里面摊放着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生嫩翠绿的。另一旁放着几个茶筛。看见我们来了,茶农仰起脸来,微笑着让我们先到后面新盖的小楼里坐。他的右手还在锅里不停地按、翻、抖地伺候着那锅茶叶。一股青青涩涩的香气在屋子里若有若无地弥漫开来,突然让我们从喉咙到口腔都有了某种想喝的欲望。  

    茶农的新楼里很清净,很通敞,只有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母亲在家招待我们。老人家一看就是那种很精明利索的人,身体不错,精神也很爽。她直对我们抱歉,说采茶季节很忙,招待市区来的客人如有不周,一定请我们多多包涵。原来,茶农家有六亩茶园,家里能上山采茶的人都上山了,人手还是不够,他又临时雇了4个短工。所有的家务事情全包在老太太身上了。  

    我们突然有点不过意了,是呀,我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季节茶农家该有多忙呢?这时候到茶农家作客不是给人家添乱吗!可老太太说,没有关系,来喝茶和来吃农家饭的都是他们尊贵的客人,再忙也高兴的。她一边笑咪咪地和我们说话,一边从消毒柜里取出玻璃杯,然后让我们自己挑选要泡的茶叶。  

    我们被她的热情感染了,就不再拘束了。我们点了一芽一芯龙井。于是,随着沸水注入玻璃杯,那些扁扁的郁绿的小生灵舒展开了它们美伦美幻的身姿,一种平静、安适、温和、优雅被解析出来了,这是真正的淡而远,香而清,色绿,香郁、味醇,型美的明前龙井茶。“好茶!”听到了我们的夸奖,老太太乐滋滋地回我们道“那当然了,我们这里是国家礼品茶定点村!”口气中无不充满了自豪。然后去厨房张罗午餐去了。  

    茶农还在前堂里忙碌着。喝完了第三杯茶,我就去看他炒茶。茶农很健谈,只是他的手无法停下来,他的眼睛只能盯住锅里的茶叶。他告诉我,龙井茶为什么这么好,是和这里特别的地理条件有关。北高峰和狮子山挡住了从西北吹来的干风,又把从东南方向过来的雾气阻隔住了,让它在山间回旋着。从九溪十八涧进来的钱塘江江风,和从东向西吹来的西湖气流在狮子山集结,就有了雾气缭绕,云遮气挡,阳光呈漫射状,这样的小气候是无法营造的,只有天赐。  

    茶农还说,狮峰龙井最好。乾隆皇帝封十八株龙井为御茶,就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传说中龙井茶之所以是扁片状的,是因为乾隆下江南把龙井茶芽夹在书中夹扁了的缘故。那只是后人杜撰的。其实它的炒制方法极讲究,光是手法就有“抓、抖、搭、拓、推、扣、甩、磨、压、捺  ”等十大手法。所以,说龙井茶是靠手一颗颗摸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茶农还说,现在的茶叶不需要用农药,最保险了。过了谷雨后的夏茶和秋茶都要用农药的。他还说茶性易染。储存茶叶的器皿最好还是用旧的。  

    茶农还说炒好的茶叶只叫毛茶,毛茶还要经过筛子筛选,通过筛选再分出本身茶,下身茶,圆身茶,然后再分别精制。他还说了炒茶和烘茶的区别。  

    茶农说了很多,我也问了很多和明白了很多。  

    聊着聊着,我忽然看见有燕子飞进了茶农家,嘴上还衔着一团枯草。它在屋里盘旋着,最后停留在茶农家的吊扇上。我正在心里嘀咕“笨家伙,这里也能垒窝吗?”谁知道,它竟然真的在一片扇叶上放下了草,然后就飞走了。不一会儿它又衔着草飞进来了。往返了好几次,好不辛苦啊。我担心地问茶农怎么处理这个燕子窝,茶农笑了,说:“不要处理,不用这个吊扇就是了”。我突然感激茶农了,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啊。  

    中午时分,开饭了,上的全是农家菜肴。有本鸡煲,霉干菜蒸肉、火腿蒸腐衣、水炖蛋,油焖笋、卤香干、清炒莴苣、皮蛋豆腐、还有一小碟醉棋方腐乳。我们叫茶农一起来吃饭,茶农说,他要去茶园给他雇的短工送饭,说着就挑起了箩筐走了。走到门口时,他回过头来告诉我们,今天的米饭是用柴灶烧的,他妈妈正在给我们烤锅巴呢。  

    很可口的饭菜,尤其是黄灿灿的又香又脆的锅巴,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竟然也有这么好的胃口。  
    饭后,又泡了二道茶,边喝边聊。不约而同地都有了这样的感受,如果可能的话,换一种活法,换一种心情试试看,比如像茶农这样承包它几亩茶园,远离尘嚣,远离世俗,清贫一点没什么,辛苦点也没什么,只要活在自己的性情里,有青山相拥,有溪水环绕,有燕子呢喃,有茶香弥漫,就可以知足了。  

    下午两点,我们带着今年的新茶,离开了茶农的家。走的时候,茶农的妈妈送我们出来,嘱咐说:“下次再来啊!”我回她道:“我会再来的,一定!”  

    此时,茶农还没有回来,也许他正在茶园里忙碌,也许他正挑着鲜嫩的茶叶行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17 0:54:13编辑过]

--  作者:喜悦
--  发布时间:2002-11-17 0:54:00

--  龙井问茶
今天刚拍了一组数码照片,命题为《朋友来了有好茶》,也顺带转一篇自己的旧帖吧。


                                 朋 友 来 了 有 好 茶
                                                   —— 喜悦摄于2002年11月16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龙 井 问 茶  
                                                   ——喜悦   

     
    清明过后的第二天,也是谷雨的第二天,随兴而起,我约了两个同伴去了“龙井问茶”,在真正的茶农家做了一回客人。  

    龙井村当然是正宗的龙井茶叶的产地。它座落在杭州市西湖区龙井乡的南高峰和狮子山交汇处的一个山坳里。  

    游3带着我们由湖滨向北再向西,绕过了小半个西湖,经过花圃的后门弯进了龙井路。不一会就驶进了郁郁葱葱的山里。  

    昨夜刚下了一阵大雨,山上所有的植物都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空气特别清新,满眼都是可以融化开来的绿色,随便一弹,到处都是可以滴落的晶莹剔透的露珠。  

    山坡上,茶园里的茶树一列列,一层层,一片片安静地站着。远远看去像画师的笔随意渲泄的写意画。大块成片的浓绿挂得满山都是,好比是凝固了的绿瀑布。再细看那一棵棵的茶树,几乎全是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PLMM,水灵,鲜活,带着几分腼腆,散发出悠悠的清香,难怪有人说它们是“一大朵一大朵沉甸甸的绿花”。  

    车停靠在村口,我们步行进村。这里与其说是村还不如说是个集镇。街道两边的商业气息已经很浓了,店铺,茶楼遍布。我们一概不进去,因为我们要到真正的茶农家里去作客。向着村子的纵深处我们继续走。翻过了一道岭,感觉到腿有点酸了,脖子也有点汗津津了,不远处的一家农舍吸引了我们,我们要找的茶农家到了。  

   茶农是个中年男人,中等的个头,偏瘦,脸有点黑,头发有点乱,看上去显得睡眠不足,有点疲劳,但面相很和善。他正在堂屋里的电锅旁炒茶。一旁的地上有好几个大竹匾,里面摊放着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生嫩翠绿的。另一旁放着几个茶筛。看见我们来了,茶农仰起脸来,微笑着让我们先到后面新盖的小楼里坐。他的右手还在锅里不停地按、翻、抖地伺候着那锅茶叶。一股青青涩涩的香气在屋子里若有若无地弥漫开来,突然让我们从喉咙到口腔都有了某种想喝的欲望。  

    茶农的新楼里很清净,很通敞,只有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母亲在家招待我们。老人家一看就是那种很精明利索的人,身体不错,精神也很爽。她直对我们抱歉,说采茶季节很忙,招待市区来的客人如有不周,一定请我们多多包涵。原来,茶农家有六亩茶园,家里能上山采茶的人都上山了,人手还是不够,他又临时雇了4个短工。所有的家务事情全包在老太太身上了。  

    我们突然有点不过意了,是呀,我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季节茶农家该有多忙呢?这时候到茶农家作客不是给人家添乱吗!可老太太说,没有关系,来喝茶和来吃农家饭的都是他们尊贵的客人,再忙也高兴的。她一边笑咪咪地和我们说话,一边从消毒柜里取出玻璃杯,然后让我们自己挑选要泡的茶叶。  

    我们被她的热情感染了,就不再拘束了。我们点了一芽一芯龙井。于是,随着沸水注入玻璃杯,那些扁扁的郁绿的小生灵舒展开了它们美伦美幻的身姿,一种平静、安适、温和、优雅被解析出来了,这是真正的淡而远,香而清,色绿,香郁、味醇,型美的明前龙井茶。“好茶!”听到了我们的夸奖,老太太乐滋滋地回我们道“那当然了,我们这里是国家礼品茶定点村!”口气中无不充满了自豪。然后去厨房张罗午餐去了。  

    茶农还在前堂里忙碌着。喝完了第三杯茶,我就去看他炒茶。茶农很健谈,只是他的手无法停下来,他的眼睛只能盯住锅里的茶叶。他告诉我,龙井茶为什么这么好,是和这里特别的地理条件有关。北高峰和狮子山挡住了从西北吹来的干风,又把从东南方向过来的雾气阻隔住了,让它在山间回旋着。从九溪十八涧进来的钱塘江江风,和从东向西吹来的西湖气流在狮子山集结,就有了雾气缭绕,云遮气挡,阳光呈漫射状,这样的小气候是无法营造的,只有天赐。  

    茶农还说,狮峰龙井最好。乾隆皇帝封十八株龙井为御茶,就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传说中龙井茶之所以是扁片状的,是因为乾隆下江南把龙井茶芽夹在书中夹扁了的缘故。那只是后人杜撰的。其实它的炒制方法极讲究,光是手法就有“抓、抖、搭、拓、推、扣、甩、磨、压、捺  ”等十大手法。所以,说龙井茶是靠手一颗颗摸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茶农还说,现在的茶叶不需要用农药,最保险了。过了谷雨后的夏茶和秋茶都要用农药的。他还说茶性易染。储存茶叶的器皿最好还是用旧的。  

    茶农还说炒好的茶叶只叫毛茶,毛茶还要经过筛子筛选,通过筛选再分出本身茶,下身茶,圆身茶,然后再分别精制。他还说了炒茶和烘茶的区别。  

    茶农说了很多,我也问了很多和明白了很多。  

    聊着聊着,我忽然看见有燕子飞进了茶农家,嘴上还衔着一团枯草。它在屋里盘旋着,最后停留在茶农家的吊扇上。我正在心里嘀咕“笨家伙,这里也能垒窝吗?”谁知道,它竟然真的在一片扇叶上放下了草,然后就飞走了。不一会儿它又衔着草飞进来了。往返了好几次,好不辛苦啊。我担心地问茶农怎么处理这个燕子窝,茶农笑了,说:“不要处理,不用这个吊扇就是了”。我突然感激茶农了,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啊。  

    中午时分,开饭了,上的全是农家菜肴。有本鸡煲,霉干菜蒸肉、火腿蒸腐衣、水炖蛋,油焖笋、卤香干、清炒莴苣、皮蛋豆腐、还有一小碟醉棋方腐乳。我们叫茶农一起来吃饭,茶农说,他要去茶园给他雇的短工送饭,说着就挑起了箩筐走了。走到门口时,他回过头来告诉我们,今天的米饭是用柴灶烧的,他妈妈正在给我们烤锅巴呢。  

    很可口的饭菜,尤其是黄灿灿的又香又脆的锅巴,让我们不相信自己竟然也有这么好的胃口。  
    饭后,又泡了二道茶,边喝边聊。不约而同地都有了这样的感受,如果可能的话,换一种活法,换一种心情试试看,比如像茶农这样承包它几亩茶园,远离尘嚣,远离世俗,清贫一点没什么,辛苦点也没什么,只要活在自己的性情里,有青山相拥,有溪水环绕,有燕子呢喃,有茶香弥漫,就可以知足了。  

    下午两点,我们带着今年的新茶,离开了茶农的家。走的时候,茶农的妈妈送我们出来,嘱咐说:“下次再来啊!”我回她道:“我会再来的,一定!”  

    此时,茶农还没有回来,也许他正在茶园里忙碌,也许他正挑着鲜嫩的茶叶行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17 0:54:1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