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湖湘文化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3)
----  小店风波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3&rootid=&id=21211)


--  作者:葱妹
--  发布时间:2002-11-2 2:00:00

--  小店风波
小店风波(连载之一)

                           (一)

小店是个综合性商店,有副食、烟、酒、糖果、生活用品等。店很小,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屋,中间一张篾席把小屋一分为二,外间的摆设是简朴的,只有两个旧玻璃柜摆糖果糕点,有一张老式的旧桌子,几根被刀砍得像蛤蟆似的旧凳子。小屋的另一半,放着一张老式床,一个大木箱子,床的傍边堆满了商品,这就是小店的库房。

小店的主人叫刘素娥,一个人的吃住全在这里。三十六岁,高高的个子,皮肤黑里透红。她走过的这半生是凄婉的三步曲:少女 ——结婚——独身。

她的少女时代是个多梦的年代,她有过温柔、天真、向往。她的人生在她的梦里是五彩的,她的温柔像水,像一阵微风,暖暖融融的柔,也像她怀里的毛线团。她的生活也曾浪漫,她少女时与一个男子是青梅竹马的。后来那男子想走出大山,去做生意找点钱结婚。几年未回,她的父母将她嫁给了一个彝族汉子,她不依,哭闹过,可是,在那穷山沟里,她是那样弱小,最后还是服从了。后来那做生意的男朋友回来了,可她却已嫁给了别人,那男朋友一气之下又出去做生意去了,在外边也结了婚。

刘素娥结婚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那个彝族丈夫时常发脾气,还动手打她,特别是刘素娥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后,她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有时候丈夫找理由把她吊起来打。她失望了,她需要有爱、有情、有色彩的生活。她受不了,就离婚逃出来了,一个人白手起家,做起了小生意。留下两个女儿,她心里特别挂念。每年回去看女儿都要被丈夫打。
听说她来这里时,一分钱也没有,是她的青梅竹马的男朋友给她的钱,她就做起了生意,但人们却没见过那男子。

刘素娥独身的日子真难熬,每天省吃俭用,小生意赚钱不多,加之她人厚道,有时买回来的瓜子有焉壳,她就用筛子筛出焉壳扔了,这样就只能保本了。

夏天的夜,闷热,雨总下不来,人们热得心发慌,河里姑娘小伙子在嬉戏,街边老头老太摇着破扇在谈天。小点的门外,是一个宽敞的平坝,有几棵大梧桐树。这时,黑糊糊的坐了一大堆人。“哈哈哈……”笑声随着微风四处飘散。笑得最大声的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李善心,她有三十五六岁,与小点的主人刘素娥结为姐妹。

“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官员太腐败了,上边的政策一下来就变了谱,表面上执行,私下却贪污受贿,乱用职权。怪不得许多人想从政,有了权就有一切了。知识分子就是没地位,还不如个体户。”

说话的是个乡中学的马老师。

刚分来的大学生小冯也加入讨论:“我觉得邓小平的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太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老太太们却在另一边谈论家常。

“你这套裙子多少钱?”许富兰看见一个年轻女子。许富兰五十多岁了,是这里的首富,她有个儿子在外挣钱。她处处显出阔太太的样子。

“一百多,不贵吧?”穿套裙的是陈婆婆家的五女子,她穿的是高腰衣服,大摆裙。

远处,灯光闪烁,人声喧哗。深夜了,人们还不愿离开,小店没有电灯,刘素娥点了根蜡烛,人们没在乎灯光,他们谈话的题材很广,谁家的小孩长高了,谁家的人死了,谁家买的菜便宜……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自然地聚到这里,人人都自带“屁股”(凳子)。

小店四周有几幢楼房,住的就是来这里聊天的人,有的在工作,有的无工作。四周的路全是泥巴路,下雨天,那才叫人伤心,水坑一个接一个,脚一踩下去,你可想象是什么样子,人们都说这里没有当官的住,自然没人管了,你看新修的大街,那才是官住的。

最近,不知是那个当官的为人民做好事,开始修路,并开始拓宽街道。

为了美话城市,楼房外的违章建筑该拆了。这些都是居民自己砌墙搭的棚。

人们都关心小店:“小店不会拆吧?”
   
                                (二)

果然,小店幸免了。

“我就不信,这又不是旧社会,拆了叫我到哪里去住?我们一家这多人,怎么住得下,我就不拆。”这是陈婆婆家的五女子。

“不拆不像样,还是拆了好,美观。”马老师带头拆房了。接着又有人“叮当”地开始拆了。

一时间,灰尘四处散,乱砖乱石头到处扔。

五女子家也不例外,开始动手拆了,只是五女子的爸爸周老头(瘫痪在床)“哎哟,哎哟”地叫,他是心疼自己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小棚,平时自己就住在小棚里,拆了到哪里住呀?陈婆婆家就在小店的后面,有五个女子,一个儿子。五个女子都结婚了,可都住在这里,家里盛开着五朵金花,都没有工作,做小食生意,也赚了些钱。

陈婆婆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着做饭买菜,忙着照顾一岁多的外孙女,还照顾瘫痪的丈夫,自己每月这几十元的退休金该怎么用?女儿们找的钱都自己用了。她只能将一分钱瓣做两分花。

陈婆婆的儿子叫周新,三十岁了,结过婚,由于前两年,当小偷被抓,被关了几年,就离婚了。现在改过了,却没有姑娘青睐。这可急坏了陈婆婆,她四处托人说媒:“我家周新会开车,人才没话说,心地又好,就帮个忙吧。”

其实,周新并非没人喜欢,只是人们都不知道,刘素娥早就喜欢他了。

刘素娥大周新六岁,人们自然想不到。平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她向往着五彩的生活,向往有个能依靠的丈夫,美满地过好日子,她接触的男子很少。周新是小店的常客,刘素娥每次见到周新都特别热情,她帮周新织毛衣,洗衣服。陈婆婆一家的毛衣都是刘素娥织的。有时还帮陈婆婆洗衣服。她只要一天手里没有针线,心里就不舒服。

“我把电灯给你安上吧?”周新关切的语言。

……

刘素娥没有反对,她不明白周新为什么会主动为她安电灯,也许他也有意,想到这里,她激动了,她没想到周新会……她以为是自己自作多情呢,她有些慌乱。

周新果然动手为她牵电线了。刘素娥心里装满了蜜,甜甜的,她从里屋忙到外屋,又从外屋忙到里物,将被子叠了又叠,床单理了又理。对着镜子照了又照,将酒瓶子从里屋提到外屋,又从外屋提到里屋,她也不知放哪合适。

陈婆婆来了,笑咪咪的,她在刘素娥肩上轻轻抚摸了一下,这一摸就像亲娘情不自禁地爱抚自己的女儿。刘素娥心里一股暖流滑过。她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了,她忙招呼:“陈婆婆坐吧。”她照小孩的叫法称呼,又将凳子抹了又抹,生怕有什么灰尘。

“我家周新就是这个脾气,他喜欢的人,他才帮忙,他不喜欢的人,他话都不和别人说。”

刘素娥听陈婆婆一说,她心里一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素娥心里甜丝丝的。

于是,刘素娥每天“哼哼呀呀”的哼着歌,笑容挂在脸上,头发梳了又梳,皮鞋擦得油光发亮,衣服一天一换,从来没穿过连衣裙的她,也花了五十元买了一件连衣裙。可是,等了好几天,周新仍然同往常一样,在她那里坐坐就走了。

刘素娥想,他也许妈妈于起口,不如找个媒人去说说,于是,她将李善心找来,将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她,将自己心里的想法一说。李善心当然乐意帮忙了,只是怕不能成功,他们年龄不相当。

李善心当天就找到陈婆婆一说。
    
陈婆婆脸一沉:“我家周新才三十岁,不配。”

                                           (待续)


--  作者:葱妹
--  发布时间:2002-11-2 2:00:00

--  小店风波
小店风波(连载之一)

                           (一)

小店是个综合性商店,有副食、烟、酒、糖果、生活用品等。店很小,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屋,中间一张篾席把小屋一分为二,外间的摆设是简朴的,只有两个旧玻璃柜摆糖果糕点,有一张老式的旧桌子,几根被刀砍得像蛤蟆似的旧凳子。小屋的另一半,放着一张老式床,一个大木箱子,床的傍边堆满了商品,这就是小店的库房。

小店的主人叫刘素娥,一个人的吃住全在这里。三十六岁,高高的个子,皮肤黑里透红。她走过的这半生是凄婉的三步曲:少女 ——结婚——独身。

她的少女时代是个多梦的年代,她有过温柔、天真、向往。她的人生在她的梦里是五彩的,她的温柔像水,像一阵微风,暖暖融融的柔,也像她怀里的毛线团。她的生活也曾浪漫,她少女时与一个男子是青梅竹马的。后来那男子想走出大山,去做生意找点钱结婚。几年未回,她的父母将她嫁给了一个彝族汉子,她不依,哭闹过,可是,在那穷山沟里,她是那样弱小,最后还是服从了。后来那做生意的男朋友回来了,可她却已嫁给了别人,那男朋友一气之下又出去做生意去了,在外边也结了婚。

刘素娥结婚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那个彝族丈夫时常发脾气,还动手打她,特别是刘素娥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后,她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有时候丈夫找理由把她吊起来打。她失望了,她需要有爱、有情、有色彩的生活。她受不了,就离婚逃出来了,一个人白手起家,做起了小生意。留下两个女儿,她心里特别挂念。每年回去看女儿都要被丈夫打。
听说她来这里时,一分钱也没有,是她的青梅竹马的男朋友给她的钱,她就做起了生意,但人们却没见过那男子。

刘素娥独身的日子真难熬,每天省吃俭用,小生意赚钱不多,加之她人厚道,有时买回来的瓜子有焉壳,她就用筛子筛出焉壳扔了,这样就只能保本了。

夏天的夜,闷热,雨总下不来,人们热得心发慌,河里姑娘小伙子在嬉戏,街边老头老太摇着破扇在谈天。小点的门外,是一个宽敞的平坝,有几棵大梧桐树。这时,黑糊糊的坐了一大堆人。“哈哈哈……”笑声随着微风四处飘散。笑得最大声的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李善心,她有三十五六岁,与小点的主人刘素娥结为姐妹。

“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官员太腐败了,上边的政策一下来就变了谱,表面上执行,私下却贪污受贿,乱用职权。怪不得许多人想从政,有了权就有一切了。知识分子就是没地位,还不如个体户。”

说话的是个乡中学的马老师。

刚分来的大学生小冯也加入讨论:“我觉得邓小平的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太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老太太们却在另一边谈论家常。

“你这套裙子多少钱?”许富兰看见一个年轻女子。许富兰五十多岁了,是这里的首富,她有个儿子在外挣钱。她处处显出阔太太的样子。

“一百多,不贵吧?”穿套裙的是陈婆婆家的五女子,她穿的是高腰衣服,大摆裙。

远处,灯光闪烁,人声喧哗。深夜了,人们还不愿离开,小店没有电灯,刘素娥点了根蜡烛,人们没在乎灯光,他们谈话的题材很广,谁家的小孩长高了,谁家的人死了,谁家买的菜便宜……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自然地聚到这里,人人都自带“屁股”(凳子)。

小店四周有几幢楼房,住的就是来这里聊天的人,有的在工作,有的无工作。四周的路全是泥巴路,下雨天,那才叫人伤心,水坑一个接一个,脚一踩下去,你可想象是什么样子,人们都说这里没有当官的住,自然没人管了,你看新修的大街,那才是官住的。

最近,不知是那个当官的为人民做好事,开始修路,并开始拓宽街道。

为了美话城市,楼房外的违章建筑该拆了。这些都是居民自己砌墙搭的棚。

人们都关心小店:“小店不会拆吧?”
   
                                (二)

果然,小店幸免了。

“我就不信,这又不是旧社会,拆了叫我到哪里去住?我们一家这多人,怎么住得下,我就不拆。”这是陈婆婆家的五女子。

“不拆不像样,还是拆了好,美观。”马老师带头拆房了。接着又有人“叮当”地开始拆了。

一时间,灰尘四处散,乱砖乱石头到处扔。

五女子家也不例外,开始动手拆了,只是五女子的爸爸周老头(瘫痪在床)“哎哟,哎哟”地叫,他是心疼自己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小棚,平时自己就住在小棚里,拆了到哪里住呀?陈婆婆家就在小店的后面,有五个女子,一个儿子。五个女子都结婚了,可都住在这里,家里盛开着五朵金花,都没有工作,做小食生意,也赚了些钱。

陈婆婆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着做饭买菜,忙着照顾一岁多的外孙女,还照顾瘫痪的丈夫,自己每月这几十元的退休金该怎么用?女儿们找的钱都自己用了。她只能将一分钱瓣做两分花。

陈婆婆的儿子叫周新,三十岁了,结过婚,由于前两年,当小偷被抓,被关了几年,就离婚了。现在改过了,却没有姑娘青睐。这可急坏了陈婆婆,她四处托人说媒:“我家周新会开车,人才没话说,心地又好,就帮个忙吧。”

其实,周新并非没人喜欢,只是人们都不知道,刘素娥早就喜欢他了。

刘素娥大周新六岁,人们自然想不到。平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她向往着五彩的生活,向往有个能依靠的丈夫,美满地过好日子,她接触的男子很少。周新是小店的常客,刘素娥每次见到周新都特别热情,她帮周新织毛衣,洗衣服。陈婆婆一家的毛衣都是刘素娥织的。有时还帮陈婆婆洗衣服。她只要一天手里没有针线,心里就不舒服。

“我把电灯给你安上吧?”周新关切的语言。

……

刘素娥没有反对,她不明白周新为什么会主动为她安电灯,也许他也有意,想到这里,她激动了,她没想到周新会……她以为是自己自作多情呢,她有些慌乱。

周新果然动手为她牵电线了。刘素娥心里装满了蜜,甜甜的,她从里屋忙到外屋,又从外屋忙到里物,将被子叠了又叠,床单理了又理。对着镜子照了又照,将酒瓶子从里屋提到外屋,又从外屋提到里屋,她也不知放哪合适。

陈婆婆来了,笑咪咪的,她在刘素娥肩上轻轻抚摸了一下,这一摸就像亲娘情不自禁地爱抚自己的女儿。刘素娥心里一股暖流滑过。她鼻子一酸,差点掉眼泪了,她忙招呼:“陈婆婆坐吧。”她照小孩的叫法称呼,又将凳子抹了又抹,生怕有什么灰尘。

“我家周新就是这个脾气,他喜欢的人,他才帮忙,他不喜欢的人,他话都不和别人说。”

刘素娥听陈婆婆一说,她心里一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素娥心里甜丝丝的。

于是,刘素娥每天“哼哼呀呀”的哼着歌,笑容挂在脸上,头发梳了又梳,皮鞋擦得油光发亮,衣服一天一换,从来没穿过连衣裙的她,也花了五十元买了一件连衣裙。可是,等了好几天,周新仍然同往常一样,在她那里坐坐就走了。

刘素娥想,他也许妈妈于起口,不如找个媒人去说说,于是,她将李善心找来,将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她,将自己心里的想法一说。李善心当然乐意帮忙了,只是怕不能成功,他们年龄不相当。

李善心当天就找到陈婆婆一说。
    
陈婆婆脸一沉:“我家周新才三十岁,不配。”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