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红网论坛  (http://202.103.69.41/bbs/index.asp)
--  情感交流  (http://202.103.69.41/bbs/forumdisplay.asp?boardid=5)
----  [原创]走马观花——我的中国城市印象  (http://202.103.69.41/bbs/showthread.asp?boardid=5&rootid=&id=32556)


--  作者:阿笛
--  发布时间:2003-2-4 14:26:00

--  [原创]走马观花——我的中国城市印象
走马观花——我的中国城市印象

    前言:我所到过的大部分城市都属于典型的走马观花,有的甚至只停留过那么几个小时,有的也已经是差不多10年前的印象了。当然,只是坐车经过而没有下车走过的城市不算偶的回忆范围。回忆顺序从北到南一路下来。


    1、本溪。这是我读书的城市,也是偶了解最深的3个城市之一(其余两个是海口和长沙)。第一次听说本溪还是1980年代《半月谈》报道本溪被美国卫星发现从地球上消失了——因为空气污染太严重,从天上看不到了。所以偶当时高考考得很差之后就毫不犹豫挑这么一个破地方的学校报志愿,因为成绩差,只要能确保上个学校,地方和什么学校是不挑了,不过偶挑了个好专业,电气自动化,毕业时还算好找工作。
    本溪最大的特点是脏了。什么地方都是一个颜色:黑。大太阳底下走在本钢厂区,空气里闪闪发亮的金属粉末清晰可见。白色衣服在这里不能穿,出去走一圈回来该黑的地方一定会黑。积雪第二天就会变成灰黑色的。
    再有一个特点是那里的姑娘:胖。很少看到不够臃肿的女孩子。
    第三个特点是这里跟我同龄的女孩子的牙齿:黑。因为她们小时候都响应国家的号召吃四环素防病,得了俗称的“四环素牙”。偶班级唯一一个牙齿不黑的本地女孩是一个身高160CM,体重75KG(偶一个男孩子,身高170CM都觉得自己75KG的体重超标了)的胖子,因为她母亲是医生,当年没让她吃。
    由于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共产主义”(不到100万人,有40万直接靠本钢生活),所以本溪人虽然工资不高,但经常能看到他们穿名牌衣服,做小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还有,由于这里属于山城,很少有平路,所以基本上大街上看不到自行车。
    还有就是穷啦!近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座像样的商业大厦,在火车站旁边。
    再有就是因为这里是共产主义的山城,公交车太方便啦。偶们学校门口就是去火车站(也是本溪最繁华的地段)的电车,一个终点一个起点,好舒服啊,5分钟一趟,出来就有车坐,坐上就可以走,偶1992年刚到本溪的时候是2毛钱一张票,1995年偶走的时候好象涨到4毛钱了。偶是从农村没有公交车的地方一下子进入公交车的共产主义,所以直到现在,偶对等公交车都有点不适应,稍微等得久点就想尽量取消行程。
    不过这些都是1995年7月我毕业之前的事情啦!现在本溪姑娘是不是漂亮点偶就不清楚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那里产生了偶的初恋,虽然现在回头想来偶的初恋有点好笑,甚至不值得怀念。
    2、鞍山。偶在1995年在鞍钢实习了一个月,就到厂里去了2次,其他时间都是在宿舍里玩——把钱都拿来买音带了,不敢去厂里食堂吃饭,贵耶,自己在宿舍煮面吃。最伟大的事情是各买到一本谭咏麟1986年、许冠杰1989年的音带,当然,也将鞍山那条专门买音像制品的街道上哪家有正版、哪家只卖正版摸得一清二楚啦。
    对鞍山的印象和对本溪差不多,都干净不到哪里去,不过还是感觉鞍山大气点,有点大城市的味道,而本溪更像一座小城市。至少感觉上,鞍山的职工宿舍比本溪的有气派多了,布局整齐,配套设施也好,当然本溪是山城,地方不那么方便。
    还有一个记忆就是在实习期间,正好偶一个在哈尔滨上学的高中同学也到鞍钢实习,就一起吃了顿饭。他“愤懑”地跟偶说,因为高中是跟偶一起练空翻扭到膝盖,引起积水,一直没好,要动手术。高中偶好玩,每天四处疯,他经常跟着偶去跟学校的专业运动员一起训练。
    写到这里,刚好看到央视足彩节目抽出的幸运观众来自鞍山,呵呵,我给他带来的运气,他应该请我吃拉皮。
    3、沈阳。沈阳偶1994年前后去过两次,第一次是纯粹去兜圈子,漫无边际地瞎逛,第二次去看同学。
    先说第一次,两个任务,一是给偶一同学的单放机找个电机来换,他以前那个噪音大了;第二是偶自己买一个单放机,所以偶就去逛了有名的五爱街。自己的单放机买到了,可惜除了到广东去邮购类似的单独的电机,普通地方还真没卖类似的东西。对五爱街的印象不错,就是营业时间短了点。一直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们每天早上开市,中午就收摊?每天没营业多长时间,光收摊子就要浪费好长时间呢!
    现在回想起来,沈阳给我的印象是典型的没落工业城市,老楼多的是,但都有年久失修的味道。街道都还可以,确实有底子,但都是旧的,没有新的。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路中间的一个香烟广告,当时看到觉得好气派,因为当时已经限制香烟广告了。那天基本上走了一整天,下点小雨,耳机反复放着张学友的专辑《这个冬天不太冷》,所以直到现在对其中的几首歌印象都特别深。
    第二次是去建筑学院看高中同学,第一天没看到,在他们学校一个老乡那里混了一晚上。那天远远看到了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应该是,不知道是否确实是),那是偶第一次见到大型体育场的巍峨。学校附近的不少公共设施看起来很休闲,不过看起来不会经常有人在那里逗留,都显得很荒废的样子。第二天跟同学去了他不知道那门子亲戚家,一个沈阳退休工人的家,收拾得很干净,感觉很不错,很小市民的味道。
    其他印象就没了。
    4、天津。1994年那个春节,我看到的天津是干净、有幽静的都市味、灰色、人气不旺的。在天津大学的几个高中同学那里玩,顺便也拜访了南开大学一高中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南开的食堂门口推销电脑立体画的学生,偶对那个没兴趣,直到现在没弄明白其中的玄机,也没想去弄明白过。
    那几天里同学带着偶一起骑自行车去了天津的防古一条街,看到了杨柳青年画,参观了劝业场一带,一个人逛过电视塔附近那个公园(什么名字忘记了,好象是叫青年湖公园吧),在一个教堂附近盘旋了好一阵没敢进去。总体印象对天津还是感觉不错的,觉得天津不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但是很适合居住,城市节奏很悠闲、环境幽雅。最后一点是觉得天津的火车站服务很有意思的,在当时感觉还是很舒适的。
    5、北京。很难描述对北京的感觉。也许是逆反心理,对北京一直不感冒。1992年第一次路过有点恍惚的感觉,第一次到大城市,何况还是首都呢!后来陆续路过过几次,第一次乘地铁、看到一些路边的骗局和敲诈行为,买过一次路边的即开型体育彩票,一元钱,结果是“谢谢”。
    1995年春天路过时专门去看了老毛。好老啊,那时候眼睛还行,远远看到皱皱的脸,苍白,躺在那里,几个武警还是挺帅的,其他没感觉。觉得看老毛的人真多。然后其他就没看,到了老毛的纪念堂然而没走近英雄纪念碑看过,因为觉得看上去没有想象的那么雄伟,就没兴趣,天安门也没走近,很奇怪吧?
    去年春节又专门去了一次北京,第一晚上去了三里屯的酒吧考察一趟,共进了3个酒吧1个迪厅,觉得好小家子气,没有一点帝王之相。其中里面一个叫友谊旅社的地方,算是酒吧,比较小,全是外国人在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迎门一个柱子上写着开房的价格:180元。应该是人民币吧。
    第二天白天,偶专门到琉璃厂一带逛了一遍,朋友介绍的那个很有名的戏楼没找到,也许就是偶找到的那个已经关门的破败的戏楼吧。逛了铺陈市胡同附近的大小胡同,大概走了三四个小时。朝阳区那一带的胡同是晚上走的,凌晨2、3点。直接收获在琉璃厂里的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里买了不少哲学书,可惜到现在半本还没看完。
    去年春节这次经历让偶对北京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当然其中也有感性的成分。一个拥有还没有被完全破坏的传统建筑的城市,正在努力完全破坏它们。一个不适合居住只适合奋斗的城市。反正偶在离开后的感觉仍然是,偶不喜欢这个城市,直到现在。
    最耐人寻味的是宏大的军博和有点夸张的财政部的门面。
    可惜啊,偶马上就要随报社搬北京去了,只能想办法更多地去寻找这个城市的美了。
    6、郑州。石家庄就在站前兜过一圈,直接说郑州吧。郑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跟天津有一个味道。在医科大住了两天,没去过太多地方,也算只是走马观花,觉得挺干净,街道相对挺有秩序,环境也不错,偶又是河南人,看到街上的市民也没什么文化冲突的感觉。
    去年再次路过郑州,走的地方不少,一条专门收购礼品的小街给我印象很深。还有就是有一些相对的高消费场所让我对郑州“不够开放”的印象消逝了不少。还有就是对郑州火车站周围几处有“亚细亚”字样的闲置大厦印象颇深——一个已经沉没了几年的“泰坦尼克”留下的废墟确实很难扫清。
    不过,无论怎么说,因为是我出生的省份的省会,走在郑州的大街上还是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的——特别是去年春节那次。其他,没感觉,不说。
    7、开封。1993年初那个春节去开封是为了看偶干姐,她在河南大学上学,高中同学。是她的存在陪偶度过了偶最危险的一段心理危机。开封整个市区基本上就是古城的布局,在古城墙以内,最想用一个词形容——破败。偶干姐带偶去小吃一条街吃东西,体会到最原始的古城文化——民以食为天嘛!反正开封没让我看到一条像样的街,没有现代化的气息,“古城”名副其实,连汽车站都没偶家乡那个小县城的汽车站干净。
    8、南阳。一个很幽雅的小城市,偶姨在那里工作,偶在那里有过几天快乐的童年时光。从1985年到1996年多次到过,城市不大,但还算整洁,有那么两条新路还有点现代化的味道,火车站前面的广场很有气势,也有人情味。其他没什么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很适合居住。
    9、襄樊。没多大感觉,火车站周围的酒店比较高档,价钱还算合适,不过1996年的我还是没多余的钱住超过百元的酒店的。街道之类的地方都还算中规中矩,但路边广告和地名给人文化味很浓的感觉,第一印象是一个人文环境很浓厚的地方。没有第二印象。
    10、武汉。最讨厌的就是武汉。脏、乱、差都让他占了,市民素质给偶的印象也不好,何况偶1996年下飞机还被出租车司机敲诈了一笔。武汉三镇合起来够大,但区分得如此清晰也是其他城市少见的。偶跟偶在武汉工作的舅舅一起坐车的时候,他得意洋洋地问偶:“武汉够大吧?”去过正义街,太脏了,似乎也许偶去的那天不太对,人也不多,不像当年在五爱街看到的情况,人挨人的。不过,由于长江的存在,武汉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着大城市的气质的。
    11、长沙。一个住了一年半的城市,需要好好说说。说实在话,偶对长沙的第一印象特别不好,懒散,无烟工业遍布大街小巷,虽然没有海口露骨但绝对比海口普及,几乎满大街都是这种破地方。城市又脏,加上偶来之后由于工作的缘故,每天很少看到太阳,很少感受到这城市最清新的一面。
    长沙的城市建设绝对称不上现代化,凌乱的城区占统治地位,一些新发展的高尚住宅区尚没有形成气候,消费比较畸形,高档歌厅、演艺吧、酒吧可以称得上十分发达。感觉是,该亮的地方不亮,不该亮的地方瞎JB亮,不好意思,说脏话了。
    长沙的女孩子,漂亮的确实漂亮,丑的也确实够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但大部分身材都还算可以。没过多跟市民打过交道,也没有过什么冲突,但据偶在外地工作的长沙本地的同学说,长沙市民素质也不高。很正常,任何一个无烟工业发达的地区都是因为该地方民风不太好,懒惰,好吃懒做。
    不明白嚼槟榔这种无聊的习惯为什么在湖南会成为一种传统,因为槟榔不是湖南原产。还有就是,看到长沙经常有人为吃必胜客而排队排上两小时,总觉得很可笑。
    顺便提提益阳和衡阳。从这两个城市加上长沙,可以看出湖南是一个没有工业支撑的穷省份。益阳的出租车起步价之后3元,偶下车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只付3元,给了5元钱。衡山的商业开发也过度了。
    总之,偶不喜欢长沙,住在这里让人不思进取。
    12、南京。南京是繁华的,在偶的感觉中他是偶到过的所有内陆城市中最繁华的城市,当然偶的经历有限,到过的城市的年份也不同,并且大都只是管中窥豹。
    南京的公共交通让人感觉很舒适。相对而言,其整个城市的文物古迹保护与商业化的结合是最恰当的,虽然也有不少让人感觉可笑或者愤慨之处。夫子庙、大屠杀纪念馆、瓮城,给偶的印象都不错,当然也是相对其他城市的更低劣的文物处理水平来说。偶很喜欢夫子庙那一带的情调,但是夫子庙里有个让人呕吐的地方:劣质的雕塑和“水池”里打了灯光的假荷花,整个破坏了一个文物场所的所有历史价值。对面照壁上的商业广告也让人看了太刺眼,不舒服,那本应是一个让这里的历史神韵更丰满的展台。
    南京另一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媒体的竞争太激烈了,5毛钱3份报纸随便拿,连小巷口都会有老头、老太太摆张凳子卖报纸,可以想象到5毛钱3份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当有利可图的。另外就是酒吧的服务太贵族化了,不够随意。不过南京也是偶成功克服了一个一直困扰偶的心理障碍的地方,也就不多说他的坏话了。
    13、常州。偶姐姐家在常州,所有偶去过两次,并且偶有生以来第一次生病严重到住院就是在这里,还算有感情。
    江苏的乡镇企业的发达程度远超乎偶的想象。以偶的标准,如果全国的农村都有江苏的农村的经济那么发达,那中国就可以算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了——不好意思,用了一个太古老的失传名词。
    常州的城市建设没什么值得一书的,一个小城市,没有特别繁华的地方,但车站的服务水准特别是城际快车的配套服务水平值得称道。这个城市各种娱乐设施虽然谈不上有让人惊叹之处,但大城市该有的这里也应有尽有,虽然光顾的人没有那么多,一些高尚住宅小区的环境自外面看也很让人心动。
    偶姐和偶姐夫工作的地方是常州郊区的一个私有企业,镇不大,但偶住院的时候多少听病友讲过他们的医疗合作保障体系,也听到过他们讲自己的生活,偶的感觉是,很多大城市的市民的平均生活水准都无法跟他们这一带的农村相比。去过偶姐夫的家乡,那里纯粹算是离城市、比较偏远的农村,但很有文化气息,整齐的乡间路,路边整齐的林荫树,清洁的河道,富有诗意的石拱桥,老式的木地板阁楼屋,新房中间夹杂的被遗弃的旧房,充满商业分工味道的农民日常生活——就那么一个纯粹的农村,就有专门卖开水的人家,这是偶第一次见到,随后在其他地方也再没见到过。
    14、上海。上海太大,似乎几乎所有地方都在修路,像一个大建筑工地。上海的火车站没有北京西客站气派,甚至没有杭州火车站看起来NB,但来到南京路,就能真正感觉到上海的最高内涵,描述就不用了,去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何况偶也描述不好。
    最想提一点就是,从南京路一路走过,经过路边“无数”家风格各异的银行和酒店,来到外滩,站在黄埔江边,偶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大都市。那种能够让人不由自主雄心勃勃的气势,是其前和随后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让偶感觉到的。偶建议每一个希望奋斗人生的人,都能去那里站上一会儿,那样就会明白任何野心都不能算野心,即使你的妄想是拥有对面的整个陆家嘴金贸区。
    同样偶也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另一面。从上海站出来拐不远就能看到这个城市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小巷深处简陋的小饭店里来自江苏农村的服务员女孩会告诉你上海女孩宁可饿肚子也不会像这些女孩子一样做服务员的。在去看望偶弟弟的路上,能看到宝钢的许多厂区,那种现代化气息是没落的本钢和鞍钢厂区无法比肩的。早上起来吃早餐,油条+豆腐花又能体验到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日常生活。
    偶喜欢上海,但偶不愿意在这里住,只希望有空能常来看看。
    15、杭州。到过的所有城市,觉得综合感觉最良好的就是杭州。够繁华,市民素质够高,城市够干净,够有文化味,地理位置适当,除了不靠海,特别是西湖要比我想象中的感觉要好。
    去年春节到杭州,从东站走到西湖,爬上旁边的山顶然后又下来,又基本上绕西湖走了一周,从凌晨2点走到上午8点整。一路上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相当不错。最后阶段从苏堤上返回原地准备收兵,路过博物馆那一带,感觉这地方若不是有了商业味,绝对是值得隐居的地方。
    去年8月第二次到杭州,白天在商业繁华地带走了一会儿,具体位置忘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街边楼道巴掌大的地方一个不大的女孩开的一个卖炸鸡翅之类的油炸零食的小摊子,跟其他地方的类似小摊给偶的感觉不同,总是感觉多了一点都市味,多了点韵味,甚至有兴趣跟那位小女孩聊了两句,询问了她的生意好坏之类的话题。
    慕名去到西湖边上的知味观想吃东西,但实在人太多了,又退出来,走到还算有空位的麒麟阁点了两个菜来慢慢享用,价格是贵了点,但是品位很不错,很舒服地吃完,还不舍得走,店内装潢有书香气度。
    撤回车站的路上跟开的士的女司机聊了几句,感觉很不错,好象我说起很遗憾没有“考察”到杭州的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她也聊起她去酒吧的经历和她的生活,其间似乎还提到出轨之类的事情。长沙的的哥一般也比较温和,但内涵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16、宁波。怎么形容宁波呢?宁波也有破败的地方,但偶见过的其他一些点滴证明了这个城市人们的文化品位和信心。每棵草都经过修饰的月湖(有点夸张,呵呵)在偶的感觉中代表着最江南、最小资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这里能有更多的类似地方,偶很愿意把这里看作是天堂。
    在每一颗石子都被细心安放了的石子路上行走,边上草坪里流淌出只有细心品味才能察觉到的音乐,感受身边的每一个精工细啄,这种有秩序的生活的美与纯粹放松融入大自然的那种开放的生活的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然而都让人无限陶醉的境界,并且,偶认为,前者才是真正属于现代人的。
    17、广州。如果非要给广州下一个定义,那偶想说:广州就像一个超大超大的生活用品加工厂,遍地感觉都是生产和买卖劣质小工业或生活用品的地方。如果非要偶再给广州下个定义,那偶想说,广州是一个充满生存欲望的,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绷直了脖子往更高处爬。判断“高”或“低”的标准是拥有的金钱和每月(或每年)可以拥有的金钱。
    每一次到广州,偶总能感觉到,这里的气氛在逼迫自己往前跑,为生存,为生活得更好。
    广州有文化品位吗?曾看到有那么一篇文章说广州文化如何如何比上海NB,但偶想说偶自己的感觉,从文化底蕴上来讲,广州也许再过50年也比不上上海。这是两广和海南人民的致命伤——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迫切需要扶贫。
    偶专门逛过广州的老街、新华书店、老百货大楼、天河购物中心、越秀公园等等有代表性的地方,没什么特别感受,如果非要说,那就是感觉,所有旧的似乎便是腐朽的,便是被遗弃了的——人们都只想着赚钱了,没想着生活。
    广州的一些很普通的吃饭的地方都很有奢华气氛,有些设施让人感觉更像五星级酒店的大堂而不是普通酒家。唯一难以忍受的是这里几乎没有偶能吃的东西,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写在菜谱上,独独没有偶能吃的日常简单菜肴。妈妈的,害偶朋友花不少钱请了客而偶什么都没吃。
    广州火车东站(记忆中应该是东站)改建之后很NB,很现代化,就是觉得找候车室很不方便,偶找了好一阵才找到偶要找的地方。
    一个连朋友一起出去玩打的都需要AA的城市,偶不喜欢,尽管偶不会有怨言,在下车时也会坦然接受AA,尽管相对北方来说偶更喜欢南方。
    18、深圳。偶的定义:一个最具现代化代表意义的城市。
    偶前后只在深圳境内(包括关内关外)呆了那么4、5个小时,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发言权,但由于偶那次去深圳的目的就是带着完成“我来过、我看见”过程的使命,虽然没有征服,但不说话是不行的。
    没入关的时候,那一路七七八八的小镇,满眼都是“一次性”的厂房,大街上四处晃的都是打工仔(妹),让偶想起1999-2000年间海口一些角落里黑压压聚集着的传销人群。真没意思,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连大街都像是一机械化加工流水线,无数的外来打工的人们在其中流啊流的。在这地方活着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尽管累了也可以找个角落做回野鸳鸯,但那TMD叫生活吗?
    总算见识了经常看到的深圳这关那关的,看到那地方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整一个大型集中营,深圳人不感觉别扭吗?生活在里面会不会有被囚禁的感觉?还算行,偶厚着脸皮插队,总算以最快速度办到边防证。
    关内才是城市,关外就是农村,这是偶入关之后的第一感觉。入关没其他事儿,直接打的奔市中心商业繁华地段参观。沿海,新路,路边的草皮、人工景观,好让人感动,钱堆出来的风景怎么也不能埋汰,并且它本身并不难看。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最现代化的顶峰。
    当然,深圳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能看到豪华高楼旁边很可能就是窝棚工地,在这里感受不到生活,只能感受到生存。不过偶停下吃饭的那个角落的西餐厅不错,虽然地段不算好,但还是有那么几个人吃饭,东西也不算贵。
    写到这里,细细回想起来,也可以说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偶觉得偶的某些观念有了重大改变,就是,偶从1995年到2000年一直生活在祖国的最南端因而淡忘了对北方文化的依赖感从而产生的对南方城市的舒适度的迷信被打消了——也许,现在偶觉得偶应该更喜欢江南一带的城市。
    而以前,偶的生活目标城市是珠海、香港,或者深圳。
    19、湛江。因为偶经过湛江不止一次,所以不得不说两句,尽管偶实在懒得说它——因为你逼我说我也觉得自己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偶是1995年在湛江的大街上第一次看到菠箩蜜长啥样的(顺便提一句,偶也是1995年第一次在广州知道苦瓜并看到长啥样的),当时觉得它好像其他品种的西瓜,直到后来吃到后才知道真相,那是后话,不提。
    1995年的时候湛江还有几个人毛意儿,乍一看还是挺繁华的,但明显是借海南大开发的光,因为1999年偶再到湛江火车站时那里已经冷清到令人发抖了。
    再抖一点它的好处,就是偶也是在湛江第一次乘船,直接坐到海口。其他,对它无话可说,很无聊到引不起偶任何兴趣的一个地方。
    20、海口。一个算是生活了两年的地方,前后连续了解了它整整6年。这是一个偶最熟悉的城市,一个偶踏上它的土地之后接受的第一堂介绍课就是“这是被一个黄赌毒占据的地方”的城市。一个感受很深的地方,偶毕业后有关社会所有的理解几乎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95年7月15日早上10点偶刚到海口的时候,整感觉一个空荡荡的城市,满大街的空楼和半拉子楼。在那里同学家住了半个月,去过几个地方玩,启蒙了偶对南方城市生活方式的了解,很多东西觉得很新奇。晚上10点半钟出发去逛街也是那时候第一次见识的。
    偶刚开始工作的地方在海南西线一个矿山,算是一小县城,在那里的4年期间,偶尔无聊偶会乘上5个小时的车(后来有了高速路后只需要2个半小时)到海口兜一圈,经常甚至当天返回,是不是像出去逛街一样悠闲?见证着海口人气的慢慢回升。
    1999年底,偶离开原单位到了海口,算是真正生活在了海口,几乎走遍了海口繁华地带(譬如海府一带)的所有大街小巷,知道哪里是红灯区,哪个天桥上面有流动工作的夜莺,知道有哪里卖正版音带,知道哪里有便宜的房子,知道哪里有便宜的吃饭的地方,还知道哪里学生妹比较多。总结一点:海口一点也不好玩,如果你没钱的话——有钱是不是好玩不知道,因为偶没钱。
    从海口的酒吧气氛你就可以体会到海口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偶延续了近3年的“全国酒吧文化考察计划”也是从海口起步的。迪厅消费不贵,因为去的大部分都是学生,大一点的迪厅11点之后会有限制级的表演节目,不收门票,偶有不少朋友经常凑一起挨个迪厅进去兜一圈,反正不花钱的。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性之城市,如果你深入了解了它的市民生活甚至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了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拥动着的暗流,当然你得有钱。没钱的话,你只能去路边叫据说10元就可以来一次的流动作业人群。偶曾见到一个人开着小车在路边召小姐,讨价还价,也曾在路上行走时听到黑暗中的街边栅门背后突然蹿出一个娇滴滴声音——大哥,进来坐坐嘛,保证你舒服。
    可以说海南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性产业工人的存在,据说其触角甚至延伸到了偏远山区的农场里。偶在原来单位的时候也曾和几个同事在偶们公司的公园里碰到等客的小姐,并经过“讨价还价”确认了对方的身份,甚至有一次黄昏时在偶住的宿舍楼上能看到一个老头在公园门口跟两个鸡在讨价还价——公园大门左手边就是偶所在分厂的办公楼,右行20米远的地方就是偶这个有8000人职工的矿山的公司办公大楼啊!最便宜的价格据说只需要一碗伊面的价钱——1995年那地方一碗伊面1元5角,后来涨到2元——不知道是不是讲笑。
    这里发生的一切黄和赌都是实际上公开化的。关于这个话题不再说了,已经说多了。
    海口的消费水平不高,工资水平也不高,但在这里出没的爆发户不少,从满大街的宝马、二手凌志和走私高档摩托车就能看出来。不过,海南经济受大开发后的突然萧条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海南日报曾登过一个记者的文章,说他坐一个老板的奔驰从西线回海口,路上要加油,但车上的几位所谓的有钱人竟然都拿不出200元现金,还是记者本人掏了200元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称不上存在内涵的城市,尽管街道修得很漂亮,配套设施也很完善。这只是一个暴发加愚昧、全民皆性、皆赌的城市——倒,又绕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商业服务的态度值得赞扬。这里所有的行业服务意识都很强,包括政府部门,以至于偶回到大陆之后对大陆的银行和商场的服务方面的种种不便感到很不适应。
    不过,当偶离开这里的时候,偶是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的,但当偶离开之后,偶不再怀念这里。
    21、三亚。偶只到过三亚一次,单位组织同事一起开大巴去的,公费,在那里自己公司的度假村住了3天,就在海边玩了2天,亚龙湾只是望梅止渴了一下——司机开着车去兜了一圈,远远眺望了一下里面——有时候想一想国有企业的很多事情办得真TMD好笑。
    三亚和海口不同,其实海口是不一定能让人感受到旅游城市的气息的,如果你不注意到海口过分繁华的酒店业的话,而三亚一眼望去就知道不是一个有人常呆的地方,路边的很多设施、小店等,都明显是为“过路人”而设。
    感受不深,不多说。同事的建议,如果去三亚玩,去了亚龙湾就没必要再去大东海。偶的建议,如果你不喜欢海,或者不是想体验“不到海南不知道身体不好”的意义,那地方别去。因为那地方能吸引人的东西只有两样——海水和女人。CAO!怎么又兜回来了!

    后记:瞎说说,千万别信我文中的话——如果你真有兴趣能看到这句话的话。


--  作者:强强哥哥
--  发布时间:2003-2-4 18:37:00

--  
呵呵,有意思。
不过应该发在市州版!`